APP下载

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

2016-01-16李小芳

甘肃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细节描写文章语言

李小芳

【关键词】 细节描写;语言;文章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096—01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细节虽说是“细枝末节”,但也决不简单地等同于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神态。细节描写应当是最典型的最精炼的最有表现力的细部刻画。作家李凖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因某一独特且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读者们过目不忘。

例如《三国演义》中就有对曹操的“三笑一哭”的细节描写。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奔逃途中“三笑一哭”前呼后应,相映成趣。第一笑,曹败心犹不服,可见其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出赵子龙。第二笑、第三笑是他的自我解嘲,则体现了他的无奈和绝望。当曹仁置酒与曹操压惊时,他捶胸大哭:“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他连连遭败,最后真情痛哭,这一哭也暗含了曹操的别有用心,他借机掩饰自己的过错,羞辱众谋士的无能。“三笑一哭”的细节描写,相当典型地表现了曹操奸诈、狡猾和自负的性格特点

再如钱钟书先生先生在《围城》中形容李梅亭的大白眼睛时写道:“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的鸡蛋”。形容胖女人的手指时写道:“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这两个细节,粗粗看去,很容易被读者们忽略,但仔细斟酌,很有味道,前者塑造了自私、势利、庸俗的小人形象,后者使人读出了胖女人手指的脏和油腻。

可见,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细节描写不仅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同样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这个细枝末节就活化出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前苏联作家左琴柯有个短篇《带花的女人》,作品写一个工程师,平时似乎对妻子很好,妻子淹死了,他显得很悲伤,当人们告诉他河边有一具女尸可能是他妻子时,他去了,却用鞋尖把女尸的脸转过来……左琴柯自己就评述说,就是“鞋尖”这个细节,构成了整篇小说,“鞋尖”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完成了对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可谓神妙必备,点石成金,如果我们能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平时写作之中,定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同样是写人的记叙文,有的妙笔生花,尽得风流,有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为什么呢?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两段文字:(A)刚住校时,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母亲,我说妈妈,我想你,妈妈说也想我。(B)刚住校时,我是多么的不适应,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学习环境,连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水都是陌生的,晚上醒来,想起妈妈的笑脸、爸爸的大手、奶奶的唠叨、爷爷的叮咛,泪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A)段文字只见概述,不见描写,更不见细节,语言枯燥,人物形象模糊,感情平淡,让读者觉得味同嚼蜡。而修改后的(B)段文字增添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我的思家之情表现得真切了,排比修辞使语势强烈多了。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细节描写一定要发掘感动点,这样才能把人物的精神面貌集中传神地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进行细致的观察,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作文更具体、生动。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多加体会,多做练习,细节描写是容易掌握的。

某学生的《温馨》一文中,写父亲尾随保护女儿被发现时,女儿在幽僻狭长的小巷里猛回头,闪躲不及的父亲“露出两排黄牙憨笑着”这个极具个性化的细节非常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的形象。

由此可见,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身上的细胞,没有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细节描写是让人物鲜活起来的金钥匙。

巴尔扎克曾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希望同学们树立起“细节”意识,捕捉细节,关注细节,于细微处作文章,从而全面提升作品质量,让细节照亮我们的文章。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细节描写文章语言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