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宽松教育的尝试与思考

2016-01-16刘军锋

甘肃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刘军锋

【关键词】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042—01

宽松教育是指给初中以下的学生身心以轻松、愉快学习和生活环境的一种教育方法,给学生营建如家般的温暖的班集体的一种教育艺术。它绝不等同于放纵教育和溺爱教育。概括言之,这种教育思想的宗旨是:不要求学生统一化,限制班主任或教师一家言,减少命令和安排。主要体现为尊重个体,保护个性,师生平等,民主管理。这种教育就是针对农村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组合家庭等新的社会问题提出来的。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两大问题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涌向城市,他们一年四季在城市务工,很少回家。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长期的隔代生活,致使家庭缺少应有的亲情和温暖,这种状况导致大量学龄儿童心理不健康。他们大多数变得孤僻、偏激、傲慢,甚至呆滞、忧伤、消沉。人们称这种现象为留守现象,称这类孩子为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实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2. 研究表明:现在虽然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一部分中小学为了确保学生在校安全和高分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完成,仍存在处事偏袒优生,排座位划分优差生界线,一把尺子衡量的做法。将学生在校时间安排得紧紧的,活动空间挤得小小的,老师盯得死死的,制度要求定得全全的。这些教育做法严重地妨碍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更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将留守学生推出教育范围的愚蠢行为。

面对这两大问题,不少教育者都在做着各种尝试。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的心理问题出发,尝试宽松教育。

二、全新宽松教育显著教育特色与策略

1. 带着微笑进课堂。无论是作为语文教师,还是班主任,我从不呵责学生,更不会辱骂和责打学生。我总是微笑着看着学生坐直身子,拿出课堂笔记;我总是微笑着期待学生一点点,一次次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我总是微笑着倾听学生的“诉苦”;我总是微笑着与犯错的学生辩论“人生问题”。老师,应该将笑容播撒到学生的心田。学生就不再孤独、不再偏执、不再忧伤、不再觉得自己的生活冰冷无光。

2. 让“自信”永驻学生心中。留守的学生多的是“孤傲”和“无所谓”,那么,对于这一心理问题,教师应怎么办呢?我首先让每一个学生都乐观起来,树立起自信心,并走出自我狭小的世界。我经常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讲关于历史上的英雄成长史和世界成功人士的人生趣闻,从而激发学生自信乐观的情绪,让他们从孤傲怪癖中走出来,让他们从消沉平庸中解脱出来,看到人生的广阔和生活的绚烂。再者,每两周我班都要如期举办“文史沙龙——古今英雄知多少”。通过那些成功事例的学习和历史文化活动的熏陶,学生渐渐地就会变得坚强、勇敢、自信、乐观。班级的宽松环境,集体的温暖气氛更会让留守学生看到了未来的美好,社会的精彩。

3. 帮助学生树立人生信念。每学期初,我总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让班里的每个学生给自己写一句话。这句话可以是自己最喜欢的、最渴望的、最缺少的、最能警醒自己的。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或长方形、或圆形、或心形、星形等,贴在课桌的右上方,时时看,常常比较,互相了解,增进彼此的认识和理解。班级凝聚力和温馨度提高了,学生每天真正生活在温暖的家庭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每学期末,我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我给每一个学生写一句话的信,或规劝的、或祝福的、或说心事的、或引为知己的、或共谈未来的、或感谢的,话皆平淡,情却真挚。这样,学生渐渐有了某种信念。尤其是留守学生就再不会生活在消沉和平庸中。

4. 记住学生生日。作为班主任,首先要细心,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的学习进退情况,他们遇到的挫折失败,他们的快乐和成功。对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特殊”学生,作为班主任,应多关心他们,如记住他们的生日,给他们及时送去生日祝福和惊喜,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谊。

5. 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参与各类班务活动。留守学生往往在班级大小活动中会被有意无意地孤立起来,教师就要不断地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中来。发挥他们的“才能”,接受他们的建议,回应他们的意见。学生交友多了,认识就会改变,自信就会恢复,心灵就会得到充实和洗涤。他们再不会感到孤单,再不会自暴自弃。看着学生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学习,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恐怕是最自豪,幸福的事了。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