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教师研修动力机制探微
2016-01-16漆治文
漆治文
【关键词】 名师工作室;交流平台;活动;研修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020—01
近年来,全国各地评选出了一批名优教师,并通过名师工作室这一形式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促进了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然而,各地的工作室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却程度不同地遇到了动力不足等困难。究其原因,一方面,名师工作室开展教研活动,需要工作室导师设计活动内容、邀请专家,还要“上窜下跳”做好协调工作, 而工作室导师多是一线教师,没有来自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门的支持,要做好这些工作着实是不小的挑战。另一方面,工作室的各项活动离不开学员们的积极参与,如果学员得不到明显的收获,时间一长,参加研修活动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消退了。
一、构建基于利益驱动的外源动力机制
我们很多时候认为教师要甘于清贫,不愿承认教师渴望职位升迁、待遇提升和追求出人头地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建立基于利益驱动的外部动力机制,是为工作室研修活动注入动力的重要方式。
为工作室搭建交流平台,满足教师获取各类荣誉和表彰的需求。教育行政机构应定期组织所有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参加学术交流、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论文评选、优质课大赛、课题申报等等比赛活动,让工作室的活动上升到一定级别,开展评奖评优活动,促进不同工作室的适度竞争,让其成为检验工作室工作成效的有效形式。
明确活动经费筹集渠道和保障体系,保障工作室活动经费。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中对工作室的活动经费予以保障,用于工作室的各项业务活动,包括工作室成员工作补助、办公用品、网络维护、购买书籍、课题研究(含立项、鉴定等)、专家授课、与培养工作有关的观摩考察费等。同时减少名师的日常教学和其他一般性工作。
建立后勤统筹协调组织,减少工作室的后顾之忧。在工作室组织的跨区域活动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形成一套组织保障体系,为活动提供有力的组织和后勤保障,减轻工作室开展活动的压力。
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在一个工作周期内,按有关评估标准,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谈、成果检验、影响检测等考核方式,对名师工作室进行每年一次的过程性评价和工作周期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对工作室建设发展的情况、培训和指导教师方面发挥的作用、工作室在教育教学科研中取得的主要成绩三个方面进行考核督察。
二、构建基于活动质量的内源动力机制
尊重工作室成员,使每一个人都能深度介入工作室各项活动。充分尊重其专业地位,使工作室的每个成员成为某项任务的平等合作者,而不是需要受教的新手,激发其专业自信,增强其探究的动力,共同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让每个教师都获得工作的自由空间,为其留下实现个人价值的余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工作室活动。如建立基于任务的研修模式,梳理学科教学难点问题,通过研讨形成共识,以任务的形式下达给每个参加研修的教师,开发出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资源。
建立包容共享的研修文化,积极创设教师负责任的愉快环境。事实表明,呆板管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过度竞争关系,会使工作室失去秩序性,使教师失去创造能力。为此,必须改变工作室管理方式, 积极创设教师负责任的愉快环境,形成兼容并蓄、多元包容的工作风格,在导师与学员的代际交往中、学员与学员的同辈交流中获得成长助力,在互促、共赢氛围中获得成长和专业对话的乐趣,体验志趣相投的喜悦,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到成长的肯定,这对于团队成员相互之间的互惠、互信、相互协作起着粘合与促进的作用。
建立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制度,形成教研共同体。通过系列团队建设活动,让工作室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目的、共同的追求、共同的项目等,进而形成工作室各成员的角色定位、任务分工、团队管理模式,激发教师主动贡献个人思想、个人资源,主动承担责任。最终,形成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组织特征。
聚焦课堂教学,构建高效的活动模式。唯有高效的活动模式,才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课堂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形式,因此在活动中要聚焦课堂,形成以课例为依托的教研机制模式。
着眼教师实践难题,开展问题指向的活动内容。“问题为指向”,是指以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为活动切入点,这是提高活动质量的关键。通过课堂教学观察,研讨交流等形式发现问题、梳理问题、明确问题,然后进行集体研讨,提出问题解决的预设思路,最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找到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也就是说,通过将问题课题化、课题方案化、方案实践化、实践反思化、反思提升化,形成基于典型问题、专家引领、专业互助的教学研究技术路线。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报告》(项目编号11JBGP018)成果。)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