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斋诗话》诗学思想初探

2016-01-16李国平

关键词:余韵杨万里

《诚斋诗话》诗学思想初探

李国平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要:著名诗人杨万里晚年的诗歌创作,不但讲究“活”“妙”之法,而且追求诗歌的余韵。他善以画家、作家的二重身份来观照审美对象,用流畅典雅韵味馥郁的基调将诗歌的“生”“活”“味”“韵”表现得隽永精致。他在作诗时,专注“捕景捉物“,强调诗歌在明志达意的同时要不失诗歌之“余韵”,这不仅指诗歌的“言外言,意外意”,还指诗歌情之“余韵”。

关键词:杨万里;余韵;言意

作者简介:李国平,在读硕士,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魏晋隋唐五代文学。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6-0147-3

中图分类号:I206.4

诗歌的“言外言,韵外韵”关系到诗歌的生命力,杨万里所处的南宋时期,江西诗派的末流已经将诗歌的创作推向了死胡同,当诗歌被用于阿谀谄媚的政治手段时,它便丧失其本质审美特征,失去了丰富的生命力。杨万里焚弃江西诗改推晚唐之法,从诗歌的创作方法入手,为诗歌加入新的源质,在表言达意的基础上,力求诗歌之意韵。

一学古适今,诗效晚唐

杨万里一生的诗歌创作,历经两个迥异的阶段,从江西诗风到晚唐体的嬗变反映出他诗学思想的改变,彰显出他独特的诗歌创作理论,摆正了诗歌创作源与流的关系。

1.诗以经世,不学藩篱。

纵观杨万里的诗,以明白晓畅为主要特征,与北宋后期以来盛行的江西诗派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人将他的诗称之为“诚斋体”。在南宋诗的发展过程中,杨万里是一位用自己的高产作品转移一代风气的人物,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说明,宋诗的基本形态开始逐渐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对杨万里本人来说,他的诗风的转变和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诚斋集》中的《江湖集》自序中说:“予少作有诗千余篇,至绍兴壬午七月皆焚之,大概江西体也。”壬午绍兴三十二年,时杨万里三十六岁。这篇序反映出,年轻时的杨万里,诗风也追随潮流,未脱离江西诗派的窠臼,只是当时的作品,后来都被他焚毁,无法见到。

杨万里焚弃江西体改学晚唐诗,其中有深刻的背景。其一,宋南渡之后,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绍兴和议”签订,南宋朝廷内主战、议和两派斗争激烈,之内社稷如浮萍,对外割地求和,金人的铁蹄淫威从未停止,杨万里出生在这个时代,国家灭亡、民不聊生的大背景给忧国忧民的杨万里改变诗法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二,江西诗派的俗规定法,由于其继承无人,走向了狭隘呆滞的局面,这不仅使诗歌没有了韵味,更阻碍了后人的诗歌创作进程,这种规矩已经无法继续为生活服务。其三,江西师派在两宋之际已经失去了实质的诗学内涵,成为士子阿谀谄媚,趋炎附势的工具。[1]杨诚斋发现,恪守江西诗派陈规,不适合眼下现实的需要,因而他焚弃千余首江西体,从服务当下的角度出发,推适用的晚唐诗歌诸贤。《读唐人及半山诗》中说:

不分唐人与半山,无端横欲割诗坛。

半山便遣能参透,犹有唐人是一关。

诗意很明确,不应分开唐代诗人和王安石,让他们各自独霸诗界。即便后之来者能够达到王安石作诗之境界,也很难作诗如唐人一般玲珑剔透,兴像无端。杨万里在这首诗中表达两个意思,一是诗有唐宋之差分,二是虽唐宋大家都专力作诗,各树旗帜,但作诗之人需要效仿唐人。

2.始学闲淡,风骨方变。

《诚斋荆溪集序》有云:“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晚乃学绝句于唐人。”[2]可以得知,杨万里早期作诗师法于江西派诸君,后弃江西诗法,改推晚唐诗歌创作之法。摆脱江西,是杨万里标榜晚唐的诗学意义所在。

杨万里推晚唐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诗人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理学最发达的时期,由于受理学儒节的影响,他的诗风已经有了崇高的节气,诗歌以明志,诗歌以表节的教化功能时刻提醒着他,诗的品格当如自己的人格一般高洁,而当时的江西诗派后人的创作,纯以诗歌附炎趋势,一味迎合权贵,使杨万里产生不满和愤怒。他在《壬辰论对第二扎子》中说:“臣闻人主之要道有一,而所以为要道者有二。何谓一,曰用人是也。何谓二,曰任贤,曰是能是也。有正直中和之德者谓之贤,有聪明果断之才者谓之能。贤者有所必不为,故可任而不疑,能者无所不为,故可使而难。”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身为君主要善用有才能者,第二作为人臣,要名节正直,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做到上不愧君王下不愧百姓,这种高尚的节操使诗人断然放弃江西诗法。另外一个因素是随着南宋北伐失败,朝廷内部腐败与懦弱,社会矛盾日益加重,这时候有学之士开始寻找出路,他们不断以自身名节励志,寻找救国良策。杨万里便是其中之一,诗人在《千虑策》中云:“臣闻有天下之忧,有君子之忧。天下之忧,忧其君之不为也。君有为矣,天下之喜,而君子之忧也。”他一方面期待朝廷改头换面,一方面期望自己才学可以受用,尽管诗人有经世之思想,然而现实使他不断受挫,此时所学江西诗体已经无法表达出自己的人格与志气,因而一怒之下焚弃所作千首江西诗,改学晚唐诗。焚弃江西诗第四年(宋孝宗乾道四年),诗人在《和李天麟二首》中说:

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

衣钵无千古,丘山只一毛。

句中池有草,字外目俱蒿。

可口端何似?霜螯略带槽。

句法天难觅,工夫子弹加。

参时且柏树,悟罢岂桃花。

要共东西玉,其如共天涯。

肯来谈个事,分作白鸥沙。

这首诗可以说是考察杨万里改学晚唐诗的重要代表作。诗中强调,作诗不主张传宗立派,不可以毫无目的,不加考虑地推崇古人,这就推翻了江西诗派一直以来的派别论;作诗应当将个人的情愫放在第一位,这种情愫是有修养,气节,有品格的,恰如诗人自身之崇高节气;作诗不仅要关注实际生活,关心普通群众,更重的是诗歌要追求自然艺术的纯正流畅,诗歌风骨的透脱。这三点是这首诗的总结概括,不仅表达出诗人学晚唐诗的主张,还渗透着经世致用的诗学思想,这首议论兼说明题材的诗歌,是杨万里追求唐人之法的有力证据。

二捕景捉物,不失韵味

诗歌的表达有不同方式,但诗方尽而韵味方永自然是作诗最佳的选择,即诗人作诗时需要在隐约之中将诗歌之外的韵味表达出来,给人无限的遐想和回味。

1.灵活写物,诗尽意永。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说:“诗以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五言长韵古诗,如白乐天游悟真寺一百韵,真绝唱也,五言古诗,句雅淡而深长者,陶渊明刘子厚也。”[3]杨万里在作诗时是提倡雅味兼存的,一方面诗歌创作需要丢弃矫揉造作,抛弃江西诸家陈规旧法,另一方面追求诗歌创作的自然顺畅,从自然高雅出发,真正做到诗歌的韵外之味。杨万里因诗坛“弃风味而讲形似”的诗学主张,提出反对冠之形式的华丽文章,因为追求形式的诗风永远无法获得诗学的真谛。这反映出杨万里对江西末流作诗生搬硬套做法的深深忧虑,也为诗学后进指出了一条崭新的学诗道路。《文心雕龙·体性》云:“夫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4]运用到诗歌创作方面,便是杨万里作诗不仅讲究灵透的笔意,更喜蕴写诗外之韵味。如《春草》一诗:

年年春色属垂杨,金捻千丝翠万行。

今岁草芽先得计,搀它浓翠夺它黄。

这首描写春草的诗,将春容春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其中对景色的描写可谓一绝。万物初始的春天,杨柳的婀娜多姿会吸引赏春者的眼球,料应今春杨柳上色时分,必定是浓翠欲滴,生机动人。然而没有想到,今年却是鲜嫩的春草占据了先机,无限可爱的春草顺着春日的暖风生长开来,沿着弯曲的河道,高低的原野,慢慢生长到诗人的心,此时,没有了杨柳的碧绿浓妆,金碧辉煌,诗人满眼是春草的鲜艳之景。诗人一笔一划地将春天的景色描写出来,尤以杨柳、春草这些代表春天的景物为主,于高低动静之间,将春天的趣味描写到位,更重要的是,除了巧于写景,工点春色,作者在诗中也自然流露出对春景的喜爱之情。可以发现,春日的景色看完以后,留给赏春者无限的回味和联想,春景被描写得如此鲜活,这便是诗歌的魅力所在。《诚斋诗话》说到:“诗家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最为妙法。”[3]用古语而出新意,用古法但注意与创作的实际生活结合,这样就提升了诗的韵味,提高了诗的品格。

此外,杨万里善于从一事一物入手,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佛理进行瞬间的发现与把握,能以特有的审美感受,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与动态,刻画那种稍纵即逝的诗的形象,表现刹那间的永恒,这是“诚斋体”的最独到之处。试看《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所写之景,无非平常之物,而诗人却以新颖独到的艺术构思,使诗歌别具一格。诗歌所写景物之活、意趣之活,全得益于瞬间意象的捕捉。小荷才露尖尖角,一个“露”字,使我们似乎能看到小荷露出水面的那一瞬间,甚至能听到小荷破水而出的细微的声响;而一“早”字, 却分明让我们看到了小荷破水而出的那一瞬间蜻蜓飞落其上的整个动态的过程。这瞬间意象的捕捉,使全诗气韵生动,情趣盎然,显现出一种动态之美。细腻的眼光使诗人受益无穷,通过对大自然瞬间的细微变化的捕捉,从而表现出杨万里独特的诗情。诗人敏锐地捕捉眼前的景物,通过巧妙的想象,描绘得活脱灵动,表现出诚斋诗独特的审美内涵。

2.寄情于景,韵味纯真。

值得注意的是,诚斋作诗,极力从自然景物的流动变幻中选取题材,用景物灵动的一面来展现诗歌的生动与活泼。对景物的描写所采取的形式,直接影响诗歌的表达和立意。《文心雕龙·情采》开篇说:“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行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4]行文,声文,情文乃文章三种形式,作诗也如此,诗人将五情结合,熔铸在景物的描绘之中,便成就了优雅的诗篇。杨诚斋作诗,极善于抓住景物的本质特征,利用敏锐的观察力,勾勒出景物最生活的一面,而后精心将自己的感情熔铸其中,且看《南溪暮立》:

溪影明霞新月底,水声乱石嫩沙涧。

欲归小为鱼儿住,更看跳波玉一环。

新月初上,夜晚还没有降临,云霞摇曳着身姿爬上了溪水的嫩波,诗人从潺潺的溪水声中漫过,清澈见底的沙石静静地躺在水中。此时偶尔蹿出的小鱼吸引了诗人的目光,诗人正欲去探个究竟,不觉间却发现在清澈的水波中,一轮一轮的玉环正在嬉戏。这本是一首晚游的诗,却被诗人抓住了水的声音,月的玉影,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有力捕捉和描绘,再用灵动的笔法自然成诗。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一幅美丽的月下即景图,更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到怡然之乐,一如生动的山水小调,在清水明月中诉说着悠然世外的淡雅闲味,诗人的情谊,也在诗外余韵中款款而出,似明月般长流在水中。杨万里《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诗人意识到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不断地摆脱前人而追求精神的解放。追求精神的解放是人类天生的共性。生命的朴素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生,并及时反馈给人的思想。杨万里对生命本真的体悟是深刻的,在其内心世界,有一种摆脱外界羁绊、获得精神自由的强烈的渴望,这在其诗作中有鲜明的体现。

杨万里效法晚唐的这种取经态度导致了他诗风的变化,由效法江西派的拗折峭健与点化前人的诗句典故,转向追求婉曲自然、透彻空灵的意境与情趣,追求活泼跳脱、自然质直的语言的美感,形成了“诚斋体”的基本格局。[5]这不仅表现在诗歌手法、诗歌品格的改变上,而且在诗人的自我层面也有着巨大的改变。《诚斋诗话》说明了杨诚斋的作诗理论,又可以探寻到诗人的诗学思想和行为品格,因而结合杨诚斋的创作历程,对《诚斋诗话》诗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可以对杨万里的诗格和人格全面地分析和理解。

参考文献

[1]郭艳华.杨万里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0.

[2]于北山.杨万里诗文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36.

[3]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7.141.

[4]王志彬.文心雕龙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330.367.

[5]宋军.诚斋诗论及其诗歌创作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2013(5):2.

Discussion of Poetic Thoughts in the BookChengzhaiShihua

Li Guop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China)

Abstract:The writing of Yang Wanli in the evening of his life paid not only attention to "lively wording ", but the pursuit of poetry aftertaste. ChengzhaiShihua is taken as Yang’s writing notion of the elegant charm of the poem, "Health", "live", "taste", "aftertaste" is the better performance of meaningful poems. When he wrote a poem, he dedicated his motion to them, including the aftertaste of the poetry.

Key words:YangWanli;aftertaste;wording and meaning

Class No.:I206.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余韵杨万里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plus Tuina for spastic cerebral palsy and discussion of its mechanism
《闹新春》《湖畔余韵》
余韵
谜一样的她
秋凉晚步
杨万里诗一首
总会遇见更美好的人
谜一样的她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