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研究
2016-01-16魏敬芝
魏敬芝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 安徽 合肥 23060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突然完全闭塞,造成心肌细胞严重缺氧、缺血引起的心肌急性坏死性心脏病。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溶栓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该疗法虽然能够快速地恢复缺血心肌的血供,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但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较易使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低血压性休克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1]。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了对其进行溶栓治疗外,对其进行综合护理也极为重要。有研究认为,对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有效地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其病情的康复。为了进一步证实此护理方法的有效性,笔者对近期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这64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均经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检查被确诊患有急性心肌梗死。②均具有进行溶栓治疗的适应症。③自发病至来我院就诊的时间均在4h以内。④均未患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其他系统疾病。⑤在接受本次治疗前,均未使用过抗血小板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⑥均不存在肺部感染的情况。将这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有30例患者,研究组有34例患者。在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他们的年龄在41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1±10.6)岁。在研究组的34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4例,他们的年龄在40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9.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这两组患者入院后,我院均对其进行了心电监测及血清标志物检查。在对这两组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后,我院均为其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由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3290)的用法是:取150U的此药物,将其加入到10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然后,将混合好的药液加入到100毫升浓度为5%~10%的葡萄糖溶液中,用此药液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每天静脉滴注2次。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如下护理:
1.2.1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进行常规护理的方法是:①在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前,护理人员须对其进行血常规检查、心肌酶谱检查、血小板计数检查和出、凝血时间测定等常规检查。同时,为患者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并询问其有无使用相关药物的禁忌症。②在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须严密观察其各项生命体征,并记录其冠脉再通瞬间的心率和血压。③在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护理人员须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等情况,若患者出现异常情况,须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1.2.2 对研究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进行综合护理的方法是:①进行常规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前,护理人员须为其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一条用于注射抵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一条用于静脉滴注尿激酶,其余的静脉通路可用于静脉滴注其他急救药物。在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须密切观察其是否存在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情况,如有必要,须遵医嘱对患者进行低流量吸氧治疗。②进行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常会出现胸口压榨性疼痛的症状,而该症状往往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悲观等负性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须结合患者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减轻精神方面的压力,让其看到恢复正常生活的希望。③进行溶栓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须密切观察其药物的滴注情况,并避免药液外漏。在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护理人员须定时对其血栓的溶解情况和心电图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准备好心脏起搏器和急救药物,以便在患者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对其进行处理。④进行饮食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须指导其多食用低盐、低脂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禁止其吸烟、喝酒及进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另外,护理人员须提醒患者在每日清晨空腹时饮用1杯温开水,以保持其大便通畅。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低血压性休克、心力衰竭和便秘等并发症的情况和住院的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其中,以()的形式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采取t检验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其计数资料的分析则采取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在研究组的34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心律失常,有1例患者发生了心力衰竭,有3例患者发生了便秘,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6%。在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发生了心律失常,有4例患者发生了心力衰竭,有1例患者发生了低血压性休克,有10例患者发生了便秘,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0.0%。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住院的平均时间为(19.8±2.9)天,对照组患者住院的平均时间为(25.1±3.0)天。研究组患者住院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持续性缺氧而引起心肌细胞坏死的一种危重症。此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有胸痛、胸骨后刺痛和心律失常等。如果治疗不及时,患者很容易发生心力衰竭、休克甚至死亡,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过去,临床上主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阿司匹林等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但治疗的效果一般。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有效地提高其治疗的效果,降低其病死率。但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免疫力较低,故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同时,还应对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而提高其治疗的效果[3]~[5]。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其住院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综上所述,对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有效地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其住院的时间。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1] 王曼,李蓉,辜丽梅,等.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8):9-11.
[2] 吴松鸽,刘晓静,韩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与常规治疗的效果比较及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2):258-259.
[3] 杨萍.内科护理干预手段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1):179-180.
[4] 李婕,赵卫枝,白瑞娟,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2):195-196.
[5] 李慧琴.心理护理干预在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2):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