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院校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016-01-16赵厚民
赵厚民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河南 郑州 500000)
浅析高等院校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赵厚民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河南 郑州 500000)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必须回答的问题。高等院校应教育大学生破除旧观念,塑造新思维;构建探索式的充满个性化的办学理念;推广动态式的教学方法和成才标准;营造良性的人文环境。总之,通过积极有效的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和实践型的人才。
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高等院校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高等学校应当深刻反思自我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找到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办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变大学生创新意识差,实践能力低的状况。
一、塑造大学生新的思维方法
1.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式
思维定势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所谓思维势就是人们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所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
首先,破除“权威定势”有人群的地方总有权威,权威是任何社会都实际存在的现象。权威定势表现为培根所讲的制约人的认识的“剧场假象”。这种思维在意识和行为上表现为对权威的尊崇、神化和迷信,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是非善恶标准,权威定势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是,在从儿童长到成年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第二是“专业权威”,即由深厚的专门知识所形成的认识权威。权威定势的强化往往是由于统治集团的有意识的培植,而且权威确立之后常会产生“泛化现象”,即把个别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内。
其次,破除“从众定势” 。从众定势在认识上是培根所讲的“市场假象”它来源于社会交往,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为了融入社会群体,维持群体生活,每个人都必须在行动上奉行“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准则便成为普遍的思维原则并成为思维定势。从众定势使得个人有归宿感和安全感,以众人之是非为标准,人云亦云,个人无须独自承担错误责任。人们大部分的行为选择其实都是从众的结果,而很少经过自己独立的深思熟虑。在传统社会中,统治阶级不断强化人们的从众定势,因而排斥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行和特立独行的人物。
最后,破除“知识和经验定势”。知识和经验定势主要表现为人的思维受制于自我习惯和认知,是培根所讲的“洞穴假象”一般地把两种定势统称为“知识和经验定势”。知识经验具有不断增长、不断更新的特点,从而有可能使我们看到它们的相对性,经过比较发现其局限性,进而开阔眼界,增强创新能力。知识经验又是相对稳定的,而且知识是以严密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又有可能导致对它们的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由此削弱想像力,造成创新能力的下降。思维上的“知识和经验定势”在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了“思维枷锁”。第一,知识经验本身是一种限定或框架,“任何肯定即否定”,因而使人难以想到框架之外的事物;第二,知识与现实并不能完全吻合,而过去的经验也不一定能适用于现在和未来,因此知识和实践的统一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三,知识经过实验和实践检验后,会以真理的形式表现出并向大众提供一个唯一标准的答案,而现实是丰富多彩的,最终会导致新知识扼杀人的创新思维。为减弱“知识和经验定势”,或从根本上阻止其形成,人们应该经常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以便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它们与自己的智慧同步增长。
2.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新思维对创新意识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新思维就是在思考问题时,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多路线和多立场,破除单一、片面地思考、观察问题。
首先,建立矛盾的思维方式。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和解决问题。建立正反两个方面辨证思维模式。肯定思维就是,当头脑思考一种具体的事物或者观念的时候,首先设定它是正确的、好的、有价值的,然后沿着这种视角,寻找这种事物或观念的优点和价值。否定思维正相反,否定,也可以理解为“反向”,就是从反面和对立面来思考一个事物,并在这种视角的支配下寻找这个事物或者观念的错误、危害、失败的负面价值。如果我们对某些问题没有肯定和否定的判断,那么,可以采取存疑和悬置的思维方式。
其次,建立全面的思维方式。全面指的是把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群体相结合。我们观察和思考外界事物,总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用我的目的、需要、态度、价值观、情感偏好、审美情趣等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从他人角度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尽力摆脱个人的狭小天地,走出自我的狭隘,从别人的角度,对同一事物和观念进行一番思考,就会产生新的思想意识,尊重他人的合理利益。任何群体总是由个人组成的,但是,对于同一个事物,从个人的角度和从群体的角度,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大学生要学会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把自我与社会群体的利益结合起来,学会理解集体思维。
最后,建立偶然与必然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偶然的思维方式指的是,我们在创新思维的时候,特别是在思维的初期阶段,应该尽可能地打破头脑中的所有条条框框,包括那些“法则”、“规律”、“定理”、“常识”之类的东西,进行偶然无序的思考。必然的思维方式指的是,我们的头脑在思考某种事物或者观念的时候,按照严格的逻辑来进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排除偶然性,认识必然性。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在于实践,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对观念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从而保证头脑中的新创意,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从而把新思维转化为新意识,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创建新的办学理念,把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涵义
先进的办学理念决定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建立探索式、个性化、全面型的教育模式,才能适应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1.建立探索式教育
高等教育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而要教育学生去鉴别和运用所学知识和发展知识,利用已知获得未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高等教育要接近研究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研究因素,使大学生在所获得的知识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独立性、探索性、创造性。
2.建立个性化教育
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应因势利导地加以发掘,启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学习和实践充分施展自我的个性才华,造就出各具风采的时代新人。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试行选课制,引导大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采取选修、辅修课的方式,拓宽知识面,发挥兴趣爱好,去寻求自己所特有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选择志趣,发展个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有广博的知识,把知识与能力融汇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高校应积极引导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不拘一格,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各类创新型人才。
3.建立全面型教育
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知识,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基础知识反映事物的基本规律,其特点是适应性广,能广泛地应用到具体的知识领域。然而,现代科学发展既向着又分化又综合的方面发展,又互相依赖共同作用于人,因此,大学教育应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加强文理渗透的教育和研究,培养出能适应现代科学发展需要具有自主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三、建立适合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成才标准
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很重要的手段。通过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1.建立新的教学方法
改进旧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大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实行精选、精讲、突出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重点和难点。教师既要学有所专,又要拓宽知识面,博采众长,要对前人的知识和书本知识进行加工制作,努力使自己教学方法和手段富有创新,更加切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具有吸引力。在教学环节上,要有适合于每门课程教学的先进方法和手段,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双方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主动激发对方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互促动、教学相长。
2.建立新的人才标准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对考核测试和成绩评定办法进行相应的改革,建设一套科学的考核测试和成绩评定办法,是督促和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探索型学习。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提高。最终使广大学生自觉形成新的人才观,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开发培养自我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营造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良性人文环境
环境在塑造人的过程中起到熏陶和滋润的作用,而围绕在大学生周围最重要的群体是教师。因此,加强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1.教师要做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表率
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创新意识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如果没有创造能力或者创新精神缺少,而又不懂如何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其教学活动必然缺少吸引力,教育本身也就失去了创造性。
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教与学中形成相互合作和相互“斗争”状况。教师要放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使每个学生都能一定程度地独立作出决定,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帮助学生形成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解决问题的运筹能力和善于使用信息系统提取合成信息的能力和大胆提出有创意的设想等等;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寻找工具以及寻找什么样合适工具去猎取为自己所需的知识,去实现知识创新,发挥创造意识。
2.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活动
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才能相应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改革和实践。从应试教育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学校要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以改革考试为龙头,在不断修订和改进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过程中,推动教育思想的真正转变。
总之,高等院校应尽快确立办学新理念,培养大学生新的思维模式,以改善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塑造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工作中心,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
[1]《西方哲学史》[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 詹姆斯·菲泽著;丁三东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2]袁建荣,蔡静.浅谈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