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斑的辨证论治经验要略

2016-01-16柏彩宝

中国医疗美容 2016年6期
关键词:阳虚紫癜荨麻疹

柏彩宝,周 萌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红斑的辨证论治经验要略

柏彩宝,周 萌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中医辨证方法有六经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等。在皮肤病方面,局部皮疹辨证也非常重要,通过皮肤红斑特殊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热邪、瘀血和阳虚三种证型,通过其临床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皮肤;红斑;辨证论治

在皮肤病的诊疗中,皮疹辨证非常重要,皮肤红斑多由热邪、血瘀和阳虚所致。根据红斑的临床表现,结合我们临床工作经验,对红斑的辨证论治做如下总结:

1 红斑的概述[1]

红斑是局部真皮毛细血管扩张、增多或充血所致,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小于1cm叫斑疹,直径达到或超过1cm时,称为斑片。按性质可分为炎症性红斑和非炎症性红斑,前者可有皮温略升高,有时肿胀高起,压之变白;后者多由毛细血管扩张、数量增多导致,局部皮温不高,压之褪色。

2 红斑的中医病因

热邪[2]包括:温、热、火、暑四种邪气,皆由阳热所致,病后均表现为一派热象。其热势程度为: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火为阳邪,易生风动血。动血是指火热之邪易入血分,血行加速,使血脉扩张,呈现红斑。

瘀血[2]形成的原因有:寒、热、郁、虚等均可引起。如:感受外寒,其性收引凝滞,经脉拘急挛缩,气血凝闭不通成瘀;热入营血,灼伤阴液,血粘滞不行,或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致;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或饮食起居失宜,气血运行紊乱,而气滞血瘀;④过劳伤精耗气败血,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行无力,形成血瘀。

阳虚[3,4]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先天禀赋不足,为阳虚体质;医者过用寒凉药物,伐阳过度,如患者长期使用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等寒凉药方,导致阳虚;或患者对自身体质不知,长期大量饮用凉茶,导致阳虚;大汗伤阳:在荨麻疹[5,6]患者中,多数患者认为与风相关,而医者大量、长期使用祛风解表药,最终导致汗出伤阳;或由患者长期在炎热、过度体力劳动中导致出汗过多而伤阳;④过劳伤阳:过度劳累、房劳过度,导致气血耗伤,肾阳不足,肾阳亏损。

3 红斑的临床特点

热邪红斑的特点:病人自觉剧烈瘙痒、灼热、疼痛;遇热加重,遇冷减轻;颜色多为鲜红,边界清楚,压之退色,皮温高;可伴有丘疹、脓疱、水肿性红斑等皮疹;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升高。

瘀血红斑的特点:病人自觉轻度瘙痒或刺痛,颜色多为暗红、紫红,边界清楚,压之不退色,皮温正常。

阳虚红斑的特点:病人自觉瘙痒,无明显疼痛,遇热则减轻,遇冷加重,边界欠清,压之退色,皮温正常。

4 红斑的常见证型和治法

4.1 风热犯表证或血热内蕴证:皮损鲜红,遇热瘙痒加重,或皮损增多;患者自觉剧痒,或伴有灼热感,伴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

常见皮肤病:急性荨麻疹、急性湿疹[7]、玫瑰糠疹[8]、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9]、过敏性紫癜[10]、丹毒[11]、药疹[12]等。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止痒、凉血化斑;

方药:消风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

4.2 血瘀证:皮疹暗红、紫红,或伴有斑块、苔藓样变、色素沉着,反复发作;患者瘙痒无休,夜间加重,舌质紫暗或伴有瘀点,脉涩或细缓。

常见皮肤病:慢性荨麻疹[5]、慢性湿疹[13,14]、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15]、过敏性紫癜[10]、变应性血管炎[16]等。

治法:活血化斑;

方药:桃红四物汤、乌蛇荣皮汤、桂枝茯苓丸。

4.3 阳虚寒凝证:皮疹呈淡红、暗红或深红,难褪色,皮疹不温,边界不清,病程长,慢性病程后期。患者畏寒怕风、舌质淡胖大,可伴齿痕,脉沉细无力。

常见皮肤病:脂溢性皮炎[17]、痤疮[18]、酒渣鼻[18]、皮肌炎[19]、红斑狼疮[20]、激素依赖性皮炎[21]、丹毒[11]、过敏性紫癜、郁积性湿疹、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结节性红斑[22]、慢性荨麻疹[5]、慢性湿疹[14]、药疹、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15]、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等。

治法:温阳散寒;

方药:当归四逆汤、阳和汤、真武汤、潜阳丹等。

5 总 结

皮肤病红斑的中医病因有热邪、血瘀和阳虚,根据病人的瘙痒程度,是否伴有疼痛和灼热,红斑的颜色、温度、边界,加重和减轻的因素,全身的伴随症状,结合舌脉象可以辨证准确。皮疹的辨证需要和整体辨证相结合,如阳虚寒凝证的证型中,根据全身症状不同,病情轻重不一,要根据具体状况来确定具体方药。血热证和血瘀证的中药抗过敏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较多;阳虚寒凝证中的红斑,附子[23]、桂枝[24]、麻黄[25]抗过敏作用也早有研究。

[1]张学军,陆洪光,高兴华.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曹洪欣.中医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3]蔡林,廖伯年.绮石论阳虚虚劳学术思想探讨[J].四川中医,2016,34(3):21-23.

[4]陆继芹,商庆新.阳虚体质与痹症的相关性及治疗调理[J].辽宁中医药杂志,2015,42(10):1880-1882.

[5]赵坤,李婧,郭彦荣.小儿顽固性荨麻疹中医治疗辨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1):15.

[6]杨瑜.针罐并用合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荨麻疹[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2):129.

[7]王崇敏.清热除湿汤治疗湿疹(湿热型)4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48(5):146-147.

[8]冯蕙裳,蔡玲玲,杨柳,等.李元文教授治疗玫瑰糠疹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5,8(6):730-732.

[9]陈文慧,向丽萍.向丽萍运用黄连解毒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2):37-38.

[10]何平,赵彩霞,刘婧平,等.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证候特点与紫癜性肾损害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4):873-875.

[11]张敏,姜热热.中药煎剂湿敷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丹毒患者的效果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1):78-79.

[12]曾东杰,何灵玲.凉血五根汤加减治疗药物性皮炎验案1则[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7):72.

[13]宋佳怡,袁卫玲.湿疹与外感六淫相关性的古医籍研究[J].辽宁中医药杂志,2016,42(4):8-10.

[14]娄方璐,唐海燕,王思平,等.古今湿疹中医内治处方用药规律分析[J].四川中医,2016,34(3):220-223.

[15]王丽新,段行武.银屑病中医体质研究述评[J].中医杂志,2015,56(23):2060-2063.

[16]刘靖华,王红梅.边天羽教授治疗血管炎性皮肤病的临床经验[J].四川中医,2014,32(8):17-18.

[17]沈宇弘,周敏.脂溢性皮炎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8):154-157.

[18]顾伟,张小卿,吴景东.从中医病因病机与常用药探讨痤疮的中医治疗特色[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4):739-741.

[19]杨昆蓉,舒然.温阳健脾、益气活血法治疗皮肌炎验案1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4):27-28.

[20]范斌,李欣,李斌,等.秦万章治疗红斑狼疮的诊治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6):1086-1088.

[21]刘玉蕊,张婧怡,黄蜀.黄蜀主任医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思路与经验[J].国医论坛,2016,31(2):16-17.

[22]李学勇.结节性红斑从痰瘀论治[J].江西中医药,2010,12(1):10.

[23]陈荣昌,孙桂波,徐惠波,等.乌头药材不同部位的毒性比较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1):4-7.

[24]聂奇森,滕建文,黄丽,等.桂枝中抗过敏活性成分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 1594-1596.

[25]阮岩,冈本美孝,松崎全成.麻黄汤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3):152-154.

柏彩宝(1982-),男,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过敏性皮肤病的中医基础和临床诊治。

猜你喜欢

阳虚紫癜荨麻疹
马鸿杰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经验总结
讨厌的荨麻疹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阳虚体质睡眠质量和抑郁的关系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阳虚质备孕女性针灸调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过敏性紫癜的诱发因素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