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比较

2016-01-16乔艳敏

中国市场 2016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咖啡文化

乔艳敏

(郑州大学 西亚斯国际学院 文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中西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比较

乔艳敏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文理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摘要]人类历史的发展已进入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间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很有必要。文章着重把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进行比较,解释形成不同文化的原因。

[关键词]茶;咖啡;文化;跨文化交际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2.202

咖啡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而在中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茶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承载着中华文化。咖啡与茶代表着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

1茶文化之中庸与咖啡文化之理性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方,面向大海,地域广阔,物产丰饶。中国文化生长于一个既相对封闭又十分广阔的地理空间,文化传统受半封闭的、农业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即“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所决定。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首当其冲是以小农经济为背景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 其特点是“中庸”“守常”“平衡”“对称”。儒家把“中庸”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

茶生于山林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饮之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符。通过饮茶可以自省,也可以养廉,赋予茶以清廉、高洁的品性。儒家学说认为通过饮茶可以沟通思想,增进彼此的友情,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而茶文化中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饮等一整套的茶事活动中无一不是渗透着和的思想。在泡茶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饮茶时“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品茶的环境与心境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中庸、明论、谦和以及俭德。

西方文化的萌生、 发展于相对开放的地理环境, 没有具备像中国那样的可以左右整个文化动向的典型的农业区域。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罗马,地中海北岸的岛屿和半岛,海岛文化不是靠农业,而是靠充满竞争的经商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海洋地理环境使西方人的性格外向、好动。他们有独立不羁的人格、开拓精神和交易观念。西方诸国是在征战、竞争、奋斗中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畸形发展不容西方人“三思而后行” ,必须当机立断作出判断和行动。欧洲各国的国土比较窄小,无法形成像古代中国那种自给自足的长期闭关锁国的自然经济条件,国界的变迁,民族的迁徙,古老习俗、神话和民间传说的一致性,为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及相互往来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造成了文化的开放精神。西方哲人把理性作为人区别于禽兽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 这就奠定了西方文化理性的基调,西方文化是理性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旨在自我意识中构建一种抽象的理念世界,以抽象的主观规律作为世界的本质,进而达到对世界的理性异化。这也体现在咖啡文化中。咖啡的冲泡从研磨咖啡豆到器具,再到水温比例都有严格的要求,冲泡出来香味馥郁,口味浓厚。这些都体现了咖啡文化的理性主义。

2茶文化之天、地、人合一与咖啡文化之天人二分

茶文化是天、地、人合一的道家学说。道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应适应自然,主动认识规律,这样人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虽然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时,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就会影响他们,故而他们普遍遵循的一种处世模式即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文人们以茶诗来追求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通过茶这种饮品,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

咖啡文化主张天人相分,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人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 资料。西方人崇尚个体主义,在思想上集中体现在它的人道主义的传统上,在行动上集中体现在自由竞争上,突出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与倡导。西方哲学则追求对自然的认识,对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为了征服自然,则以实证和严密的思辨手段,明确区分天人、主客、物我,以求达到对自然本体的认识。

3茶文化之禅宗与咖啡文化之基督精神

佛教禅宗修行的内容,分为戒、定、慧三种。所谓定与慧,即要求僧侣坐禅修行,息心静坐、心无杂念,以此来体悟大道。由于长时间坐禅容易产生疲劳,不少僧侣为打瞌睡而烦恼,而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因此茶与佛教的结缘,最早的契机是茶的解睡功能。随后佛教僧侣对茶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们发现茶味苦中微甜,茶汤清淡洁净,适合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加上饮茶有助于参禅悟道,于是佛教对茶的认识从物质层面又上升到精神层面。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古代名茶,最初是在寺院种植、采摘并加工的。如唐代最有名的茶“蒙顶茶” ,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是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茶树。佛教寺院不仅种植茶树,茶事也成为佛寺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名寺大庙里,都设有茶堂或茶室,还有“茶鼓”和“茶头” 。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 。茶在佛教寺院中还起到融洽寺内僧众关系,使僧众之间的感情联系得更加紧密。此外在佛的圣诞日,专人以茶汤沐浴佛 身叫“洗佛茶” ,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

根据基督教世界流传的说法,在北非的埃塞尔比亚的卡发省发现的,有一名叫科迪的牧羊人,某日如常出外牧羊,突然发现羊群在蹦蹦跳跳,异常活跃,他仔细一看,发现它们在吃地上的红果实。他估计是这些红果实使得羊如此兴奋。于是,他带着红果实去找修道院的一名神父求教,神父听了牧羊人的话,好奇心骤起,于是把数颗红果实往嘴里送,不一会儿,神父也变得生龙活虎。自此,所有神父在做弥撒前都会吃下几颗红果实,后来命名其为加法果,就是咖啡果了。由此可见咖啡在西方基督教徒中也用于提神。西方文明源于古代的中东、希腊和罗马,宗教和世俗的意识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框架。西方人认为上帝看重个人的灵魂,人的肉体和灵魂、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对抗的关系。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西方人有很强的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对西方人而言,生活就像煮咖啡,如果做过的事情失去了原本的新鲜感,就换一种,重新开拓,重新冒险,就像咖啡冲泡过一次之后,就失去了它原来的风味,在口味上变得清淡无味,那就丢弃再换新的开始煮。

4结论

茶文化是中庸文化,中国人喝茶追求的是静心,静身,修身养性。西方人喝咖啡追求的是激情,热烈,奔放,方便,快捷。两种文化的人相遇时,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难免互相埋怨对方失礼,准备不周,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人类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民族间的相互沟通,促进友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陶黎铭,厉琳.中西文化聚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乔艳敏(1984—),女,汉族,河南济源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咖啡文化
关于咖啡的9个真相
年味里的“虎文化”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咖啡
两块结婚的糖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