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竹林优质丰产培育技术探讨

2016-01-16张树明

绿色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毛竹丰产优质

张树明

(福建省邵武市林业局城区林业站,福建 邵武 354000)

毛竹林优质丰产培育技术探讨

张树明

(福建省邵武市林业局城区林业站,福建 邵武 354000)

摘要:针对当前闽北地区毛竹林培育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通过不同技术措施效果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护笋养竹措施对快速提高低产竹林的产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合理施用生物有机肥对提高竹林产量和竹材质量效果显著;通过竹林生态修复措施可以明显改善竹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合理的竹林垦复对提高竹林产量和竹材质量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毛竹;优质;丰产

收稿日期:2015-06-04

作者简介:张树明(1974—),男,福建南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站森林资源保护、病虫害防治、造林绿化等工作。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674-9944(2015)08-0164-02

1引言

福建省南平市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也是我国笋竹主产区和毛竹生长最适宜区,素有“中国笋都竹乡”的美称。全市竹林总面积600多万亩,占全省竹林面积的38.2%,是全省竹林面积最大的区域。当前由于毛竹林培育技术措施落实不尽人意或者由于传统的培育技术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南平市竹林平均年产值不到500元/亩,竹林的生产和经济效益潜力亟待提高。为此开展毛竹林培育技术措施的实验研究,以解决毛竹林优质丰产的培育技术问题。

2试验地概况及技术措施

2.1 试验地概况

毛竹丰产林培育试验地坐落在福建省(南平)邵武市张厝乡张厝村灯擎自然小组,25林班5大班2小班,东经117°30′4″,北纬27°3′35″。土壤为红壤,表面土层厚度20~30 cm,土层厚度110 cm,土壤较肥沃,海拔510 m,坡度28°,坡向东南,立地等级Ⅱ。当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和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18℃,雨量集中在2~6月,年均降水量1 787 mm,相对湿度85%,年日照时数1 690 h。试验地面积8 hm2,林分为毛竹纯林,亩株数120,平均胸径8.4 cm,平均竹高8 m,培育方向为笋竹两用林。试验时间从2009年开始,至2013年止。

2.2 主要技术措施

2.2.1劈山锄草

从2009年1月开始,每年在6~7月(芒种-小暑)锄草一次,要求杂草锄净,茅草蔸挖除。每年在10月劈山一次,劈倒后的杂草灌木铺放在林地,保留有价值的阔叶树种,这样锄草松土可以提高林地肥力,改善竹林卫生环境条件。

2.2.2土壤深翻

在2009年6月对竹山进行采取带状深翻,带宽和带距5 m,深度20~30 cm。土壤要进行开垦和疏松,将竹蔸、树桩及老龄竹鞭挖除,挖时注意不伤及竹鞭和笋芽,尤其不要伤及壮鞭,翻时可以将植物的枝叶、杂草压入土壤里,经过一段时间枝叶腐烂后会成为毛竹生长的好肥料,垦复是十分有讲究的,既要选择好垦复的时间,又要注意垦复的方法,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草率。

2.2.3护笋养竹

留笋养竹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笋竹两用丰产毛竹林合理密度为每公顷2 250~3 300株。在清明前后(4月1~15日)共10~15 d出笋盛期留足健壮竹笋,及时挖退笋,疏去小笋、残笋、过密笋。大年每公顷留健壮大笋600~900株,小年笋全留。挖冬笋和春笋,都要注意不伤鞭,不伤芽,不断鞭,不裸露鞭,及时挖掘浅层笋。

2.2.4合理施肥

毛竹生长需要氮、磷、钾全肥,所以施肥一般为有机肥为好。在每年夏季5月竹鞭生长前施饼肥等有机肥1~2 t/hm2,秋季9月孕笋施以氮、磷为主的复合肥500 kg/hm2,同时结合深翻锄草时施肥,施肥采取带状沟施。

2.2.5竹林生态修复

竹林主要虫害有竹笋夜蛾、刚竹毒蛾、竹螟、竹蝗等,该乡镇曾发生过大面积的刚竹毒蛾病害,主要发生的原因是毛竹林内大量的阔叶树被采伐(几乎是毛竹纯林),林内杂草丛生。本次试验主要是在垦复和锄草时尽量把林内阔叶树幼苗幼树尽量保留或在林下补植一些乡土阔叶树种,如枫香、木荷、苦槠、楠木等,此试验地在2009年2月补种了枫香,平均每亩补种25株。2009年11月份在竹林内建立了2个容量为30 m3(长5 m×宽4 m×高1.5 m)蓄水池,以便在天气干旱时进行竹林灌溉,使林地土壤保持一定湿度。

2.2.6调整竹林结构

每年保留健壮竹笋600~900株/hm2,通过5年留笋养竹使竹林内保留一度、二度、三度竹各占30%,四度竹占10%,五度以上(指8年以上的)老竹全部伐去,见表1。留笋养竹要考虑分布均匀程度,竹林密的地方少留笋,竹林疏的地方多留笋,林中和林缘空地要经常松土施肥,使竹鞭尽量能够延伸,砍伐做到“三砍三不砍”,合理砍伐。

2009~2013年于每年的12月分对试验竹林进行调查,在竹林内上中下坡位设置10个样点,样方大小为10 m×10 m,对样方内毛竹进行胸径和树高,以及挖笋和砍竹的调查,然后取平均值。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竹林年龄结构分 单位:株/hm2

表2 不同年度毛竹生长及产量、产值对比

注:毛竹单株鲜重公式W=0.0959D2.363,毛竹8.4 cm的重14.68 kg/株,9.0 cm的重17.27 kg/株,9.6 cm重20.23 kg/株,10.2 cm的重23.23 kg/株,11.2 cm的重28.96 kg/株

3结果与分析

3.1 林分年龄结构对竹林生长和经济效益影响

竹林中的Ⅱ度、Ⅲ度竹既是采伐利用的主要对象,且其竹鞭生命力最强也是竹笋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对毛竹林的生长和经济效益意义重大。林农因为经济贫困,对毛竹没有节制地乱砍乱伐,不管是新竹还是老竹,都成了暂时解救贫困的工具,过度的砍伐造成了竹林年龄结构不合理,慢慢地变成年龄结构老化的低产林。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5年的逐步调整,实验毛竹林年龄结构由实验前的2009年Ⅰ度竹株数占40%,Ⅱ度竹株数占30%,Ⅲ度竹株数占15%,Ⅳ度竹株数占10%,Ⅴ度竹株数占5%,变化为2013年Ⅰ度竹、Ⅱ度竹、Ⅲ度竹株数均占30%,Ⅳ度竹株数均占10%,年龄结构趋于合理,笋竹产量明显增长(表2)。

3.2 综合技术措施对毛竹林笋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该毛竹林通过集约经营,科学管理,立竹度和生长量均发生了较为明显变化。毛竹株数由2009年的1800株/hm2,增加到2013年的3 525株/hm2,增长近1倍;毛竹林年龄结构达到丰产林标准,由2009年的Ⅰ度竹株数占40%,Ⅱ度竹株数占30%,Ⅲ度竹株数占15%,Ⅳ度竹株数占10%,Ⅴ度竹株数占5%,变化为2013年度Ⅰ度竹、Ⅱ度竹、Ⅲ度竹株数均占30%,Ⅳ度竹株数均占为10%,达到丰产林标准。竹林平均胸径从2009年的8 cm,增长到2013年的11 cm。竹林平均高从2009年8 m,增长到到2013年12 m;竹笋产量从2009年的180 kg/hm2, 增长到2013年的1 500 kg/hm2,增长8.3倍;竹材产量从2009年2 642kg/hm2, 增加到15 204 kg/hm2,增加了5.7倍。

3.3 竹林生态修复措施对竹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影响

由于过去林农掠夺性经营行为较为严重,毛竹林内大量的阔叶树被采伐,大多数竹林几乎成为纯林,遭遇大雪天气时易发生毛竹受压倒伏折损的灾害,此外竹笋夜蛾、刚竹毒蛾、竹螟、竹蝗等虫害频发,对竹林生长危害巨大,甚至造成毁灭性后果。2009年春季在实验竹林林下保留和补植枫香等乡土阔叶树种,每亩平均25株左右。至2013年林下阔叶树平均胸径已达到5.2 cm,平均达树高6.1 m。2014年1月,当地发生雪灾,许多毛竹纯林受害严重,毛竹受压折损率高达60%以上。实验林地由于林中阔叶树的保护,毛竹受压折损率仅仅为20%左右。雪灾后春季刚竹毒蛾爆发,周围毛竹纯林虫口密度极大受害严重,而实验林分虫口密度和受害程度显著低于纯林。

4结论

本文通过对毛竹林采取竹林垦复管理、护笋养竹、合理施肥、生态修复和调整竹林结构等技术措施,经科学管理后,对提高竹林的产量质量产值有显著效果,同时明显能改善竹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目前由于农村年轻力壮的人都长年在外打工,留在家里的基本上都是年事已高的老人和妇女及儿童,而且留守的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实施能力的,这就使得毛竹丰产培育技术很难实行推广,没有良好的技术,自然不能培育出高产量的毛竹。呼吁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广毛竹林丰产培育技术,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竹林丰产林基地建设,重点要建设一批竹林丰产高效示范片,以点带面,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竹林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笋竹产量和质量。还应加大金融机构对竹农信贷支持,通过林权抵押贷款、林业收储中心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使竹农有足够资金投入到毛竹丰产林中,从而增加丰产林的比例。还应利用省、地、市各级对竹产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个平台,对财政支持的大量惠农资金,要全面投入竹山基础设施建设及丰产林培育、低产林改造项目建设中。为2015年南平市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竹产业千亿产值目标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忠,江立生.毛竹丰产培育的技术措施[J].安徽林业,2010,18(4):102~103.

[2]汪伦齐.浅谈毛竹丰产培育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2,22(15):351~352.

[3]黄大勇,刘达峰.毛竹丰产林培育[J].广西林业,2011,19(10):41~42.

猜你喜欢

毛竹丰产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想要早产丰产 果树应该这么管
吃好采后“月子餐”葡萄来年得丰产
抢收抢种藜麦 确保丰收也丰产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苹果园能否丰产 秋季管理很重要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节骨草和毛竹苗
寒 秋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