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6-01-15吴跃蓉

教育界·中旬 2015年12期

吴跃蓉

【摘 要】审美能力,是人对美的鉴赏、品味、创造的能力。我国著名艺术教育家丰子恺曾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透露出了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新课改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教学界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一是发现教学内容之美;二是探索解题形式之美;三是创造教学过程之美。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审美能力 发现 探索 创造

小学数学是很富有潜在美的学科,简练的符号语言、特有的抽象艺术、严密的逻辑体系、永恒的创新动力无不体现了数学特有的美。古代数学家、哲学家普洛克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中的美多姿多彩,对称美、简洁美、相似美、和谐美……数学自身的严谨、周密、精确也显示了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感,对提高数学学习的品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发现教学内容之美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体现了不同形式的美。小学生认知特点带有很大的具象性,所以教学时应该特别注重从数学知识中挖掘和捕捉美的实体,并努力把它们升华为美的形态,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如进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复习时,运用板书:

这其中不仅体现了用字母表示计算方法的简洁美,而且渗透了图形的转化,体现变化美,让学生能够发现并感受到教学内容中的内涵美。

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提出:数学教育还必须将数学中固有的美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而且还要受到美的熏陶。

对于图形的认识,学生的感知仅停留在观察阶段是不够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更要让学生发现对称美,进而利用对称美进行创作。

数学中的美,除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还可以通过操作感悟到运动的美。如将长方形,三角形绕一条直线旋转,形成各种美的立体图形。

教师在教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美,引导学生欣赏美,同时还要渗透解题方式的新颖巧妙之美。

二、探索解题形式之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审美训练。解题过程中,巧妙的解题方法,严谨、缜密的推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都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解题形式的美,能给师生带来学习的愉悦。例如:码头有一批货物共重960吨,汽车8天运了2/5,照这样计算,余下的货物还要几天才能运完?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9600×2/5÷8=480 (吨)

9600×(1-2/5)÷480=12(天)

方法二:8÷2/5=20(天)

20-8=12(天)

这道题由于解题思路的多样化,给学生的思考带来了很大的空间。第一种解题方法层层推进,有序思考,给人以平稳、厚重之美;第二种解题方法简洁明了,直奔主题,体现了解题方法的简洁美。

学生在开放的条件下有了多种选择,运用不同的审美情感,激发自己的审美直觉,确定自己的解题方法。

学生对解题有了美的感受,在解题过程中多种形式的美同样充满了情趣。如:下面的式子

3 × 4 = 12

33 × 44 = 1122

333 × 444 = 111222

3333 × 4444 = 11112222

33333 × 44444 = 1111122222

这些式子无论其排列的形式,还是蕴含的规律,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的同时也在鉴赏美。

三、创造教学过程之美

无论是数学知识的美,还是解题形式的美,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自己发现、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但这不能是“广而告之”。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继而探索美的内涵,进而进行美的创造。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先让学生认识圆,感受到圆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研究圆,放手探究圆内各部分间的关系。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观察、概括。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审美观念进行操作,通过量、折、看等方法进行探究。不少学生通过把圆对折几次后比较,得出折痕是圆的直径,几道折痕相交于一点……学生通过圆折叠后变化的情况,又有了不少发现。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弘扬学生的个性,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与同伴共享创造美的喜悦,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