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暴徒”缘何出自书香门第

2016-01-15孔沁刚

现代家长 2016年1期
关键词:刘斌爷爷奶奶暴力

孔沁刚

关女士带儿子刘斌来咨询时一再问我:“我家是书香门第,为什么偏偏养出一个不爱学习爱打架的坏孩子?”她百思不得其解,并深感羞耻。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但家庭影响与孩子的性格、行为特点未必是正相关。

第一次动手打人

刘斌今年11岁,上小学五年级,是家里的独生子。关女士和丈夫都是政府公务员,在某局担任处级干部,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归,就把刘斌的爷爷奶奶接来同住,由两位老人照顾刘斌的起居。三代同堂,相处得很和睦。尽管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刘斌倒也不算隔代抚养,因为他每天都能见到爸妈,爸妈对他也很关心,只是与父母相处的时间略少而已。

刘斌的爷爷奶奶都是退休的大学教授,平时喜欢读书,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品德修养很好。在他们的影响下,刘斌小时候很乖巧,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甚至有点像女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刘斌表现得很胆怯,自然成了男孩们欺负的对象。刘斌遵从爷爷奶奶的教诲,坚持以礼待人,被欺负也忍气吞声,息事宁人。有时,他把在幼儿园被欺负的事告诉爷爷,爷爷会说:“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或告诉老师,不要还手,因为打人的孩子是坏孩子,老师会不喜欢你的。”刘斌的玩具被抢走了,奶奶会说:“争抢东西是坏行为,以后不要再争抢了,大度些,小朋友喜欢就给他,奶奶再给你买。”老人是出于安全考虑,执意让刘斌忍让。

但是一味忍让只会招来更多的麻烦。上幼儿园中班的一天,有一个身体强壮的男孩把刘斌拉到一边,要用圆珠笔给刘斌画一个黑眼圈。刘斌害怕了,因为妈妈多次告诉过他,眼睛是不能随便碰的,特别是有尖的东西,千万不能靠近眼睛,不然会瞎的,瞎了就再也看不见妈妈了。刘斌本能地反抗,一把把对方推倒,抢过圆珠笔扔到一边。刘斌的行为把对方吓傻了,想不到一向懦弱的刘斌会突然这么大胆子。

从那以后,男生们没人再敢欺负刘斌。刘斌发现,维护自己的权益靠礼貌没用,还是用拳头说话管用,于是屡屡攻击小朋友。上幼儿园大班时,他已经成为“打架大王”,原来喜欢欺负他的小朋友,都被他报复了个遍。幼儿园老师告诉刘斌的爷爷奶奶,刘斌有暴力倾向,要注意引导。两个老人不敢怠慢,带刘斌读《三字经》,背唐诗宋词,希望用美好事物引导刘斌走上正途,但此时的刘斌已经尝到了暴力的甜头,还是经常动手打人。不过,大家都知道,刘斌的暴力基本上都是用来反抗暴力的,他很少主动欺负小朋友,所以,大家都没太当回事,认为孩子上了学,懂事了,慢慢就好了。

关女士告诉我,上小学前,刘斌的性格已经很倔强了。“他说话时别人不能插嘴,必须听他说完。在家里,如果长辈的意见不合他的意,他就气鼓鼓地一个人回房间,拒绝合作。他还有与人抬杠的毛病,认自己的死理,明明是他错了,就是嘴硬不承认。在他的认识里,好的就是好的,怎么都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的,一点好处也没有。”五六岁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时候,加上认知能力有限,有类似行为本来是正常的,但在关女士看来却是“坏行为”。可想而知,她对儿子“坏行为”的矫正会遇到孩子多么强烈的反抗,而刘斌的倔强性格也在与妈妈的抗争中固定了下来。

第一次被人冤枉

在爷爷奶奶的悉心辅导下,刘斌上小学以后成绩很好,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名列班里前三名,而且,他养成了许多好习惯,比如按时、独立完成家庭作业,自己整理书包,等等。受爷爷奶奶影响,刘斌喜欢读课外书,绘画版的《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是他的最爱。让爷爷奶奶操心的是,刘斌仍然时常打架,在学校里是个惹不起的主儿。老师们看他学习成绩不错,打架也多属反抗和打抱不平,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刘斌上小学五年级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五年级一开学,刘斌的班换了班主任。新班主任魏老师是一名大学毕业不久的女老师,经验不足,性格又比较急躁,上任伊始便狠抓纪律,刘斌被列为头号整治对象,经常被魏老师叫到办公室训斥。刘斌感觉很委屈,对魏老师很反感,于是开始不认真听课,故意不完成家庭作业,成绩自然下滑不少。前不久,他与魏老师爆发了严重冲突,本来就不睦的师生关系终于被激化。

一周前,在魏老师的课上,同学们都在安静地听课。忽然,一名同学隔着两排桌子扔给刘斌一个纸团,约他放学一起回家。还没等刘斌把纸团收起来,魏老师已经怒不可遏地站到了他面前。刘斌慌了,急忙把纸团塞进嘴里,大嚼起来。魏老师情急之下去抠刘斌的嘴。刘斌哪肯就范,他站起来与魏老师胡乱撕扯起来,不慎把魏老师的衣领撕开,露出了内衣。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魏老师羞愤难当,抬手给了刘斌一记耳光……

接到学校教务处的电话,刘斌的爷爷奶奶赶到学校,不仅表示对孙子被老师殴打之事不予追究,还主动向魏老师道歉,希望魏老师原谅孙子的“流氓行为”。知道老师打学生理亏,魏老师见好就收,表示愿意放刘斌一马,但如果刘斌再犯错就要转学离开。刘斌的爷爷奶奶唯唯诺诺地答应。但刘斌本人却并不想善罢甘休。

第二天早晨,刘斌闹着不肯上学。勉强来到学校,他发现自己一夜之间成了名人,同学们对他指指点点,老师们则纷纷看着他摇头撇嘴。他跟同学打招呼,对方却不回应,躲瘟神似的跑开了。刘斌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窃窃私语:“敢打老师,未来的恐怖分子!”“坏孩子!”“敢调戏女老师,不是小流氓是什么?”“为什么不开除他?”“等着吧,早晚的事!”刘斌百口莫辩,气哭了,他扭头跑回了家,说什么也不再上学。

关女士说:“这孩子脾气太倔了,怎么劝都不行,他说自己的名声坏了,没脸去学校。我怕他耽误功课,就让他在家自己学,爷爷奶奶可以辅导他,可他就是不肯学语文,说那是魏老师的课,学语文就是认输。唉,我们是书香门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知书达礼、性格敦厚之人,怎么养出一个小暴徒呢?这不符合基因遗传规律啊!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时,坐在一旁的刘斌突然大声说:“我就是讨厌魏老师,她才是坏孩子——不,是坏大人!我扯她的衣服不是故意的,真的不是!”

关女士赶紧制止儿子。我笑着说:“没关系,被冤枉就应该喊出来。”

听我这么说,刘斌瞪大眼看着我,作势要慷慨陈词,却语塞,大哭起来。我知道,他是终于找到了一个肯听他说话的人,太激动了。

正确评价你我他

关女士请求我给刘斌做心理辅导,矫正他的偏激行为,被我婉拒,因为问题出在刘斌身上,但根源是家庭教育不当,应该接受辅导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

对刘斌的过激行为,我分析道:“家长的性格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会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但这种影响未必是正相关。比如,爸爸喜欢阅读,一般情况下会被孩子模仿,成为好习惯,但如果妈妈讨厌爸爸读书,骂爸爸是书呆子,夫妻经常为此争吵,孩子就可能认为读书是坏习惯,拒绝模仿。也就是说,当家长的行为能获得某种好处时,对孩子的影响是正面的,反之,当家长的行为不能获得好处,甚至会吃亏时,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反面的。刘斌爷爷奶奶有温良恭谦让的传统美德,那是多年的修养,刘斌只是一个小孩子,哪里懂得那么多?一味的忍让不仅不能化解他与小朋友的矛盾,反而让他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当他忍无可忍地反抗,发现暴力可以保护自己,自然会一再使用暴力。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

关女士似乎没听懂,问:“既然是美德,为什么就不能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

“来自长辈的任何影响,孩子都会在实践中验证,委曲求全让孩子一再受欺负,他当然要怀疑美德的有效性,而偶尔的一次反抗就让他尝到了甜头,他当然会如获至宝。”我进一步解释,“刘斌爱学习这个行为,是在一再获得好成绩这个好处的鼓励下被固定下来的。在这件事上,家长的言行就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关女士明白了,说:“那该如何把负面影响变成正面影响呢?”

我说:“现在刘斌已经尝到了暴力的苦头,他肯定已经在怀疑暴力的有效性,所以,现在正是矫正的好时机。”

关女士大喜,说:“您快说说,我该怎么做?”

我说:“要想让美德产生正面影响,就必须把工作做深、做透,即详细向孩子解释美德的潜在好处以及可以获得的长远利益,并引导孩子逐步在生活中验证。”具体的做法,我提出4点建议:

第一,肯定刘斌身上的优点,比如爱学习、讲道德、生活习惯好等。

第二,启发刘斌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维护自己的权益是正确的,但暴力只会损害自己的权益,只有面对暴力时适当以暴力反抗才是有效的。另外,即使是无心之过,如果给别人造成了伤害,也要道歉。

第三,正确评价别人的行为。小朋友之间的玩闹未必是欺负,魏老师抓纪律是她的职责,动手打人是错误的,但那只是本能反应,不应该记恨。

第四,帮助刘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基本的礼仪规范,还应该帮助刘斌掌握更多的交际技巧,比如以诚相待、互相帮助、互谅互让、团队合作等。

最后,我提醒关女士,改变孩子的观念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能不断收到阶段性的效果。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刘斌爷爷奶奶暴力
反性别暴力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BR Sounds
寻找快乐的机器蛙
白玉兰
看望爷爷奶奶
暴力的班长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