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爸爸那样的男子汉

2016-01-15

现代家长 2016年1期
关键词:施一公清华大学村民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话用在家庭教育上,可以理解为: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必把教育挂在口头上,而要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做榜样,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进步。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博士的成长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施一公出生于1967年,“文革”中跟随父母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住进臭气熏天的牛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噩运,但施一公却在这里度过了美妙的童年,因为爸爸是个乐天派,而且心灵手巧,不仅很快把牛棚改造成相对舒适的“套房”,而且向儿子展示了男人应有的生活方式。施一公惊讶地发现,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爸爸居然学会了撑船捕鱼,至于理发、编筐、做衣服、打制家具之类的手艺更是高超。在施一公眼里,爸爸无所不能,从不抱怨。

每到春节,施父总是最忙的,因为白天他要给村民们理发,晚上要用缝纫机给村民们做新衣服,当然,都是免费的。村民们过意不去,就送些红薯干、豌豆角之类的农产品,施父则回赠白面细粮。很快,施父成了村里的名人,村民们遇到困难,都愿意找他讨主意,有了矛盾,也会找他调解,邻村办喜事,都以请到施父为荣。在施一公眼里,爸爸是一个乐于助人、轻财重义、受人尊敬的大人物。

施父的本领当然不仅是这些家务手艺,不久,他就向儿子展示了知识的力量。他买来电线、瓷瓶,把树干削制成长杆,带领几个村民苦干数日,架设了土电缆,使靠油灯照明的小村历史性地通了电。在附近十多个村庄中,这是首创,一时远近闻名,以至于公社高中的校长慕名而来,请施父去学校代教数学和物理课。目睹爸爸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回答学生提问时侃侃而谈,施一公认为爸爸就是一尊神。

对施一公的学习,施父极少讲大道理,更不会唠叨,当施一公取得好成绩时,施父也不会夸张地表扬,但是,当施一公作业马虎时,施父会把年幼的儿子从热被窝里拽出来,勒令返工。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施父很高兴,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好菜,当着全家人的面与儿子碰杯,夸奖道:“考入清华是你人生的新起点,希望你能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施一公非常激动,因为爸爸与自己碰杯,表示自己是大人了。

其实,在施一公的心里,长成大人并不是目标,目标是成为爸爸那样的男子汉。生活中,他像爸爸那样乐于助人、轻财重义;精神上,他像爸爸那样积极乐观、永不服输;学业上,他像爸爸那样立志高远、精益求精。1989年,施一公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深造;1995年获得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因其在生命科学领域有卓越成就,被评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09年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5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每个男孩都想成为爸爸那样的男人,每个女孩都想成为妈妈那样的女人。孩子的眼睛就像摄像机,记录父母的言谈举止,无论好坏,统统模仿,而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在这样的模仿中作为家庭基因代代相传。所以,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效的办法不是说教,而是家长以身作则,首先成为那样的人,静待孩子的模仿。

家长朋友,您认为自己是孩子的好榜样吗?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施一公清华大学村民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科学为梦,一心为公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关注学科热点事件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施一公:父亲的教诲是我前进的动力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愉快地进行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