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学生出现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2016-01-15铃兰
铃兰
面对孩子的学习,不少家长心存困惑和疑虑:孩子在小学、初一都是好学生,怎么一到初二就滑下去了?这里,我把造成初二学生分化的原因及应对方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能对家长有所帮助。
1.初二分化的实质是有无深层次思维
小学是人一生中比较平稳的时期,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只要学习努力,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取得好成绩并不难。在小学,“语数双百”司空见惯,90分以下就算差成绩了。然而,在这美好的背后,不少学生已经种下“初二分化”的种子。如:学习方式属于死记硬背的,凭小聪明但学习习惯不好的,知识面很窄的,等等。这种分化不是智力分化,但会造成智力分化。也就是说,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学生视野太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有问题。
学习的实质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量,而在于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的简单应用是浅层次思维,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是深层次思维。和以前相比,初二的教学内容有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思维方式由以形象思维为主变成了以抽象思维为主。学生在小学没做好准备,到了中学仍然按小学的思维方式学习、思考,当然会感到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来。
家长策略:
小学阶段,孩子的智力发育和知识水平都还低下,弱化形象思维的培养不可取,而过于强化抽象思维也不适宜,而在初一、初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正当时。
要注意孩子的以下几点:
(1)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孩子多动脑,勤思考,多提问。能提出问题,往往是成功的一半。
(2)知识面要尽量宽。要有大量的课外学习和生活实践作背景,家长要注重孩子的知识积累,为孩子创造课外学习与动手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3)关注学习成绩的智力含量。家长不要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而要看成绩是如何得来的:是靠死记硬背还是明白了道理?是独立思考还是仅仅模仿?是靠形象思维取胜还是靠抽象思维取胜?家长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参与的程度。
2.意志力和毅力上的原因
对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一部分学生较聪明,在小学学得很轻松,不需要多么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并常常因为聪明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他们错误地以为取得好成绩如此简单,于是养成了做事马虎、不求甚解、怕吃苦等不良习气。到了初二,情况完全不同了,初二一年的知识量要超过整个小学六年的两倍,这时不努力学习,是绝对取得不了好成绩的。
学生刚上初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在困难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出解决办法,有些学生便退却了。又由于学习的长期性,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部分学生缺乏起码的意志和毅力,怕吃苦受累,产生应付心态,造成学习不扎实,分化下来就是必然的了。
家长策略:
如何培养孩子刻苦、勤奋的品格呢?
(1)家长要懂得“会玩才会学习”“快乐学习”的道理。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知道“会学习才会玩”,“学习才会快乐”。其实,只有会学习的孩子才真正拥有长久的快乐。
(2)要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勤奋”包含的内容:一要有主观愿望,有努力目标;二要有控制力和忍耐力。把主观愿望和控制力、忍耐力融为一体,就是一个人的意志力。对刚进初二的学生来说,意志力必须培养,这是现在独生子女最需要弥补的短板。培养坚强的意志力不容易,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勤奋,不如先从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开始!
(3)教育学生不要迷信天才,要相信勤奋。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勤奋不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秋天的硕果,从来不属于春天的赏花人,而属于春天的耕耘者。
3.学习习惯上的原因
初中生的成绩好坏不取决于智力因素,而取决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即品德、意志、毅力、兴趣、体力,还有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使人终身受益,也是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学习习惯,具体指上课习惯、自习课习惯、做作业习惯、预复习习惯、考试习惯、记忆习惯、反思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尤其是遇到困难时,能不能取胜,就看它们了。然而,小学和初一学生中,部分学生贪玩成性、不思进取,学习习惯非常糟糕。究其原因,是家长怕孩子吃苦受累,督促、教育不够造成的。
家长策略:
培养孩子细致、扎实、严谨、高效的学习习惯,指导并督促孩子全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聪明学生,都很注意学习的计划性、思维的逻辑性和书写的条理性。家长要培养孩子经常反思的习惯,对聪明但容易骄傲的孩子,不要过多夸奖,应让他感觉刻苦学习、取得好成绩是他的本分,就应该这样。
4.青春期带来的烦恼
初二学生刚进入青春期,心理起伏较大。特别是女生,比较关注自己生理上的变化,造成学习不专心。有的学生把遗精、痛经等正常的生理发育现象视为疾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有的学生开始对异性特别关注,同时开始注重穿着打扮,与异性交往过密,出现分心现象。
家长策略:
加强青春期教育,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尽管学校进行了青春期教育,但是来自家庭、亲人的教育不可替代。父母要及时地以适当方式对孩子进行生理知识、性心理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对出现青春期生理不适的学生,要及时送医院就诊,从而解除孩子的思想包袱,专心学习。
5.个性与人际关系的尴尬
性格较偏激和内向、不善交流的学生,人际关系容易出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学习。有的学生因孤独而出现心理疾病,有的学生交上坏朋友,有的学生从不良书刊、网络游戏中寻找感情寄托。
家长策略:
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与亲人、老师、同学的关系。一般来说,成天意见一大堆的人,往往心胸狭隘、个性偏激,家长应教导他学会换位思考,缓解内心的不平衡,以爱心、宽容去包容、善待、体谅他人,和他人友好相处。
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为他人服务,多与人交流,多交朋友。有心事要向朋友、师长倾诉。家长要和孩子经常沟通,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开导。
6.家庭的干扰
家庭关系不和睦,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困扰。在孩子上初中阶段,父母应尽量保持家庭的稳定。亲子关系对立,也是造成初二学生分化的原因之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值发育期,生理、心理都需要父母更了解、更尊重他,如果父母做不到,孩子往往表现出“初二逆反心重,反叛行为比其他年级更明显”的特点。
家长策略:
尽量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尽量不改变生活状态。如:父母不离异、父母双方不长期远离孩子、不让孩子知道大喜大悲的事情等。如果非改变生活状态不可,也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提前与孩子沟通,取得孩子的理解。
孩子最不喜欢居高临下的家长,因此家长与孩子沟通时要平等,并营造和睦的亲子氛围。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教育孩子时宜疏不宜堵。“堵”必定会使孩子的心事越积越多,还可能使孩子走向极端。
家长与孩子一旦起了冲突,一定要冷静,不能激化矛盾。初二孩子未成年,易冲动,家长则是成年人,不妨主动停止争辩,等双方冷静后,再开导孩子,效果则会好很多。
7.社会的影响
媒体和同伴对初二学生的影响很大,甚至超过父母和老师。有时,父母、老师的一千句话抵不上朋友、伙伴的一句话。一个好孩子很可能因为崇拜偶像、痴迷上网、与社会不良人员交往等原因,成绩一落千丈。
家长策略:
家长要对孩子崇拜歌星影星、痴迷网络游戏、交坏朋友、谈恋爱、看黄色书刊影视等现象密切关注。尽量不让孩子频繁接触这些东西,以免受到不良影响。最好在孩子上初一时,就与他讲清道理,约法三章。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苗头,家长要及时制止。
8.理想和价值观因素
初二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如果这时期孩子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如拜金、虚无、仇视、冷漠等,会造成“价值空白”或“价值邪恶”,以后就不好教育了。而这就不仅是学习出现分化的问题了,他以后的人生之路怎么走,都让人担忧!
家长策略:
这个阶段,要帮孩子树立崇高理想,爱护、帮助弱小。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家庭和父母有报答的人,对自己负责的人。重视孩子的理想教育,不要用低俗的价值观影响孩子,让孩子少接触自己生意场、官场上的朋友。生意场、官场上的好东西,等孩子长大后再学不迟。关注孩子结交的人,了解孩子交朋友的情况,帮助孩子结交好朋友,杜绝坏朋友。
这样做是因为孩子还小,是非判断力弱,而此时又是他们理想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马虎不得。
9.其他原因
人的发展需要多种因素。如:文化因素。书香环境就比其他环境更容易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再如:经济因素。家庭太富和太穷,如果家长处理不好,都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阴影。这些也是造成孩子学习分化的因素之一。
家长策略:
家长要以平常心看待家庭贫富。富,不能为富不仁,避免“暴发户”心态;穷,不能埋怨社会,避免“等靠要”心态。防止金钱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如:不给孩子买高档服装,不让孩子显摆,也不让孩子寒酸,不给孩子很多零花钱,也不要让孩子没有零花钱,以免孩子自卑。
另外,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多带孩子到有良好影响的场所活动,也很重要。古代孟母的做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