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银行业大变局
2016-01-15劳佳迪
劳佳迪
尽管同为经济疲软大背景下的“勒紧裤带”,与欧美顶级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还蕴藏着更深层的变革诉求。
2015年,中国银行业利润“大变脸”
与欧美大行的盈利模式不同,国内银行过去一直被视作“金饭碗”的根源在于其长期躺在“存贷差”上赚钱的惊人优势。
2015年以前,国内银行业几乎一直是每年财报季最耀眼的明星。如2014年,A股最赚钱十强榜上有8家是银行,四大行更是囊括前四,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进入2015年下半年后却惊现拐点。先是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存贷比逼近监管红线,接着四大行跌入零增长时代,30天存款流失更是达到4474亿之巨,这几乎撼动了靠“存贷差”躺着赚钱的传统盈利模式的根基。
2015年11月,四大行贷款总额环比下降656亿,为6年来首次;同月风声鹤唳,16家上市银行3个月出走228万户股东,工行、中行拨备率逼近红线,行长排队辞职,超百只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记者注意到,在已经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中,已有12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幅跌破个位数,五大行净利润增幅最高的也只有1.5%,中行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甚至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股份制银行也未能独善其身,除平安银行保持13%的增长外,其他银行增速均下降至个位数,仅在2%~8%,银行总资产首次出现环比下降。
而随着经济大环境持续不景气,不良贷款率成为悬在银行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59%,已连续15个季度上升。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9079.79亿元,较2015年初新增2396.44亿元,已经接近2014年全年新增量。
“下半年的数据急转直下,很久没听到好消息了。”数位银行业资深人士对记者感慨,“传统银行留不住人了,尤其是事业攀爬期的‘中流砥柱。”
一家国有大行公司贷款部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坦言,经济不给力,利润预期惨淡,冗员沉重的传统银行面临着重大变革,“因为国有企业存在体制上的积弊,许多年富力强的中高层并不看好能够彻底转型,在互联网时代杀出一条血路,所以纷纷离开。”
互联网金融倒逼传统银行业转型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是多方面的,第一个就是第三方支付的兴起抢占了银行中间业务的份额,以往支付结算、基金代销、保险代销是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现在第三方支付以更低的费率和更便捷的直销功能打破了既往的销售格局。”一位观察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记者注意到,虽然目前我国互联网支付的规模占全社会支付总量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二,仅为银行卡消费规模的 1/5,但正以 180%的年复合增长率飞速增长,估计到今年末,市场交易额就会与银行卡消费总额基本持平。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没有实体账户介质,但目前互联网支付机构所具备的虚拟账户储值、支付结算、转账汇款等业务功能已经与商业银行账户功能十分接近,互联网支付显然正试图摆脱对传统银行的依赖,形成自己的支付闭环,而一旦实现清算划拨及备付金的自我管理,形成新的支付链条,就完全可能抛开现有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独立运行,其对传统银行支付中介地位的冲击将不可预测。
由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存款流失更是成为传统银行的心头大患。因为各种以“宝宝类”为代表的小额资金理财产品横空出世,互联网平台的沉淀资金规模不容小觑,截留银行大量低成本的活期存款,对商业银行基础性存款的分流压力越来越大。“其实这部分资金最后又以协议存款形式回流到了商业银行的体系之内,但银行就被迫抬高了存款付息的成本。”上述人士对记者坦言。
不过,传统银行盈利模式的终结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必然。仍然尚未完成自我修复的欧美大银行至少有一点值得国内借鉴:金融创新始终应该成为银行业的核心生命力。
(实习生崔静宜 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