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教育转型背景下军校任职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2016-01-15胡友彬阮鲲李骞

教育界·下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军校人才培养

胡友彬 阮鲲 李骞

【摘要】本文紧紧把握军队院校转型的现实需求和任职教育的核心诉求,针对新形势下军事任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任职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发展理念,构建了满足部队岗位和未来发展需求的教学体系,并就转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教员队伍的建设问题,探讨了从部队任(代)职、新知识培训、示范引导、教研交流以及竞赛观摩等环节促进任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措施和方法,可有效破解任职教学资源缺乏的难题。

【关键词】教育转型 任职教育体系 军校 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全军院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的军队院校教育体系初步确立。我校作为军队综合性大学,以培养初级指挥军官为基本目标,实施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并重的新型教学实践。信息类学科在我院的大气、海洋、空间学科群中,处于支撑性、基础性的地位,教育转型面临为主学科建设服务和贴近部队作战保障需求的双重现实任务,如何进行学科定位,发挥学科特色,提高教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大课题。本文就目前我们承担的雷达工程(信息方向)学历教育以及信息处理工程任职教育两类教学任务,遵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研究和探讨了提升教员的军政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并用战斗力标准检验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效,解决好教育转型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困难,把握转型建设需求和学科建设目标,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院校建设创新发展。

一、正确把握学科发展定位,科学确立教育转型理念

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迅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是提高战斗力的基础和保证,学科建设必须不断适应军事变革的需求,把战场需求与技术发展充分对接,教学内容做到成熟技术与前沿技术的平衡,注重人才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激发学员的创新热情,提供各类平台和手段,锤炼和锻造学员的创新品质。研究和把握教育转型的内在规律,确立科学的教育转型理念,指导教育转型具体实践,确保教育转型的正确方向。一是确立人本理念。教育转型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注重在调动教员、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教员学员在教育转型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在提高教员的能力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建设适应教育转型的教员队伍,着力提高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转型水平;要注重在激发教员首创精神上下功夫,鼓励教员大胆创新,营造创新竞争的教学科研氛围,群策群力推动教育转型。二是确立并重理念。转型建设要求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并重,就要切实强化学历教育的基础地位,突出任职教育的主体地位,注意防止“重学历教育轻任职教育”和“重任职教育轻学历教育”的偏重思想,克服“搞任职教育没出路”“任职教育削弱学历教育”的错误认识,推动教育转型全面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就要努力发挥学历教育信息工程学科的基础地位,加强信息处理工程任职教育的主体地位。三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统筹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统筹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统筹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统筹教育转型与其他工作,注重教育资源、要素的和谐统一,推动教育转型协调发展。四是特色理念。要坚持把办学思想特色、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作为教育转型主要着力点,走特色转型的道路,在教育转型的中进一步凝炼特色、发展特色、强化特色、彰显特色,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和水平,推动教育转型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建设重点,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承担的雷达工程(信息方向)学科学历教育专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基础厚实,体系完善,但信息处理工程任职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向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并重转型的关键是加强任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建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并重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此,我们按照以重点突破带动教育转型全面发展的思路,突出建设重点,构建顶层设计科学、教学内容先进、教员梯队合理、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设施配套的新型军事任职教育体系,加快教育转型步伐。一是构建“无缝链接”的培养模式。任职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继续,而各层次任职教育又是逐级递进的。在教育转型中,必须遵循军事人才成长规律,按照教育任务分工,优化任职教育培养顶层设计,科学界定各级任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与学历教育承接、与上下级任职教育衔接、与相应部队任职岗位对接的“无缝链接”的培养模式,实现军事人才螺旋式上升培养,提高军事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二是建立“平台板块”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任职教育特点,把握各层次任职教育的共性要求,搭建“任职基础平台”,加强思想政治、信息作战理论、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等基础专题教学;根据不同专业岗位任职能力构成,构建“任职技能板块”,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训什么”的原则,设置专业教学专题,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三是建设“三元复合”的教员队伍。要优化教员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建设满足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并重需要的教员队伍。抓知识复合,拓展专业知识、丰富前沿理论,改善教员知识结构;抓能力复合,加强教员培训,有计划地安排实践经验不足的高学历教员赴部队代职,提高教员的任职教育教学能力;抓素质复合,加强教员军事基础训练,有计划地组织具有部队实际工作经历、学历较低的教员到军地院校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建立一支满足并重发展需要、结构合理、能力复合的教员队伍。四是优化“四段设置”的教学环节。任职教育学员在校时间尽管较短,但也有比较明显的阶段区分。要针对任职教育特点,加强教学过程控制,按照入学教育、理论教学、专业实践、考核结业四个阶段,设计教学环节。要严把“入口关”,通过入学阶段的学习教育,解决学员“出公差”“混经历”的消极思想,增强学员的学习主动性;要严把“理论教学关”,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严把“实践关”,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学员实践能力训练;要严把“出口关”,严密组织结业考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五是完善“功能集成”的教学保障体系。要按照“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功能集成,衔接配套”的思路,采取“新建、扩建、改造、转轨、拓展”等五种方法集成,建立适应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并重发展需要的、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实现教学信息资源数字化、场地设施通用化、教学科研功能一体化、教学管理可视化。

三、推动教育转型和特色发展,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教员队伍

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不是矛盾和孤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性,是学历教育院校向并重转型的优势所在,发挥得好,能整合教育资源,使两者相得益彰、和谐发展。因此,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并重发展,要遵循并重转型规律,积极推动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协调发展。一是要遵循非均衡发展规律。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学历教育院校教育转型的起点。学历教育院校向并重转型,就是要实现由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起点向均衡的方向转变,形成并重的格局,符合非均衡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积极开展以下活动,提升教员的综合素质:

(一)建立培训教员的体系,全面提高教员自身素质

要把培训宏观骨干和微观全员指导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因地制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完成。

在培训中要从教员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教员自身条件的差异,采取“三多”(即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基本形式)“三结合”(即集中面授与自学自练相结合、理论辅导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教员间帮与学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教员的自身素质。如开办骨干教员培训班,以提高骨干教员的自身素质。骨干教员素质的提高,要在骨干教员参与一般基本功、学科教学基本功的前提下进行。培训的内容、要求要高于一般教员;对新任教员培训应根据新任教员参加工作时间短、缺乏教学经验的特点,对他们在岗前和岗后有计划地组织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弥补他们先天的缺欠,使他们较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办短期学科培训班,对那些教材掌握不透、教学过程把握不好的教员,根据学科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进行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使这些教员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二)发挥内驱力作用,岗位上大练基本功,提高教员的基本素质 在提高教员的自身素质上应该充分调动教员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岗位上大练基本功,这是提高教员素质之本。在校内把所有的力量都调动起来,不断总结、推广提高教员自身素质的经验,把每一位教员的教学水平都提高到本校优秀教员的水平上。

(三)专题业务讲座,提高教员的理论水平

一线教员教学工作忙,精力有限,为提高一线教员的教学理论水平,搞专题业务讲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专题业务讲座要突出三性,即:针对性、超前性和操作性。

(四)典型引路,培养学科带头人,带动全体教员素质的提高 组织教员上观摩课,使教员们看到自身素质提高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带动全体教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五)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提高教员群体素质

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即要求教员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此基础上,开展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系列教学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开展教员学科知识竞赛和教学基本功竞赛,推动教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员素质的培养提高可增长人的知识、发展人的道德、丰富人的情感、增强人的体质、培养人的技能,使教员能运用获得的素质去创造军事、政治和精神的价值。三种价值相互依存、依赖、转化和促进,使教员在素质教育与军事发展共同目标的导向下,不断协调发展,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最大的潜能,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军校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军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论军校公共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