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综述
2016-01-15张晓航
张晓航
摘 要:课程衔接是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可持续和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问题与原因、相关建议对策等研究成果方面,对近年来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设想与展望。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172-03
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要顺利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是核心和关键。近年来,对于中高职课程的衔接问题,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一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二是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三是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建议对策。试图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设想与展望。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个基本特征[1]。学者多从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终身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等方面来阐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而课程的衔接是其关键和核心。
朱琳佳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展开,相应的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和层次也发生了转变。那么以培养技术人员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提升。为了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中高职教育必须实现有机衔接[2]。
邵世光等指出,当今社会发展,急需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拓宽各类技能型人才的发展空间,就需打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联系渠道,为此各地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方法,而在此探索的过程中,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其核心问题[3]。
刘春生认为作为教育子系统的职业教育,同样需要建立终身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发达的终身化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繁荣的基础,而为实现职业教育的终身化,中高职教育实现有效衔接是必要的[4]。
陈文彪认为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包括宏观的学制上的衔接和微观的课程领域的衔接,即外延式衔接和内涵式衔接。其中微观层面的课程衔接是关键和实质所在,因为宏观层面的学制衔接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程衔接之上[5]。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学者从中高职院校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脱节、各自为政,培养目标不明晰、交叉混乱,中高职课程衔接不合理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6]。
1.中高职院校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脱节、各自为政。我国中职与高职因层次不同,归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使中高职管理过程中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缺乏有效的协调统筹,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6]。中高职教育在统筹层面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的话,课程的有效衔接也就无从谈起。
秦虹认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存在着管理体系脱节的问题,由于中高职院校归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大多各自为政,忙于各自的可持续发展,全国各高职院校之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相互了解、交往得甚少,甚至来自同一城市,行业相同的中高职院校平日的往来都比较少,院校之间的协作和交流更是少之又少。作为职业教育“龙头”,高职院校肩负带动“龙身”的职责,而如今我国的职业教育却面临着“龙头”带不动“龙身”的问题[7]。
金盛认为基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职教基层迫切希望中职与高职实现有效衔接,事实上在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上,我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然而由于上级主管部门没有很好地给予政策性扶持,没有很好地做出相关规划。各职教基层单位间的洽谈、报批手续十分烦琐,中高职院校各自为政的管理,为中高职衔接添加了阻碍[8]。
2.培养目标不明晰,交叉混乱。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各自的培养目标是分工明确的,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却因为中高职院校几乎没有沟通交流,国家没有统筹全局的相关机构及政策,导致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现不明晰,交叉混乱的现象。教育实践过程中,培养目标的确立直接决定课程的安排实施,培养目标不明晰、交叉混乱,必然会导致中高职课程的交叉混乱,不利于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刘培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由于学历技能等因素就业越来越困难,部分中职院校为了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的就业要求,按照需要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上移,在中职教育阶段就力图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的中职院校在教学中直接选用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教材,中职学生进行授课,只是在难度上有所降低,这就使本应有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的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出现了交叉混乱[9]。
霍骁象等人认为我国中高职培养目标除交叉混乱问题外,在目标方向方面也存在问题:重视专业技能,忽视了必要的理论教学,忽视了中高职院校向上一层次院校输送学生的目标;以考试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升学率,加大考试课程的深度和难度,重基础,轻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就业目标;既兼顾就业又兼顾升学,一般是在升学的最后一年或者半年,开始侧重培养,想就业的参加实习,想升学的学校组织专门的培训班,不用实习,最后的结果也归结到前两个目标方向上[10]。
3.中高职课程衔接不合理。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不合理的问题方面,学者主要从专业理论课程重复、专业技能课程“倒挂”、文化基础课脱节三方面来对此进行分析。
由于中职教育的职业定向比较明确,完成中职学业顺利毕业的中专毕业生,如果想继续深造,一般只能报考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学习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同时由于教材建设的滞后性,大多数院校采用全国统一编制的专业课教材。在目前中高职院校各自为政,交流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专业理论课程重复现象[11]。
柴新认为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在技能操作上经常出现“倒挂”现象,原因是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与教师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训的基地状况息息相关,而教师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的提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经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相比于中职学校来说一般更短,加之高职教师大部分是接受普通教育较长的高学历毕业生,适应职业教育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职教师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差于中职教师并不奇怪,中高职学生在技能操作上出现“倒挂”现象也就不足为怪[12]。
鲍伟认为中高职教育在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存在脱节现象,中高职教育因培养目标的不同,相应的,中高职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也就不同。根据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中职教育在设计课程时以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为根本,文化基础课被忽视,遵循“够用、必须”的原则进行安排;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在重视专业课程的同时也重视基础文化课程,并以普通高中文化基础课为参照进行设计[13]。
三、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建议对策
为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学者提出了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加大统筹职能,中高职院校加强交流与沟通;确保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避免交叉混乱局面;解决课程衔接不合理问题,进行模块化设置和系统开发几个主要的建议与对策。
1.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加大统筹职能,中高职院校间加强交流与沟通。要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就需要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发挥统筹职能,中高职院校间紧密合作,相互了解,相互交流与协作。
龙洋提出中高职教育要有效衔接需要开展有效合作,在合作之初应建立合作组织机构,成员由院校主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专业及专业所在教学单位负责人组成,加强中高职院校间的专业合作,加强对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的领导,确保相关工作有领导决策、有组织推进、有计划开展、有人员落实。院校主管领导负责关键问题的决策、教学管理部门人员负责计划、沟通、协调,专业相关教学人员负责推进、落实和实施[14]。
王维新提出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统筹中高职课程衔接,打破学校壁垒的建议,并认为这既是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路径,也是保障条件。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发挥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调查研究,科学统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评价尺度,并转化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意志予以积极推行[15]。
2.确保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避免交叉混乱局面。在坚持“中职为基础,高职位主导”原则的基础上,制订出合理的有利于课程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陈忠仁等认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只是在理论、技能、应用技术的课程设计时,高职教育在深度、广度和难度都应超过中职教育。因此要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首要的便是厘清和确定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出现专业设置不合理、内容重复等问题,进而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16]。
陈文彪认为中职和高职是教育体系中同一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层次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必定不同,中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也就存在层次和范围的差异。因此只有以实现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为立足点,中高职课程才能实现有效的衔接。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中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经验技能”,使其能熟练地完成基本的技能操作,而高职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策略技能”,使其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基本的工作策略[5]。
3.解决课程衔接不合理问题,进行模块化设置和系统开发。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出现的专业课程重复、技能课程“倒挂”、文化课程脱节等不合理现象,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张健提出为较好地避免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出现的课程重复设置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制定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体系,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改革要求等,为课程设置明确画线定界;中高职院校共同商讨制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探索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17]。
肖凤翔等人认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合理展开顺序应当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为依据,其课程体系设计首先应当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水平划分人才培养阶段。为此提出了改革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的对策建议[18]。
柴新认为对于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育部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是中职学校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中职学校根据教育部统一标准和规范设置相应的文化基础课课程;而中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衔接,要求高职院校通过职教集团这个平台,高度关注中职此类课程的开设情况,查缺补漏,填平或补齐中职学业在文化基础课程上的缺口,并在课程内容上提高广度和深度[12]。
四、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述评与展望
1.目前我国对于中职和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两个阶段,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终身教育的理念、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等,需要进行有效的衔接,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而现阶段对于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中高职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课程的衔接的单独研究文献成果较少,多是作为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中的一个方面来进行研究,成熟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今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可以更多地关注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而不仅仅是作为学制的外延式衔接的一方面。
2.中高职教育衔接方式有多种,“五年一贯制”“3+2”、对口单招、灵活式中高职教育衔接方式等,在论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文献成果中,对于单个衔接模式下课程衔接的具体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对于灵活式中高职教育衔接方式下的课程衔接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在灵活式衔接模式中,中职在校生以及已工作的中职毕业生,在自认为合适的时间内,参加并通过高职入学考试或其他评估形式,这种考试大多为成人高考或自学考试,所进入的高职校往往是成人高校或高校中的成人培训部或成人教育学院[19]。对于灵活式的中高职教育衔接,一般人都称其为“花钱买学历”,这种模式下的课程衔接可能也就不受学者们的重视。今后的研究可以对单种中高职衔接方式下的课程衔接进行具体研究,灵活式衔接模式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也可进行探讨。
3.自1985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多种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其中关于中高职衔接的代表性文件有:1997年颁布的《关于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发展,中高职衔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99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10年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2011年《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提出到具体做法的完善,给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实践指明了方向。但实际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在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关于这些政策在实际中被推广的做法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对于中高职课程的衔接问题,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分析总结,可以根据国家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立足于具体的中高职院校课程衔接实际,从实践的层面来进行具体研究。
参考文献:
[1]敬代和.关于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2(26).
[2]朱琳佳.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J].职教论坛,2012(22).
[3]邵世光.以《国家职业标准》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局限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3(3).
[4]刘春生.论中、高等职教衔接的理论依据[J].职业技术教育,2000(19).
[5]陈文彪.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与对策探究——基于英法两国经验[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3(4).
[6]王林.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12(4).
[7]秦虹.中职与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8]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9]刘培琴.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3(2).
[10]霍骁象.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11]慈澳职高课题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3).
[12]柴新.构建中高职课程直通车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4(5).
[13]鲍伟.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衔接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2(2).
[14]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
[15]王维新.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与对策——以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为例[J].石油教育,2012(3).
[16]陈忠仁.“三二分段”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
[17]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12(2).
[18]肖凤翔.基于课程论视角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职教论坛,2013(31).
[19]刘育峰.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
[20]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诉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重大教育和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制度分析[J].职教论坛,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