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的悲惨人生
2016-01-15李春妹
李春妹
摘 要:小说《李陵》以汉朝武将李陵的一生为主线,贯穿了史学家司马迁与汉朝使节苏武的一生,同时在这3条明线的背后,又设计了汉武帝的这条暗线,以此来更好地烘托出3人跌宕起伏的辛酸人生。
关键词:中岛敦;《李陵》;司马迁;苏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164-02
一、作者中岛敦简介
中岛敦(1909~1942),小说家,生于东京。中岛家是中岛郡领主尾张国造的后裔,代代以汉学为家学,中岛敦的祖父中岛抚山是汉学家,其叔父也多为汉学者,父亲是中学的汉文教师。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中岛敦深厚的汉文功底,对其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0年,中岛敦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科,学习期间热衷于交谊舞与麻将,同时开始阅读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和森鸥外的小说,逐渐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兴趣,毕业时写出了题为《耽美派研究》的论文。1933年,中岛敦就职于私立横滨高中女校,教授国语与英语。工作期间,中岛敦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34年,小说《猎虎》入选杂志新人特刊的佳作。1941年,由于哮喘病的恶化,中岛敦辞去了教师的工作。为了疗养身体,他以南洋厅国语教科书编辑书记的身份前往太平洋的帕劳群岛,由于病情没有好转遂于翌年回国。1942年2月,在深田久弥的推荐下,中岛敦发表了小说《山月记》,登上文坛。同年5月,中岛敦发表《光、风、梦》,得到文坛好评,入选为芥川文学奖的候选作品。之后,中岛敦决心专注于文学创作,但由于哮喘的发作,同年12月病逝,享年34岁。中岛敦从登上文坛到谢世仅有10个月的时间,让不少文学家和读者都为其英年早逝深感惋惜。1943年,在文坛一些人的运作下,中岛敦的遗作《弟子》《李陵》终得以出版。
二、《李陵》内容简介
公元前99年,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奉武皇帝之命率5000骑兵从侧翼攻打匈奴。老将军路博德上书建议明春再战,使武帝误以为李陵懦弱而不再相信他。武帝下诏命李陵从正面攻击匈奴,英勇善战的李陵虽多次取得胜利,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匈奴军活捉。武帝决定处罚李陵及他的家人,善于察言观色、明哲保身的大臣们一味附和武帝的决定,只有司马迁一人站出来为李陵辩护。结果司马迁被听信谗言的武帝判处了腐刑,李陵的全家也被满门抄斩。
李陵得到了匈奴单于的礼遇,但他并不投降,同时也不想回到中原,因为他没有回去的理由。生活虽然悠闲自在,但内心却异常痛苦。公元前96年,单于死,其子左贤王继位。左贤王命李陵去北海劝降汉朝使节苏武。李陵见到苏武后却被他坚定的信念与不失自我的精神打动,深深为自己的苟且偷生感到懊悔。武帝崩,天下大赦。在胡地生活了19年的苏武终于回到了中原,如愿以偿。李陵没有回去,一直活到公元前74年。司马迁在父亲遗言的鼓励与自己内心悲愤的驱使下写成《史记》后,寿终正寝。
三、《李陵》分析
(一)李陵的一生
汉朝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为了国家与人民生活的安定,主動请缨率兵攻打匈奴,但汉武帝只给了5000骑兵,智勇多谋的李陵虽然顽强作战,几次以少胜多,但终因寡不敌众成为了匈奴的俘虏。李陵在自杀殉国与先佯装投降然后伺机逃跑的选择中犹豫不决之际,得到了匈奴单于的厚待,同时从中原传来了武帝听信李陵投降的谗言而诛灭其九族的噩耗,这些终使无家可归的李陵投降了匈奴,并娶匈奴女为妻,在异国他乡的塞外高原终其一生。
(二)李陵的遭遇
李陵的遭遇让人不由得想起汉使张骞与汉将班超。张骞与李陵一样也成为匈奴的俘虏,他选择了李陵的后一种想法佯装投降伺机逃跑,最后他成功地逃回中原,还得到了武帝的褒奖。班超率兵深入丝绸之路,与匈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虽然几乎一生都在大漠中度过,但临死前还是不愿客死他乡,回到了中原。两人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得到善终,那么,李陵难道真不想回到中原,回到自己的家乡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他已经不具备回家的条件。张骞也好,班超也罢,皇帝都很信任他们,他们的家人在汉朝也得到了妥善的礼遇,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不仅离开中原没有,就是返回中原也没有。同时,人类特有的思乡、归乡的情节与对君主对国家的忠诚使他们从内心迫切希望回家。但李陵正相反,他被汉朝“明哲保身”的奸臣陷害,使原本就对李陵心存不满的皇帝相信了谗言,一怒之下杀了他全家老小。这实质上已经关上了李陵回家的大门。李陵忠孝国家的心情无法传递给统治者,回去也不过一死,李陵当然并非怕死,而是“家”已经没有,回去有何意义?表面看,李陵是在苟且偷生,实际上他的心中是异常沉痛的。武帝驾崩后,大赦天下,李陵是可以回到中原的,但他放弃了回家,而是在苏武的送别宴上痛苦起舞,足以见得其无家可归之悲也。
(三)李陵与苏武、司马迁的不同命运
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武的命运要比李陵好得多,它实质上是张骞式的人物,他还有家,有亲人,所以他还有忠诚、有寄托。正因为如此,苏武才表现为一位不屈不挠的坚强之士、视死如归的铮铮汉子。苏武受到的苦痛和伤害还有药可治,心中还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相比之下,李陵则是一个无药可治的活死人,他在见到苏武后感到懊悔,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自刎,苏武活着还有意义,而李陵的意义却早已不复存在了。3人中司马迁是没有出塞一直生活在中原的汉臣,为维护李陵而受到宫刑。司马迁的遭遇反映了官场的种种丑恶,但作者不是在创作“官场现形记”,而是要展现司马迁的痛苦。司马迁受刑后几乎陷入绝望,他愤怒的矛头没有指向当朝的奸臣们,而是深深地厌恶自己的存在,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与李陵是相同的,二人都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不过司马迁没有像李陵那样悲极而泣、泣极而舞,它以客观审视的历史观,本着“陈述历史”的精神撰写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历史巨著《史记》,证明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摆脱了命运的不幸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的阴影。中岛敦也许想通过司马迁这个人物创造出另一个李陵,李陵本可以不那样屈服于命运,苟且偷生,碌碌无为,也许看似失去意义的人生只要通过努力会有意义。
在小说《李陵》中的3个主要登场人物李陵、司马迁、苏武的身上都体现出了极强的自我意识,但是,最终3个人的自我都遭遇到了不同形式的瓦解。中岛敦从正面角度分析了李陵如何在与他者的奇妙的关系中一步一步地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同时中岛敦还从反面角度精心描写了司马迁和苏武两人的遭遇,3个人的人生都很富有戏剧性。
——————————
参考文献:
〔1〕魏祝挺.现实与理想的共同投影──中岛敦《李陵》分析[J].安徽文学,2009,(8).
〔2〕姜天喜.中岛敦文学的命运意识──试析中岛敦的集大成作品《李陵》[J].国外理论动态,2008,(10).
〔3〕郭勇.自我受难与自我实现的反转:论中岛敦《李陵》[J].外国文学研究,2006,(5).
〔4〕王琴.从中岛敦《李陵》看自我受难和自我救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