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视阈观照的《荀子》“琐”字今证
2016-01-15杨机红
摘 要:《荀子》的“琐”字古今释义不一,通过《荀子》文本分析、战国典籍记载和古今学界研究等角度分析,“琐”字当确指琐罗亚斯德教。
关键词:《荀子》;琐罗亚斯德;琐
中图分类号:G256.1;B9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144-03
学术发展的历史常因诠释角度不同而新论频现,《荀子》的“琐”字义便由汉代训诂角度诠释的琐碎言论说、经唐代义理角度形成的卑琐行为说至清代又发展出细行之人等观点;当代学界主要沿用古义,因此“琐”字义结论有待商榷。
纵观传统诠释角度多以作者的主观思想倾向为主,接受美学的文学交流理论主张文本的诠释角度则有作者、文本和读者等方面。所以面对文本作为受众的读者,首先关注的应不是“琐”字能代表的作者主观思想倾向等深层涵意,而是“琐”字符号在文中的确指对象等基本义。鉴于古今释义多重深义而不明其基本义,本文试以受众角度证其基本义。
一、《荀子·非十二子》的“琐”字考证
《荀子·非十二子》曰:“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1]其中的“瑣”字,古今多释琐碎玉声的本义[2],而《荀子·正论》“琐”字则引申释作琐碎的言论或细行之人[3]。各文诠释角度多以作者为主,然自受众角度看“玉声”的本义明显不符合《非十二子》的思想内容,说明《荀子》该处的“琐”字当另有确指,其对象尚需分析。考察传统的文本分析,自汉学至清学大多用内容的章句训诂法或义理法,本文依前贤进一步从语言学角度辨析该“琐”字所在句群的语法结构和意义等。
依《非十二子》“琐”字所在的文本整体分析,“琐”字首先从属一个完整的句群:“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是它嚻魏牟也(等十二人)。”从语法结构的角度说,该句群整体上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是“假今之世”,属时间叙词引出下文;余下的是第二部分又由两个意义对偶的句式组成,即以“矞宇嵬琐”为界形成前后两部分:“枭乱天下”者和“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是对偶关系,其中“矞宇嵬琐”对偶“十二子”。“十二子”皆确指历史中的人和理论,所以“矞宇嵬琐”也当有确指性,其对象则有待于“矞宇”“嵬琐”的词义分析等。
(一)“矞宇”的确指对象分析
典籍记载的“矞”字意义有多种,其中一指姓名“矞似”[4];二指职业“相人”[5]。其中“矞似”和“相人”都确指古代以相面为主的行巫之人。虽《非十二子》的“矞”字不一定就指矞似,但无疑和职业相面人“矞”有关。所以《非十二子》的“矞”字当有确指《荀子》时代前后的“相人”之意,《荀子·非相》斥责该类相人的言辞是“奸言”[6]。因此《荀子》“矞”字有确指,其对象是《荀子》时代前后的相面人。
《说文解字》释“宇”字曰:“籀文宇,从禹。”[7]说明三代时秦国“宇”字和大禹崇拜有关,此崇拜情结甚至沿续到六朝后,《周书·文帝纪一》记载:“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其俗谓天曰宇。”[8]其中既说明三代两河流域有“天”“宇”二字义通的语言习惯,又内隐了当时的“宇”神崇拜风习,因禹崇拜和天神崇拜都在继承儒教传统、坚持自然天论思想的《荀子》非难之列:反对神化禹的崇拜、反对天神崇拜,所以亦反对宇神崇拜,则“矞”人的宇神崇拜自然被《荀子》非难。所以“矞宇”二字的确指对象该是《荀子》时代相面人的宇神崇拜说。
(二)“嵬琐”的确指对象分析
《说文解字》释“嵬,高不平也”[9],则该字本义指事物高而尖的形状。古今学界还公认“嵬”有高而尖的帽子之意,例屈原《九章·涉江》曰“冠切云之崔嵬”。据学界考证当时在中原此类帽子用于甄别身份。当时中原还有一种传自外国的“絻”冠普遍为《荀子》时代的士喜欢佩戴,但因该类冠饰只限大夫以上的官员佩戴[10],所以身居卿位和持等级制思想的荀子自然坚决反对士“冠絻”,称此传自外国的冠饰作“嵬容”。所以该“嵬”字专指外国人戴的尖帽。由“嵬”字的确指性知道“琐”字也当有专指,而不能皆泛指细行之人。又由“矞宇嵬琐”对偶的词法结构和“矞宇”的学说意指分析知,“嵬琐”亦和学说有关,特别和外国的学说有关。
当今学界研究:战国以后随秦国统一治理西戎八国、畅通了中国和西亚的交通,当时商贸中亚的各类塞种人同时传进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产生自中亚大夏国的琐罗亚斯德教,至《荀子》时代前后,与戴尖帽的外国风习一起影响到中原思想界。该教主张世界有善恶二本原、天有意志且由天神以善制恶,而持“天人相分”的自然天论和性恶论的《荀子》则主张以人的主观能动性“化性”至善;该教的天神理论无疑与荀子的人本理论矛盾,因此《荀子》以“嵬说”的名义“非”难之。因该说创始人的汉译名字是琐罗亚斯德,《荀子》便依当时的命名原则和摘字法,用“琐”字简称琐罗亚斯德及其教派和学说。
以上考论证明“琐”字也有确指,其对象是琐罗亚斯德教及其学说。
二、《荀子·天论》与《战国策》的“祆”字考论
本文有关《荀子》“琐”字的确指对象考证不是孤论,因为它还以信息群的状态存在于战国典籍,主要表现于《荀子·天论》《战国策》等文献的“祆”字和《离骚》“灵琐”的“琐”字等。
(一)《荀子·天论》“袄”字考
首先,《天论》指称当时民间出现的一种现实生活现象作“人祆”(“祆”字的具体考证见稚文《祆教东进中原时间考》)[11]。当代世界宗教学权威任继愈先生认为该“祆”事指宗教[12],则该“祆”字特指祆教,其主编的《宗教词典》又称祆教亦琐罗亚斯德教,则宗教领域的“祆”“琐”二字可通用;所以《天论》的“祆”字指的当亦是琐罗亚斯德教,《天论》“祆”字和《非十二子》“琐”字因之当亦可通用。因此《荀子·非十二子》的“琐”字当指琐罗亚斯德教。
(二)《战国策·楚策》的“祆”字论
“祆”事在《荀子》时代当是普遍存在的,《战国策·楚策》也记载了出现在楚国的“祆”事:楚襄王答庄辛的谏说:“将以楚国为祆祥乎?”尽管学界对此“祆”的释义至今不确指,但一则“祆”字结构说明它指称一种祭事,二则依许慎《说文解字》“祆,胡神”的释义和古今学界的研究,“祆”事不属于中原文化系统,它专指“外国的天神”,战国后期学界新造此字以别于当时中国的天神祭。该祭事有别中原文化系统,楚国因之被《汉书·地理志下》志以“重淫祀”之史评。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尽管诸侯争霸,但文化系统始终只隶属于中国一脉,祭祀上各侯国理当一统于中国系统,此时楚国却使用非中国系统的祭礼“祆”,自然有违中国的祭礼规范,所以招致“淫祀”之评。当代宗教界公认该外来祭事“祆”特指祆教,亦琐罗亚斯德教,所以《战国策·楚策》“祆”字也当指琐罗亚斯德教。
三、《离骚》的“灵琐”解读
“灵琐”见于屈原《离骚》诗,概括古今释义主要有器物说[13]、神界说[14]和琐罗亚斯德说等,结论有待商榷。
(一)《离骚》的“灵琐”意义分析
“灵琐”是由“灵”字组成的灵字词组,古今楚辞学界公认“灵”字是楚人的习惯用语,“楚人谓神为灵”[15],则“灵琐”当与原始宗教崇拜有关。初步统计屈原23篇作品,灵字词组约10个。其中《离骚》6个:“灵均”(1)、“灵修”(3)、“灵琐”(1)、“灵氛”(1);另《山鬼》“灵修”(1)、《哀郢》“灵魂”(1)、《抽思》“灵魂”(1)和《思美人》“灵盛”(1)等。古今学界考证其意义:“灵均”公认指屈原;洪兴祖[16]、马茂元[17]称“灵修”作楚怀王;“灵氛”公认为卜巫名;殷光熹先生考证“灵魂”是人的第二个“我”,则学界公认的屈原自传体组诗《九章》里的“灵魂”当指屈原的第二个“我”[18];洪兴祖引《史记》证“灵盛”词义曰“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则文中“灵盛”指帝喾[19]。综合以上9个灵字词组皆确指人的名称,说明屈原作品里的灵字词组主要用于指称人的,若只“灵琐”一词指器物,当与灵字组词法矛盾。因此《离骚》“灵琐”一词亦该指人名。
(二)古今学界关于人名称的观点分析
“灵琐”是人名的意见非本文孤论,古今学界皆有论及:有楚王说、楚怀王说及舜帝说[20]等,结论有待分析。
近代章太炎先生于《播种》等文,系统地从种族学、中国文化多源说等角度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古今种族延续问题,“雪霜既降,枝叶既解,而根荄不枯于下”[21],其中以“叶”“根”等形象比喻了近代华夏民族的存亡问题。《播种》认为华夏民族的存亡不是一国一姓之事,而是不以时空为限的整个中华民族的问题,所以“今是闵于诸夏,于昵其所事相扶持者,虽有奇偏,故不以为訽。不然,不哀灵琐,以及其黔黎;不哀今日之黔黎,而以及其苗裔;其曰非吾灵琐而置之也,则得矣。其将骈吾诸夏之民而加之腐刑熏胥焉?”[22]其“灵琐”一词若释作门锁类的器物义,则不仅使下文“以及其黔黎”和“非吾灵琐而置之”的语意不详,且乖违《播种》等篇诠释种族延续的重要旨意。文中还直接论及“灵琐”和“诸夏”的隶属关系:认为“灵琐”是“诸夏”的客观组成部分。因此“灵琐”在文中当不指器物,而指代一个人的类群体、一个与华夏族有特别血缘关系的族群。该族群的确指尚需考论。察该文段的前后有两个“诸夏”词组,则“灵琐”确与“诸夏”有关。
迄至近代,汉语“诸夏”指称的中华民族内含“大夏”“华夏”“中夏”“西夏”“东夏”等称谓,其中“大夏”的确指意见不一。自古及今大致有晋南说、西域说和中亚大夏古国等众多说法,自1976-1978年考古学界在新疆发现祆教遗迹后[23],学界渐多倾向于中亚大夏古国说。依章太炎先生《原人》篇从种族学角度提出“赤黑之民”“如欧美者则越海而皆为中国”“古者称欧洲曰大秦,明其同于中国”的观点,则不仅“大秦”一名主要因秦人西移至地中海沿岸而得称[24],且“大夏”之称亦主要因夏族的西迁,即中亚大夏古国从血缘的角度说,部分地同源于华夏民族,亦即无论是大夏本土的古今华夏子民,还是迁徙至中国或世界各地的大夏国的华夏子民,因他们同血缘于中华民族而皆应“闵”“哀”之。虽然历史的角度说“大夏”只是中亚当时一个被后至的亚历山大灭亡的古国之一,但种族的角度论,“大夏”族并未销迹于世,相反因琐罗亚斯德教超越时空的传播而长载世界史册。所以追本溯源,琐罗亚斯德虽生活在中亚大夏古国,但因“大夏”同血缘于华夏民族,琐罗亚斯德教亦当属华夏族的宗教,大夏国当时及后来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黔黎”“苗裔”,亦当属华夏族即中华民族。所以“灵琐”当不指器物类,而专指一个人的类群体。虽然该群体与当时域内的华夏族不同域同国同姓,但因血缘相同而实族属诸夏;依屈原作品灵字词组分析的“灵”指神,则“灵琐”当和原始宗教崇拜有关;考察诸夏的宗教发展,既产生域外又同血缘与华夏族且传至域内的原始宗教,只有中亚大夏古国的琐罗亚斯德教。所以章太炎先生所论“灵琐”之“琐”当指琐罗亚斯德。
综合古今学界对“灵琐”指称的人名的诸多考论,本文认为章太炎先生多角度系统阐述的“灵琐”观点公允而精当,其“琐”字当指琐罗亚斯德及其教派。
当代宗教学和考古学研究证明:该教公元前6至前7世纪产生于中亚大夏国,至迟于公元前4世纪传进中国[25],即早于屈原、荀子生活时代。《荀子》“琐”字指称琐罗亚斯德教因之成为可能。
综合以上分析,受众视阈观照的《荀子》“琐”字,今证当是琐罗亚斯德教。
——————————
参考文献:
〔1〕〔3〕〔6〕王先谦.诸子集成·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6.57,224,53.
〔2〕〔7〕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0.12,150.
〔4〕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848.
〔5〕冯梦龙,蔡元放.东周列国志.华夏出版社,2012. 294.
〔8〕令狐德棻,等.周书.中华书局,2000.1.
〔9〕沈兼士.“鬼”字原始意義之试探之附录[A].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6.201-202.
〔10〕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406.
〔11〕杨机红.祆教东进中原时间考.赤峰学院学报(哲社版),2015,(02):34.
〔12〕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一).人民出版社,1996. 222.
〔13〕〔15〕〔17〕〔18〕马茂元.楚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55,20,20,527.
〔14〕〔20〕苏雪林.楚辞新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03.
〔16〕〔19〕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9,147.
〔21〕〔22〕〔24〕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56,58,166.
〔23〕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5.
〔25〕李进新.研究与探索文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311.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