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文化软实力在增强我国国力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

2016-01-15刘小夏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软实力

刘小夏

摘 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大变革时期,我们努力发展软实力是在当前条件下日益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能加快我国实现和平崛起的步伐。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软实力的较量会更加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建设也成绩斐然,中国文化的影响在逐步扩大。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特别是经济地位还不相适应。现如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新的战略着眼点,认清我国软实力在增强我国国力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是制定科学的软实力发展方针的第一步。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综合国力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094-04

“软实力”这个概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国家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同时也包含有以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表现出的“软实力”。而在这当中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中的核心要素,它包含一个国家、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还有感召力。具体来说,文化软实力,既包括文化、科技、教育在内的智力因素,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在内的种种精神力量,还包括作用于现实生活的传统文化的力量和国民的心态、形象等整体素质,以及国家的创造力、思想影响力、文化的亲和力和文化产品的传播辐射能力等等。在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软实力在增强我国国力建设中的地位

(一)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价值吸引力、思想影响力等文化资源。国家繁荣富强,一种是靠硬实力,一种是靠软实力。一切可以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一切可以内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都是软实力。硬实力主要体现为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主要体现为文化感染、价值认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理论思维、舆论引导、战略策略、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国民形象等影响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在国际较量中,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而贯穿软实力经纬、维系软实力灵魂的,就是文化。因此,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和长远上看,关系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人民贫富,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实来看,我们国家的硬实力发展很快,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些年来,我们软实力也在建设发展,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舆论引导不断改进,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文学艺术不断繁荣,民族精神不断提振,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但是,还必须看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和我们的经济实力相比,还是有较大落差。从国内看,思想文化多元、多变,交融、交锋,良莠并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文化认同、干部形象、民族和谐等尚有缺憾,歪曲事实、扰乱思想、涣散人心、毒害心灵、污染社会的文化垃圾时见网络媒体。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美国达到25%);我国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少得可怜,其中音像制品、电影电视节目、新闻传媒、图书杂志在世界市场所占的份额,同我们这个经济大国的身份明显不搭配。这说明同我们的硬实力相比,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很弱。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扭转,对内将不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振奋精神、团结和谐、增强合力;对外则不利于传播中国声音,不利于树立中国形象,不利于中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最终也必然要制约中国硬实力的发展。

(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发展,但在软实力上仍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从国际上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进行着文化的扩张,而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发展面临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击。从国内现实来看,我国各地文化软实力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能力较弱,文化品牌的吸引力更是亟待提升。如何将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并产生积极影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文化如何树立自身的独特形象和品牌,并在当今世界多样的文化竞争舞台上释放出夺目的光芒,需要我们进行扎实有效的建设与推广工作。

在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促进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促进中国文化同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形象,以及扩大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特别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柔性的吸引力;要坚持文化发展的中国内涵,将文化软实力建构放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长远视角下,探索出具有“中国内涵”、中国特色的软实力发展模式。

今天,中国文化要想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就要大力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拥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仍是一个弱国。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差距,并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逐步缩小这种差距。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

(三)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过,当今时代,国家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創造力的重要来源,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最核心的部分是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是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意志的主要方式。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它就是思想的归属和灵魂的依托,从国家和全体人民的角度来说,它是整个民族的向心力与精神支柱。民族凝聚力可以维系整个民族的精神,是发展民族的精神动力,较高的民族凝聚力可以使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它还可以增强民族认同度、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整个民族的自信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个民族要是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那它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它同样也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尤其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全方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不是强,国家是不是有足够的竞争力,这都与有没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高昂的民族精神相衔接。目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过程中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凝聚人心过程中的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鼓舞斗志过程中的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引领社会风尚过程中的力量。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个工程很巨大并且很系统,需要我党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程中,要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整个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创造源泉和高昂的文化建设热情。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起到主体性作用,在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人民群众的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点燃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激情,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不断巩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坚实的群众基础。只有在全社会中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创新氛围,才能不断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文化艺术领域内也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允许百家争鸣,充分发挥艺术民主,允许各学派提倡不同学术观点、艺术观点,让大家互相交流,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不断创造有利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各个机构、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去,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们通过加快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能有效地凝聚各族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团结一致建设伟大祖国,还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这又会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激发他们的文化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四)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相联系,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从以往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特定的核心价值体系,而这套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一致。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必须靠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来凝聚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这种思想、理念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如果没有这样的核心价值体系作统领,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整个社会将会人心涣散,会出现很混乱的状态。为此,我们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到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中心位置上,要始终坚定不移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全党、教育全社会人民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社会力量,用我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全民斗志,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让全体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体系都有一个普遍的了解并自觉遵守奉行。要让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二、文化软实力在增强我国国力建设中的价值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文化的命运是民族的命运,文化的生存就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必然从基础和根源上影响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情况,同时出现了“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我们的民族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以此来看,文化会深刻影响一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及西方敌对意识形态和强势文化的侵袭,我们要站到国家的高度来认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要不断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在全民范围内树立起“文化国力”的观念。

首先,我们要把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利益的最高原则,要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视角中,妥善处理全球化的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并发展。

其次,我们要不断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优秀品格,是民族文化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力也是现代民族文化大力发展的中心环节。提升一国的软实力就是要不断的进行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要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就必须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熏陶、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广大青少年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精髓,让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在一代代人身上发扬光大。

(二)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思想文化保证

改革开放大幅提升了中国的硬实力,增强了中国的软实力,中国的国家形象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导致中国的和平发展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中国的改革开放引来无数的国际高度评价。改革开放使世界对中国文化持欢迎态度,进而开展全方位交往。改革开放从根本上继承、培育、更新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使之变得更伟大,更有力量。

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的软硬实力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充实和加强,中国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得到了普遍改善,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中國还要继续发展。中国人民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享受高层次的人权,需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需要继续扩充并提升和平和谐的硬软实力,就需要更深刻的改革开放。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是我国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在解决日渐突出的人类精神信仰危机,缓解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化解不断升级的国际冲突等世界性问题时,中国传统文化更显现出重大的整合价值,中华文明能够为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因此,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推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的思想文化保证

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能够很好的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因为文化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当一个民族在思想意识上保持高度统一的时候,该民族的凝聚力就在不断的加强,能够为我国的各项事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只有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才能更进一步的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讲求“和”文化,而这种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是中国提高软实力的重要源泉。软实力的核心就是价值认同,软实力的真正体现是文化价值观所带来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讲究“和而不同”,这是在肯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各种文化相互并存。在国际矛盾同趋尖锐化的今天,软实力竞争时代的特征是合作,说服,渗透,更能体现我国文化注重和谐文化的建立,更容易被别的国家认同和接受,更能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和包容的作用。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其他国家和民族有益的文明成果,我们说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的思想文化保证。

(四)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思想文化保证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增强文化软实力需要做到几个方面,首先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然后要将文化产业做成国民产业的支柱性产业,让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更加扎实。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有许许多多实在的“指标”,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新要求,具体包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这里面既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事关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问题,也有和谐文化建设、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转变消费模式等民生问题。既有物质文明建设,也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国家硬实力建设也有软实力建设问题。其中文化软实力的内容贯彻到这些要求的各个方面,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基本思想和文化保证。

——————————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01-102.

〔2〕中國大百科全书(精粹本)[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1716.

〔3〕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4.

〔4〕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73,6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25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99,335.

〔9〕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327,312,311,89.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8-319.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7.

〔13〕季广茂,意识形态[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塞尔维亚.意识形态[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89.

〔15〕恩格而,等.意识形态与现代政治[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6.

〔16〕斯拉沃伊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7〕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8〕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04.

〔19〕约翰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译林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软实力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