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伐檀》释义考

2016-01-15艾丽丽

学理论·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君子

艾丽丽

摘 要:《伐檀》是对《诗经·魏风》研究的重要篇章,历来学者对它的解释莫衷一是,通过对历来学者的解释做一梳理,从诗的本意出发还原其原意。“君子”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即诗中的伐木者,具有不素餐的优良品格。

关键词:《伐檀》;释义;素餐;君子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074-02

引言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一、主题阐释

《伐檀》全诗共三章,每章九句。历代的学者对其解释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为刺贪之诗

《毛传》中提到:“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1]这种观点被广大的学者赞同,“刺贪说”迄今为止仍被许多人认同。顾颉刚先生就是这些人当中的一员,其指出“《伐檀》是一首骂君子不劳而食的诗”[2]。顾颉刚先生等人认为,诗的核心内容是,劳动人民“对不劳而获过着寄生生活的剥削阶级,给以严厉的质问和尖锐的讽刺”[3]。这种阐释的依据是《伐檀》产生的年代,阶级观念盛行,诗中的“不稼不穑”“不狩不猎”“不素餐兮”的“君子”是剥削者,而诗篇的吟唱者是被压迫的劳动者。因此,诗篇充满了受压迫者对“君子”的愤怒,对“君子”的讽刺。在阶级观念盛行的时代,《毛传》的这段话就成为把《伐檀》界定为讽刺之诗的证词。

但是,细细品味,这首诗绝不是刺贪之诗。诗的第一章前三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描写劳动人民伐檀的情景。坎坎的伐木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微风吹拂,清清河水泛起涟涟的波纹,描绘了一幅真实的劳动画面,创造了优美的情境。这种优美的意境绝不是那种生活毫无自由,终日为吃穿发愁,对现实生活怀有不满情绪的人眼中所能有的。在这幅画卷中我们丝毫看不出“刺”的痕迹,也看不出劳动者的愤怒之情,相反地,我们可以感受到劳动者那种喜悦、欢快的心情。

(二)为情歌

曾正平先生将《伐檀》解为抒发怀春女子对伐木青年爱慕的一首情歌[4]。这种解法是有些牵强的。第一,伐木工人不可能只有青年,一定还会有中年或老年人,所以,将《伐檀》解释成“怀春女子爱慕伐木青年”就难以成立了。第二,这种论证根据“《诗经》主题最多的是情歌和思妇诗”这一基本认识,其把诗中的“君子”解为女子爱慕的伐木工人,而不是统治者和剥削者。其依据是《诗经》中有一大批情歌称男子为“君子”,《伐檀》此处“君子”的用法与其他情诗相同。为此,作者创设出“怀春女子恋慕伐木青年的场景”,虽然这个场景是很丰富的,充满梦幻色彩的,但是却是不妥的,其对《伐檀》的解释也是不可取的。

(三)为不素餐之“君子”的赞歌

清代的姚际恒认为:“此诗美君子之不素餐。”[5]即解者认为这是一首赞美君子能自食其力的诗。虽是赞美君子能自食其力,但却不是指君子亲自从事劳作,亲自从事劳作势必会做伐檀及稼穑、狩猎诸事,这些是庸夫之类的人为之的,君子为此,怎么能见其贤呢?所以,这里所说的“美君子之‘不素餐”是指在位为官者的不无功受禄,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不是指“从事力作”者的“自食其力”。

这种解释更贴近生活,因此更能令人接受。据《孟子·尽心上》记载,公孙丑请教孟子,《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不耕而食,何也?”孟子回答说:“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弟子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和公孙丑都认为“不素餐兮”是对君子的肯定。只是公孙丑疑惑,为何君子可以不耕而食?孟子解释为,君子虽未亲自从事稼穑、狩猎等劳作,但是受到国君的重用,帮助国君处理好国家的事务,使国家各项事情都井井有条,是完全可以安享富贵的,同时,弟子跟随着老师,还学会了孝悌忠信。所以,君子不是白吃饭的,“不素餐”是理所当然的,还有谁比他的功劳大呢?这种观点也符合儒家有功受禄的原则。

以上是历代学者对于此诗主旨的大致分类,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对于诗的作者、诗中的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有所差异而引起的。下面将对诗的作者以及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

二、关于诗的作者问题

大多数的论者都认为,此诗的作者就是这些伐木者,但是从全诗所描述的场景、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来看,诗的作者应该是一位熟悉伐木场景活动,且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贵族,或者是管理伐木工人的官员。诗云:“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作者所描绘的场景是壮大的,读到此句,眼前就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清清的河水,阵阵微风拂面,耳边传来叮当的伐树声,从这个场景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处的角度,作者应该是一位站在远处观望着伐木工人劳作的人。如果作者是伐木工人,那么他眼前的场景应该是小的,诸如锋利的斧子、纷飞的木片等,这是第一个原因。再从诗的前三句语气风格来看,给人一种热火朝天、赏心悦目的感觉,这使人很难想象是一个从事繁重劳动的人所有的悠闲之情,这是第二个原因。从作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熟悉官场生活,对于统治阶级中那些不劳而获的人表示深切的憎恶。又因为作者熟悉伐木者的生活,看到他们整日辛勤的劳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统治阶级不体会劳动者的辛苦,整日尸位素餐、不劳而获,但是却享受着充足的粮食和猎物,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对伐木者不素餐的赞美诗歌就这样产生了。作者完全是以一个旁观者,以第三人称的口吻歌颂伐木者自食其力不素餐的优良品格。这样才使诗更加真实自然,流传不衰。

三、“素餐”释义

宋玉《九辩》曾引《伐檀》“素餐”典故,诗云:“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其中“诗人”指《伐檀》的作者,“遗风”指伐木工人流传下来的自食其力的优良美德。“托志”就是寄志,“素餐”是“不素餐”的略文。宋玉在这里正是以《伐檀》中的君子自勉,表明自己不愿做一个白吃饭的人,希望做一个勤于国事,居位有功而食禄的君子。宋玉所处的时代距《诗经》较近,他对“素餐”的解释当是较为符合《伐檀》本意的。王逸《楚辞章句·九辩》对宋玉这两句注为:“《诗经》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谓居位食禄,无有功德,名曰‘素餐。”《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这可能是“尸位素餐”成语的最早出处,这是指封建官吏占着位置不做事,却享受着俸禄白吃饭。总之,“素餐”就是白吃饭,“不素餐”就是不白吃饭,即劳而所得,自食其力。将“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译为今语就是:那些具有君子美德的劳动者啊,他们是自食其力的,而不是白吃饭啊。

四、“君子”释义

诗中“不素餐兮”的“君子”究竟指什么人呢?在古代,“君子”不是恶名,而是一种美称。如果诗中的君子是指君主,那么也是得到诗人所尊重的君主。如《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诗对君子进行赞美无疑。《唐风·有■之杜》:“有■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诗中,作者对君子的敬慕向往之情是可以被轻松地看出来的。再看本诗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这里是揭露和控诉“不稼不穑”的一类人,诗人的愤怒之情跃然纸上。且唐、魏均在古冀州(今山西境内),语言习惯差异较小,现在说《唐风·有■之杜》中的君子是表达作者衷心向往之情,而《魏风·伐檀》是表达对君子的痛恨之情,怕是难以说通,即《魏风·伐檀》表达的是对“不稼不穑”的人之痛恨,《魏风·伐檀》中的君子也是美称。

《毛传》中提到:“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1]由此可以看出君子不是指统治者。从上面“不素餐”的含义是不白吃饭,是耕而后食,即是劳而后食,自食其力。既然诗中出现了自食其力的伐木者,那么我们可以肯定,这里的“君子”只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即诗中的伐木者。

五、结语

作者认为,这种解释才符合《伐檀》的主旨。全诗每章前三句为第一层,写一群辛勤劳动的伐木工人在热火朝天的劳作,环境描写从河岸到河水,由近及远,营造了一幅浩大的劳动场面。中间四句为第二层,出现了与劳动者相对立的剥削者的形象,这群剥削者“不稼不穑”,却享受着奴隶送来的谷物和兽类。这两层一正一反,作者对伐木者进行赞美,对剥削者进行讽刺,泾渭分明。面对如此尖锐的对立,诗人最终认为“那些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们(君子),才是最可尊敬的啊!”这是对不素餐兮之“君子”进行了崇高的赞美。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32.

[2]顾颉刚.古史辨:第3册(下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63.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488.

[4]曾正平.爱恋的情歌[J].语文学习,2000(4).

[5]姚际恒.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

猜你喜欢

君子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effect of Liujunzi decoction (六君子汤) on advanced-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patients after first-line chemotherapy
君子之风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君子无所争
君子在野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洲上再无君子里
宝马M4 君子如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