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种皮结构和成分对种子透水性的影响
2016-01-15文婷婷关亚静
文婷婷, 王 洋, 利 站, 林 程, 关亚静, 胡 晋
(1.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种子科学中心, 杭州310058;2.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济南250100; 3.浙江农林大学, 杭州311300)
豌豆作为世界第四大豆类作物,种植面积广,年产量高,是重要的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多年来有关豌豆种子的研究已广泛开展,主要是从豌豆种子的生理特性、萌发特性及种植品质等角度研究报道。但国内外对豌豆种皮的研究却鲜见报道。豌豆种皮作为种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种子胚胎与外界环境间的重要生物屏障,在保护胚胎免受逆境危害、调控胚胎发育、决定种子休眠和萌发、种子品质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种子吸收外界化合物的第1道屏障。种皮透性可控制种胚与外界间的水分、气体和养分的交换,对种子休眠、萌发、贮藏以及种子处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化学物质在种子中的渗透性与种皮结构及成分等密切相关。刘军等报道,红豆草和扁蓿豆在种皮结构上有差异,导致透水性不同[1]。孙群等通过测定硬实种子和非硬实种子种皮粉末中的粗纤维、Ca、Si含量的差异,发现硬实种子的种皮强度在很大程度上与粗纤维和Ca有关,粗纤维和Ca的大量积累增加了种皮的机械强度[2]。电镜和质谱技术的发展为种皮结构和成分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但是引起种皮透水性差异的许多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种皮结构,显微化学鉴别法和红外光谱分析法鉴定种皮细胞壁成分,并借助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分析仪对种皮中矿物元素含量进行定量测定,旨在探索豌豆种皮结构及成分对种子透水性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种子透性和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试验选用3个豌豆品种的种子:丰优1号、甬苗豌豆和中豌3号。种子置于4℃冰箱贮藏备用。
1.2 方 法
1.2.1 扫描电镜观察种子种皮结构
种子预处理参考刘强等[3]和文婷婷等[4]的方法。种子用浓度为0.1mol/L,pH=6.9的磷酸缓冲液(PBS)浸泡12h,于2.5%的戊二醛溶液中4℃固定过夜后用0.1mol/L PBS漂洗样品3次,每次15min。将种皮剥离,横切种脐,用1%的锇酸溶液固定样品1~2h后再用0.1mol/L PBS漂洗样品3次,每次15min。用50%、70%、80%、90%、95%5种浓度的乙醇溶液对样品依次脱水,每种浓度处理15min,再用100%的乙醇处理2次,每次20min,接着用乙醇与醋酸异戊酯的混合液(体积比为1∶1)处理样品30min后用纯醋酸异戊酯处理样品过夜。
对样品进行临界点干燥,离子溅射镀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XL 30-ESEM,荷兰飞利浦公司)观察,拍照。
1.2.2 酸蚀豌豆种子吸水率的测定
用浓硫酸对种子分别处理0,5,20,40,60min,每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50粒。酸蚀种子用清水冲洗并擦干表面浮水后称重。将酸蚀种子浸泡于蒸馏水中,并于2,4,6,8,10,12h后分别取样,擦干表面浮水,称重记录。
1.2.3 显微化学鉴别法鉴定豌豆种皮细胞壁成分
参考刘军等[1]的方法,取豌豆种皮分别在碘-氯化锌溶液、盐酸间苯三酚试剂和苏丹Ⅳ酒精饱和溶液中染色,观察并记录种皮横断面染色结果。
1.2.4 红外光谱分析法鉴定豌豆种皮细胞壁成分
豌豆种皮经液氮研磨成粉末状,采用红外光谱仪(AVATAR 370型,美国 Thermo Nicolet公司生产,光谱分辨率4cm-1,扫描信号累加32次)扫描观察。
1.2.5 种子饱和吸水率及皮壳率的测定
取豌豆种子,3次重复,每次100粒,称重后浸于蒸馏水中12h,取出种子,擦干表面浮水,称重记录。
种子皮壳率测定参照王瑞等[5]的方法,将样品用蒸馏水浸泡2d,小心去皮,皮和胚分别置于105℃烘箱中烘至恒重后称重。
皮壳率(%)=皮重/(皮重+胚重)×100%。
1.2.6 矿物元素含量测定
取3个豌豆品种种子种皮各3~4g,经液氮研磨成粉末状,每个品种3次重复。处理好的样品使用岛津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分析仪(可测元素范围为Al~U)进行元素含量测定。
1.2.7 统计分析
百分率数据根据y=arcsin[sqrt(x/100)]进行反正弦转化,采用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 (SAS)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a=0.05,LSD)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豌豆种皮结构
经扫描电镜观察,豌豆种皮表面有角质层,并且呈网状,网眼由不规则多边形组成(图1a)。种脐处种皮表面粗糙,未观察到角质层,中央纵向有1条脐沟(图1b)。
豌豆种子种皮横断面结构可分为4层(图1c)。最外1层为角质层,是植物中一种蜡状高度复杂的脂肪性物质。角质层下面是栅栏层,由径向长形、栅栏状细胞镶嵌排列紧密连接而成[4],厚度为84.4~102.9 μm。第3层结构为垫状物,结构致密,厚度为20.6~53.5μm。最下面是薄壁组织层,由薄壁细胞疏松排列而成,可使水分快速穿过。
豌豆种子过种脐种皮横断面可分为5层(图1d)。对列栅栏层,上下栅栏层厚度分别为27.4~40.4μm和42.6~61.3μm。对列栅栏层在靠近管胞结构处,逐渐变薄,直至消失。管胞结构(最厚可达441.0μm,最宽可达272.0μm)在横断面上呈椭圆形,孔隙较大且疏松,在脐沟(宽36.5μm)处直接暴露于空气。星状组织分布于管胞结构两侧,在靠近
图1 豌豆种皮结构扫描电镜照片
图2 不同酸蚀时间豌豆种子照片
图3 不同酸蚀时间豌豆种子种皮结构扫描电镜照片
管胞处最厚,厚度可达257.0μm。最下面一层为薄壁组织,厚度约为183.0μm。管胞结构、星状组织和薄壁组织较疏松,有利于水分的输送。
2.2 酸蚀对豌豆种子种皮的影响
豌豆种子随浓硫酸腐蚀时间延长,种子表面褐色斑点增多(图2)。
经浓硫酸腐蚀5min的豌豆种子,其种脐处表面几乎无裂缝(图3a),而酸蚀20,40,60min种子的种脐裂缝逐渐增多且脐沟加宽(图3c,e和g)。对于种皮横断面,浓硫酸腐蚀5min的豌豆种子几乎无裂缝(图3b),而随着酸蚀时间的增加,种子的栅栏层、星状组织、管胞结构以及薄壁组织逐渐遭到破坏(图3d,f和图3h)。
在每一个时间段豌豆种子的吸水率均为酸蚀0min>酸蚀5min>酸蚀20min>酸蚀40min。酸蚀60min与酸蚀0min的种子在浸水2h后吸水率没有显著差异。但随着浸水时间的延长,酸蚀0min的种子吸水率迅速上升,吸水8h已达到96.58%,增速8.43%/h。而酸蚀60min的种子在浸水8h后吸水率为74.15%,增速仅为3.82%/h。
表1 不同酸蚀处理时间豌豆种子的吸水率
2.3 豌豆种皮细胞壁成分
豌豆种皮结构经碘-氯化锌溶液染色呈棕色,盐酸间苯三酚试剂反应染成桃红色,苏丹Ⅳ酒精饱和溶液染色呈紫红色。由此可推测豌豆种皮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纤维素、木质素和角质。
图4 豌豆种皮红外光谱图
红外光谱分析法鉴定细胞壁成分参照谢晶曦[6]、徐荣等[7]和张晓斌等[8]的分析方法。2 889.65cm 附近为饱和C-H键的特征吸收峰,主要是细胞壁中蛋白质、纤维素和果胶等成分(图4)。1 643.70cm 附近是细胞壁蛋白质上的C=O(酰胺Ⅰ带)。1 538.72cm附近主要是蛋白质上N-H振动吸收峰(酰胺Ⅱ带)。1 261.73cm 附近是蛋白质酰胺 Ⅲ 带。1 430.89 和1 384.13cm附近属纤维素中甲基的特征吸收峰,1 055.28cm附近为纤维素糖链中C-C和 C-O键的吸收峰。613.90cm附近为含硫化合物或脂肪族硝基、亚硝基化合物。由此可知,豌豆种皮中主要含有纤维素、果胶、蛋白质等成分。
2.4 豌豆吸水率与皮壳率
丰优1号与中豌3号的饱和吸水率分别达到100.59%和101.35%,显著高于甬苗豌豆(表2)。3个豌豆品种的皮壳率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皮壳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豌3号(8.76%)、丰优1号(7.78%)和甬苗豌豆(6.80%)。
表2 3个豌豆品种的吸水率和皮壳率
2.5 豌豆种皮中含碳化合物和矿物元素含量
不同品种种皮中含碳化合物和矿质元素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表3)。丰优1号的Ca元素含量显著高于中豌3号和甬苗豌豆,中豌3号的Fe元素显著高于丰优1号和甬苗豌豆,甬苗豌豆的K元素则显著低于丰优1号和中豌3号。
表3 3个豌豆品种种皮中含碳化合物和矿质元素含量(%)
2.6 豌豆种子皮壳率、含碳化合物及矿物元素含量与种子吸水率的相关性分析
对3个品种种子皮壳率、种皮中各成分含量和种子吸水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皮壳率与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9(表4)。种皮中K、Fe与种子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97。Ca元素与种子吸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0。含碳化合物、Sr元素与种子吸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82。
表4 豌豆种皮中各成分与种子吸水率之间的相关系数
3 讨论与结论
3.1 豌豆种皮结构与种子透水性的关系
种皮纹理特征可稳定遗传,是植物长期系统进化的结果[9],可用作物种鉴定指标,为分析不同物种的进化及亲缘关系提供可行性方法[10]。一个多世纪以前就有学者提出,种皮结构影响种子透性。影响种皮透性的因素主要位于种皮的角质层以及厚壁的栅栏层[11]。本研究扫描电镜观察种皮结构、酸蚀种子吸水率、鉴定种皮细胞壁成分只用了丰优1号种子的结果,其余2个品种具类似结果。
一般认为,种皮表面角质层是阻挡水分进入种子的第1道屏障,因为其结构致密,且由蜡质等疏水物质组成。其次,栅栏层结构坚硬致密,无细胞间隙,是水分进入的主要障碍。种脐处的特殊结构使它成为吸收水分的主要通道。种脐横断面结构中没有角质层,且脐沟处孔隙较大的管胞结构直接与空气接触,星状组织和薄壁组织也是排列疏松的结构,使得水分、化学物质的吸收以及空气的流通易于进行。
种子酸蚀处理的目的是得到种脐和种皮结构受损的研究材料。不同酸蚀时间处理豌豆种子发现,随酸蚀时间延长,种脐和种皮被破坏程度加深,各时间段种子吸水率基本都低于对照。Cai等对新鲜豌豆的收缩特性和复水特性进行研究发现,种皮不仅阻碍水分由内向外运动也阻碍水分由外向内运动[12]。完整的未经破坏的种子,其吸水的主要部位是种脐,且由于种皮完整不易失水,因而种子有较高的吸水率。而一旦种子的种脐和种皮均被破坏,水分进出种子的障碍被解除,种子更容易吸水,但失水同样加剧,最终导致吸水率下降。因此,种子种脐与种皮的完整性对种子吸水保水至关重要。
3.2 豌豆种皮细胞壁成分与种子透水性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豌豆种皮细胞壁中主要含有纤维素、木质素、角质、蛋白质、果胶等成分。其中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常伴生着木质素等其他物质,使细胞壁具有高强度和抗化学降解的能力。孙群等认为,粗纤维的大量积累增加了种皮的机械强度和不透水性[2]。木质素使细胞相连,增加细胞壁的抗压强度,强化植物组织。梁艳丽等认为,种皮中木质素含量影响着种皮的厚度及坚硬度[13]。角质是植物角质层的主要成分,而作为种皮最外侧的坚密的角质层,是妨碍水分渗入种内,造成种子硬实的重要原因之一[14]。
3.3 豌豆种皮皮壳率与种子透水性的关系
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套被状结构,包围在胚和胚乳之外,是种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保护种胚和吸水保水的作用[15]。通过将3个豌豆品种的皮壳率与种子吸水率作相关性分析表明,种皮确实对种子透水性产生影响。皮壳率越高,吸水率越高,表明种子透水性越好。
3.4 豌豆种皮中含碳化合物、矿物元素与种子透水性的关系
周劲松认为,Ca、Si、K、Mg等元素含量可能与种皮硬度有关[16]。孙群等认为,Ca元素的大量积累增加了种皮的机械强度,是硬实种子的特征之一[2]。本试验通过对3个豌豆品种种皮中各成分含量与种子吸水率作相关性分析表明,种皮中K、Fe、Ca元素的积累可能有利于豌豆种子的透水性,而种皮中含碳化合物和Sr元素的存在可能阻碍种子的透水性。由此可见,不同作物类型种子透水性的影响因素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综上所述,豌豆种子的透水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涉及到种子的种皮结构、种皮成分、皮壳率等。种皮结构中角质层和栅栏层是阻碍水分进入的主要因素,种脐是水分进入种子的主要通道。种皮成分中纤维素、木质素、角质、含碳化合物和Sr元素的积累都会增加种皮的机械强度,从而降低种子的透水性,而种皮中K、Fe、Ca元素的积累可能有利于种子的透水性。此外,皮壳率越高,种子的透水性越好,且保持种子种皮完整性对种子吸水保水具有重要作用。
[1]刘军,卢萍.红豆草和扁蓿豆种子种皮结构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5,34(3):369-371.
[2]孙群.乌拉尔甘草种子硬实程度的无损鉴定与硬实形成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
[3]刘强,王平平,苗福,等.濒危植物鄂尔多斯半日花种皮结构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3):20-23.
[4]文婷婷,田艺心,朱岩芳,等.蚕豆种皮结构、细胞壁成分及其与透水性的关系[J].科技通报,2013,29(5):63-67.
[5]王瑞,李加纳,谌利,等.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25(3):8-11.
[6]谢晶曦.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7]徐荣,孙素琴,陈君,等.肉苁蓉种子成分及活力的红外光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29(1):97-101.
[8]张晓斌,刘鹏,李丹婷,等.铬诱导植物根细胞壁化学成分变化的 FTIR表征[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28(5):1 067-1 070.
[9]伍晓明,曾长立,胡琼,等.甘蓝型油菜与野芥属间体细胞融合杂种后代种皮纹饰亚微结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9,31(2):122-126.
[10]韦存虚,李爱民,张永泰,等.白芥和甘蓝型油菜属间杂种后代种子结构比较[J].作物学报,2009,35(6):1 139-1 145.
[11]Corner JH.The Legnminous Seed.Phytomorphology,1951,1:117-150.
[12]Cai L,Shi MH.Experimental study on shrinkage and rehydration of seed during drying process[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3,19(4):343-346.
[13]梁艳丽,梁颖,李加纳,等.甘蓝型黄、黑籽油菜种皮特性比较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24(4):14-18.
[14]杜宝红,石凤翎,锡林塔娜,等.扁蓿豆种子发育形态解剖学研究[J].种子,2007,26(6):7-11.
[15]李正理,张新英.植物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16]周劲松.应用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法测定核桃种皮与子叶的元素含量[J].果树学报,2003,20(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