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及具体实施对策——以宿州市为例

2016-01-15周冲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及具体实施对策——以宿州市为例

周冲

(宿州学院 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 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宿州市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城镇规模和结构不合理、城镇化质量不高、产业结构布局整体质量不高等问题。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该以产城一体、四化协同、区域联动作为路径,并应该采取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夯实支撑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推动“四化协同”发展、积极利用周边省市发展机遇等政策措施。

关键词:产城一体;四化协同;区域联动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5)01-0035-04

Abstract:The u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Suzhou cit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but there also exists some problems.For example,it is lagging behind relatively,the scale and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the quality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layout is not high.Then,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Anhui province:production city fusion;four modernizations synchronization;regional linkage.Finally,the paper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formulating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lanning;p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p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synchronization;using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the neighboring provinces and cities.

收稿日期:2014-10-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一轮土地流转过程中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12BJY040);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皖北地区‘城乡对接合作,建设美好乡村’路径研究”(SK2014A120);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安徽省物业管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模式研究”(SK2014A396);宿州学院优秀青年人才资助项目(2014XQNRW005)。

作者简介:周冲,1980年生,男,山东高青人,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an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in Anhui Province

——Take S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ZHOU Chong

(ResearchCentreofNorthernAnhuiUrban-ruralIntegration,SuzhouUniversity,Suzhou,Anhui234000)

Key words:production city fusion;four modernizations synchronization;regional linkage

一、引言

当前,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为进一步夯实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基础,确保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需要进一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城镇化兼具拉动消费、带动投资、扩大内需的多重功能,又关联到房地产、餐饮等多个行业,其重要的经济带动潜力受到各方广泛关注,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近年来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城镇化率从2003年的32%上升到2012年的46.5%,为安徽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安徽省在城镇化发展取得良好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城市规划不合理、产业支撑力度不足、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就业资源不匹配、城镇公共服务功能跟不上等一系列问题。为了确保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顺利进行,本文将以宿州市为例,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希望能够对促进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1]。

二、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以宿州市为例

(一)宿州市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为了清晰的说明宿州市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绩,我们对2003年与2012年的宿州市GDP(亿元)、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比率(%)、第一产业产值(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亿元)、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等与城镇化发展关系比较密切的数据进行了罗列。具体见下表1所示。

表1 宿州市2003年与2012年城镇化发展相关数据一览表

从上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宿州市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1)GDP从2003年的219.19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914.95亿元,涨幅达到317.42%;(2)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3个百分点;(3)城镇化比率从2003年的20.77%上升到2012年的34.8%,上升幅度超过10%;(4)三次产业的产值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十分明显;(5)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三产业稳定;(6)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从2003年的33.17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333.6亿元,从2003年到2012年的九年间增长了9.06倍,年均增长1倍有余;(7)城镇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6 196元上升到2012年的19 731元,增幅约为2.2倍;(8)开发区数量明显增加,自2001年的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以来,一直到2005年宿州市没有增加新的经济开发区,从2006年开始,宿州市不断成功获批新的经济开发区,到2012年省级经济开发区总数已经达到8个。2013年宿州市又成功获批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止到目前,宿州市共有9个省级开发区。伴随着这些开发区的建设,企业陆续成批入驻,为宿州市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支撑[2]。

(二)宿州市城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1.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

我们将安徽省2012年各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用下图1进行描述。

图1 安徽省2012年各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从图1中可以看出,宿州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于安徽省其他城市而言偏低,仅仅比阜阳市、亳州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略高,在全省处于明显落后的位置。

在下图2中,我们将2000年—2012年的全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宿州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展示。

图2 宿州市与全国、全省城镇化水平比较

从图2中可以看出,安徽省整体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城镇化水平,而宿州市的城镇化水平又低于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可见,宿州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造成宿州市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宿州市作为皖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长期以来过于依赖第一产业,造成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3年宿州市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高达42.3%,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仅为23.3%。直到2012年,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才降至25.9%,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升至41.5%。由于长期以来第二产业发展滞后,使得宿州市城镇化发展也相对滞后。除此以外,宿州市区位优势不明显,缺乏强有力的配套政策扶持,缺乏支撑工业化发展的产业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宿州市城镇化的发展。

2.城镇规模和结构不合理

在下图3中,我们将2012年安徽省各市的市辖区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市辖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进行了展示。

图3 2012年市辖区占全市人口、经济比重比较

从图3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市辖区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来看,还是从市辖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来看,宿州市中心城区规模总体来说偏小、实力较弱,呈现出“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对市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宿州市缺乏相应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宿州市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断兴建新的经济开发区,也对各个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布局进行明确的规划引导。但缺乏对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由于没有建立起支撑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资源保障体系、技术体系、物质资源保障体系等保障体系,导致宿州市各次产业发展相对乏力。

3.城镇化质量不高

从图1看出,宿州市整体的城镇化水平在?安?徽

省各个城市中排名明显靠后,只有34.8%。但如果以户籍人口为标准,宿州市的城镇化率更是只有13.54%。这说明,宿州市存在着明显的“半城镇化”(半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不完全状态,一般指职业是工人,身份是农民。)现象[3]。

由于宿州市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没有建立起支撑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资源支撑保障体系,没有按照产业布局进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化安置,没能使得劳动力资源在各个工业园区周边进行集中化安置。加之公共服务等配套措施滞后,造成了目前这种半城镇化现象。

4.产业结构布局整体质量不高

在此,我们对宿州、淮北、淮南、蚌埠、亳州、阜阳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因为这六个城市都处于皖北地区,其在发展阶段、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在下表2中,我们将皖北六市的GDP(亿元)与位次、人均GDP(元)与位次、第一产业产值(亿元)与位次、第二产业产值(亿元)与位次、第三产业产值(亿元)与位次等主要经济发展数据进行了罗列。

表2 2012年皖北地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数据一览表

从表2的数据来看,宿州市在GDP排名中位居第二,但人均GDP排名第四,在总量上可以,但人均产值上显得不足。在三次产业产值的排名中,宿州市第一产业产值排名第二、第二产业产值排名第五,第三产业产值排名第二。可见,宿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可以说是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整体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从城镇化发展进程看,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工业化发展的支撑,宿州市要想提高其城镇化发展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究其原因,这些问题也与城镇化发展缺乏产业支撑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及具体实施对策

(一)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1.产城一体

城镇化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发展终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保持稳健的产业发展,才能够不断吸纳劳动力就业,进而实现人口、资源、资金的集聚,推动城镇化不断地推进。通过上述对宿州市城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也可以看出,缺乏产业支撑,不能建立完善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会使得城镇化发展因为缺乏动力源泉而停滞不前。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特别注重对产业的扶持,要从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产业政策扶持、产业升级改造等各个方面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此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在产业的规划建设上,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人力资源状况、金融体系建设情况等具体特点,出台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产业发展规划,以确保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4]。

2.四化协同

城镇化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产业发展需要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聚,这些生产要素最可靠的来源只能是广大农村。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可以释放出工业化进程需要的大量劳动力资源,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人力保障。伴随着农业现代科技含量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地数量的依赖,从而为工业发展提供土地支撑。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可以更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推进信息化进程将会更好地实现工农业生产中产供销信息的一体化建设,为工农业的产供销一体化进程提供技术支撑。推进城镇化进程,则可以为生产要素的集聚提供载体,为实现工业化进程提供平台支撑。所以,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统筹“四化”发展步伐,以“四化协同”发展作为城镇化进程的路径。

3.区域联动

伴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09)、《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0)、《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等利好规划、政策的出台,安徽省经济发展获得了越来越多战略机遇。为了能够更好地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安徽省应该在充分研究系列规划、政策的情况下,结合各地域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支持地方更好地利用这些机遇的配套政策措施,同时赋予各地市更多的自主权,使得各地市能够主动与周边省市融合发展,进而形成区域范围更广的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如此,可以促进安徽省与周边省市形成稳固的战略同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5]。

(二)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具体实施对策

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规划

安徽省下辖的16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43个县级区56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区位优势状况等各不相同,这就注定不能按照一个相同标准推进城镇化进程。

从产业层次来看,皖北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较高,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生产主产区,而皖南地区则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上较高。从城市建设质量方面来看,从图1、图3可知,皖南片区的城镇化率与城镇化建设总体质量相对较高,皖北地区总体还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从国土面积与人口数量方面来看,皖北地区人口数量占安徽省一半,国土面积仅占安徽省三分之一,属于人多地少;皖南片区则属于人少地多。

所以在城镇化发展上,皖南片区可以培育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使其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基础;皖北片区则可以将第一产业以及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的第二产业作为支撑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基础。

以宿州市为例,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上,可以定位为“田园城市”。因为宿州市农业基础较好,发展优势显著,新型城镇化发展目的不是消除农业、农村和农民,而是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益与经营方式,让农业除了具备经济作用外,还能发挥出生态环保、文化教育等功能。所以,宿州市应该以工业园区引领为导向,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城镇化[6]。

2.夯实支撑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发展基础

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各地要因势利导,积极培育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在《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要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产业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出了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千百十工程”(建设1 000个新兴产业项目,培育或引进100个新兴产业的领军企业,建设10个新兴产业基地),并分地域对这些不同产业在各地的培育情况进行了划分。各地要借助安徽省培育战略主导产业的良好契机,夯实支撑各地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基础。以宿州市为例,要发挥畜产品、油料、棉花、特色农产品等农业产品优势产区的领军地位,培育一批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导产业。

3.积极推动“四化协同”发展

为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安徽省要积极推动“四化协同”发展,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工业与城镇融合发展、农业与城镇融合发展。通过“四化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提供动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健推进。宿州市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建立工业园区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模式,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城镇化。进而通过农地规模化经营、工农业的互动发展等形式实现四化协同发展,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

4.积极利用周边省市发展机遇

伴随着国家、地方一系列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型发展规划的陆续出台,不同省市之间、省市内部各部门之间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互动发展机遇。为此,安徽省及安徽省各地市县相关部门不能靠、不能等,要根据各地现实特点,积极探索、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好政策优势,借助区域联动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瓶颈。

比如宿州、蚌埠、淮北等地,可以与聊城、菏泽、永城共建“中原红色文化游”,实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发展。宿州与淮北地理位置较近,两地城区相距不过35公里,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空间互动、产业互补、设施共建、生态共保新格局,推动实现宿州淮北一体化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杜林.皖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9):18-20.

[2]赵永平.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3,32(12):69-71.

[3]周冲,韩传龙.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8):65-67.

[4]周冲.基于“产城熔合”视角的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J].宿州学院学报,2014,29(3):1-3.

[5]王云飞,胡业方,王效柳,等.论我国城镇化动力机制存在的问题[J].怀化学院学报,2014,33(4):64-66.

[6]王征.我国产业园区建设中的产城融合问题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6(4):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