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图领潮图书馆现代化

2016-01-15张书美刘劲松江西师范大学

新校长 2016年6期
关键词:平民藏书现代化

文 / 张书美 刘劲松(江西师范大学)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出现在民国时期。其中,北平图书馆引领了发展潮流,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现代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表现,具有相对性的基本特征。图书馆现代化是指图书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不同时代,现代化的内涵也不相同。就民国时期来说,图书馆现代化大致包含3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以平民教育为宗旨的发展理念;二是以读者为核心的服务创新;三是以阅读为中心的建筑变革。国立北平图书馆(以下简称“北图”)的发展较好地诠释了民国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特征。

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民国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3个,即以平民教育为宗旨的心理性特征,以读者为核心的内在性特征和以阅读为中心的外观性特征。

心理性特征——以服务平民教育为宗旨。中国传统藏书机构长期以收藏和保存文献为第一要旨。如明清一些著名藏书家珍奇秘籍满阁,但他们大多数将书“私而不公”,宁可让书厄于水、火、鼠啮,也不愿公之于众。这种“私而不公”的藏书思想使得图书的利用率极低。图书馆现代化首先是对藏书理念的革命。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图书馆学五定律》开篇中就明确提出:“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将藏书公之于众,服务平民,为所有读者服务,成为现代化图书馆的藏书宗旨。

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的藏书理念开始转变为以“用”为主,藏书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20世纪以前,中国的公私藏书机构多服务于士林阶层,以收藏宋元善本为精,以收罗孤本秘籍为奇,对普通图书根本不予重视。20世纪后,这种收藏格局已不合时宜。西学东渐、民智渐开,平民教育的推动使得一些反映西学、新学的图书大受读者欢迎,新式图书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图书馆多积极采取“中外并蓄、典雅与通俗并存”的藏书方针,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这种服务平民教育的理念与传统上“私而不公”的藏书观念截然不同,体现了民国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的心理性特征。

内在性特征——以读者为核心的服务创新。服务既是图书馆的宗旨,也是实现图书馆功能的手段和方式。图书馆的藏书、技术、建筑等,论其实质,都不过是实现图书馆功能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基础只有通过为读者服务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从本质上说,图书馆是一个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古代藏书楼主要是收藏机构,在提供读者服务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服务对象、范围、方式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开始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图书馆的文化、教育功能,明确了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服务机构这一根本性质,开始服务社会,以读者为核心开展服务创新。如巡回文库的发展及完善,为离图书馆路途较远的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再如,1915年各省公立图书馆废除“购阅览券”的陈规,开始向读者提供免费阅览服务,再加上“通信邮借”服务,都对图书馆服务的推广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些以读者为核心的服务创新与传统藏书楼的收藏功能比较,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形成了现代图书馆的内在气质,构成了民国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的内在性特征。

外观性特征——以阅读为中心的建筑变革。图书馆的建筑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图书馆的使用方式。在古代,图书数量有限,是帝王贵族的珍藏。图书象征着智慧及神性,因此最早的图书馆建筑风格是神殿式或纪念堂式的。后来士人学者人数渐多,图书不只是一种装饰品,而且要供人阅览使用,图书馆逐渐建成大厅式:一座长长的大厅,光线从两边的高窗射入,书架与窗户成直角,使馆内光线便于读者阅读。印刷术发明后,图书数量大增,同时图书也较原来轻巧,方便移动,书架与阅览处渐渐分开安置。图书馆功用的变革更新了图书馆建筑观念。

中国古代藏书楼以藏为主,仅供少数人使用,实行封闭式管理,其建筑设计体现了这一原则。如徐乾学的传是楼,“楼高百尺势矗天,两楼并崎如比肩。左右以书为垣壁,中留方丈容人旋”。仅容人旋的方丈之地,又怎能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在建筑定位上开始面向大众,以阅读为中心展开建筑革新。如1931年建成的北图,在建筑设计中已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其建筑设计借鉴西方固定功能的图书馆建筑模式,将内部空间分成藏、借、阅、文献整理加工4类空间,呈现藏、借、阅三段式组合布局。整个阅读空间宽敞明亮,使读者心情无比舒畅。以阅读为中心的建筑变革,构建了民国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的外观性特征。

平民教育机关定位

北图被赋予了提升民智的使命。馆长袁同礼表示:“近代观国者于政治修明之外,尤须窥其民智之通塞;而民智之通塞,又与其图书馆事业之盛衰相为表里。换言之,谓一国民智之表见,以及于政治修明,俱系于此,亦未为过也。”所以新建的北图以提升民智为己任,定位于平民文化教育机关,“志在欲为中国文化之宝库,作中外学术之重镇,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以改往日艰闷之风”。

北图在实现平民教育理念的过程中,袁同礼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全国缺乏公共收藏机关,实学术不发达之主要原因”。北图在袁同礼先生主持期间,制定了完善的图书采访制度,积极扩充馆藏,把该馆建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文献资料收藏中心和利用中心,嘉惠天下无数学子。北图的采访特色主要有:(1)文献采访务求中西兼蓄。对于本国文献,袁同礼提出:“吾人于固有旧籍自当力为搜进,毋使远渡异国,有求野之叹。”量对于外国文献,北图同样十分注意收集。(2)注意收集当代史料。袁同礼认为,“历史陈迹,最易泯灭,其资料苟不加搜集,瞬息即逝”。所以,北图也十分注意收集当代抗日史料和西南边疆以及少数民族文献。(3)争取出版物呈缴。此举给北图开辟了永久固定的书源。兼收并蓄的采访方针、多途径的收藏手段使得北图构建了完善的藏书体系——既有从前京师图书馆的旧籍,又有该馆历年的搜罗,同时兼具国内新籍和国际刊物。北图藏书量因此在当时的中国首屈一指,在整个亚洲也享誉一时。每日来该馆阅书的读者可达千余人。北图与平民教育的关系,可窥见一斑。

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创新

计算机引入图书馆之前,读者要从图书馆浩如烟海的藏书中查找自己需要的图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图书馆要“由藏书之所而变为用书之所”,充当平民教育的工具,必须进行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创新。由此,北图编制馆藏书目索引,开展参考咨询工作,充当知识海洋的领航者。民国时期,北图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创新具体如下:

第一,编印大量书目和索引。北图编制的索引记录了当时的研究成果,减轻了读者查找的重复性劳动,为读者研究提供了方便,许多索引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北图的努力使其成为当时北平乃至全国的目录中心,也推动了民国图书馆编目工作的现代化。

第二,开展参考咨询工作。民国初期,全国各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尚未健全,北图作为民国公共图书馆的典范,理应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开展参考咨询工作刻不容缓。为此,北图专设参考服务部,完善自身的参考咨询工作。“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问题十分严重,北图参考服务部适时成立各种研究室,如“国际问题研究室”“边疆文献研究室”,供应必备的参考工具书,方便读者,还应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的要求,为其提供有关中国东北历史与现状的文献。为便利工程人员,北图还设立工程参考室,该室1936年迁至南京,改名为“工程参考图书馆”,成为北图分馆。

第三,规范借阅制度。北图作为国家公共图书馆,担负着平民教育职能。为了营造公平合理的借阅环境,使读者有其书,书有其读者,北图注意规范图书馆借阅制度。

第四,读者服务人性化。北图在做好读者服务创新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人性化服务,可谓“一切为了读者”。北图为方便读者阅览,分设中外文报纸阅览室、期刊阅览室;设一次可容纳200余人的大阅览室;添设善本、金石拓片、边疆文献等特色阅览室,让读者各取所需。为解决读者的生活之忧,文津街新馆初开时,设有西餐部供读者用餐;在图书馆大楼内还设有饮水喷池,供读者饮水用;专设衣帽柜供读者存放衣服、书包、雨伞等物。旧御史衙门是北图的单身宿舍,外地读者也可住宿。北图冬天免费开放暖气,这在当时也很有吸引力,住在北图附近的寒士多聚在北图读书,故北图冬季读者特别多。从1931年新馆正式开馆至1948年,北图每年都接待读者数万人次乃至数十万人次。最多的一年是1936年,全年接待读者497018人次,流通图书695022册次。

借阅方便、环境幽美的北图吸引了大批读者,有的读者不远千里赶来读书。昔日北图的读者后来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不在少数,无论他们日后担任何种要职,都难以忘怀那段北图苦读的岁月。从上述几点,我们不难看出北图的公共图书馆性质和平民教育机关的职能。这种服务方式在当时无疑具有开创精神,影响深远。

以阅读为中心的建筑变革

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摒弃以藏为主的传统观念,渐变为以用为主。在为读者服务的理念下,图书馆建筑与传统藏书楼有所不同,呈现出特殊的公共文化建筑特征。民国时期的公共图书馆建筑既注意突破传统藏书楼建筑的缺陷,又积极引入西方新式图书馆建筑的范式。在中国图书馆建筑现代化过程中,北图新馆就是成功一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要素很好地融合起来。整个建筑秉承“古代建筑,现代设备”的建筑原则,注意将外在美观与内部功用相结合。北图新馆整体外观是一座高耸的中国宫殿式建筑,古色古香,与北京古城风貌浑然一体。内部建筑则完全采用新式的科学方法,馆体墙壁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方格窗户用的是玻璃材质,日光由外直接射入,避免弧线,室内绝无潮湿弊端。此外,大阅览室地板采用软木栓皮枥,暖气等设备一应俱全。书库容量达50万册,大阅览室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北图新馆不但外表美观,而且内部实用、方便。其内部功能超越了藏书楼性质的故宫文渊阁、避暑山庄文津阁、宁波天一阁;外观之美又超出完全西洋建筑式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北图一时成为中西文化精华相结合的典范,实现了完美的中西合璧,也开启了中国公共图书馆建筑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在实际过程中,是由无数个具体的发展方向构成。图书馆现代化具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涵盖了许多具体方面,处于现代化的特定发展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北图无论从建馆的发展理念、建筑风格还是开启民智等方面,无疑都走在了时代前列,发挥了示范作用。它引领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潮流,对促进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极其深刻而全面的影响。

猜你喜欢

平民藏书现代化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平民品格
珍惜每一本藏书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