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廖世承上海力践全人教育

2016-01-15李秀君华东师范大学

新校长 2016年6期
关键词:光华课外活动学校

文 / 李秀君(华东师范大学)

廖世承在教育实验、教育测量、学制和课程改革等方面有诸多卓越的见解和思想,堪称民国中等教育界一个不可忽视的标杆人物。

廖世承是我国中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家。他从1919年8月受聘任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该校附中主任,到1927年8月受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副校长,兼附中主任,其间虽因抗战爆发一度中断,但其前后亲历中等教育办学实践将近二十年,先后将东大附中和光华附中办成名震东南、响彻全国的知名中学,培养出一大批优良的教师和学生。

廖世承在南京东大附中的办学成绩闻名全国,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便慕名请他来沪办理中学。1927年7月,廖世承先生来沪,任光华大学教育系主任、附中主任兼大学副校长。

张寿镛对廖世承非常尊重,一切人事行政和经济收支从不加以干预。能得张校长如此赏识,廖世承非常感动,对光华的工作也更加尽责。

廖世承治校严谨,办学目标明确,在其任职期间,光华附中始终以教学为中心,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与锻炼健康的体质结合起来,使教学与各种活动面面相契,完成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以期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廖世承学识渊博,思想开放,肯定女性的地位和受教育的权利,于1932年在光华附中建筑女生宿舍招收女生入学。在光华附中,廖世承发挥了他之前在东大附中时所坚秉的务实勤勉的教育理念,在料理学校事务之余,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积极与教师共同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光华附中在教学成绩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连续两届在上海市中学毕业会考中,成绩名列第一。

草创数年的光华附中很快就与上海中学、南洋模范中学等名校并驾齐驱,其教育质量受到社会的一致肯定,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潘公展为光华附中题词“出类拔萃”。1936年,光华附中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优良中学之一,列入知名甲等中学。

正当光华附中名满全国、蓄势正旺的时候,1938年8月,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光华大学被日军炸毁,附中艰难维系中只得迁地上课。上海沦陷后,学校被迫停办。

虽然光华附中只存在了短短十数载,但其从一所资质平平的中学,到成为与上海中学、南洋模范中学共享沪上名校的历程,堪称中学办学史上的佳话。这其中不仅有全校师生共同的辛勤努力,更凝聚了廖世承太多的心力汗水。光华生于国难忧患之际,其身上自然也就具有很强烈的爱国报国色彩。从光华附中走出了很多新中国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如已故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寅初等等。至于其他各行各业,光华骄子们更是如天上繁星般光耀中华。在翻阅光华学子后来的回忆录时,除了记录各自中学生活的色彩,他们多少都会谈及廖世承先生在任职光华附中期间所做的各种改革与生活点滴,语气中充满了对校长廖世承先生的深切感激与怀念。

全人教育和训育

多年的教育实践积累下来,相比学问和技能,廖世承更加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育,他认为人在社会上谋事,与其有知识而没有人格,还不如有人格没有知识。他在给光华附中1935年毕业班的同学赠言时指出:“要知人格健全,不但使国家社会曾蒙其益,个人也有无穷的乐趣。人生最宝贵的是纯洁无瑕的人格,多数人能保持纯洁无暇的人格,才能挽救颓风,解除国难,求中华民族的生存。”为此,廖世承提出了“教师的使命,不在教书,在教育整个的青年”这一著名论点,所谓“整个的青年”就是将学生的全部身心作为整体,使之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不是肢解式的仅仅注重某个方面。廖世承的“全人教育”思想,要比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早提出好多年。

为了贯彻自己的全人教育思想,廖世承极力推崇训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其在学生的人格、思想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过去的学校,往往将教学看作一件事,训育看作另一件事。教师上课只知教书,对于学生的行为方面、思想方面,则丝毫不去理会;学生在学校也只知读书,对于体格的锻炼、情感的陶冶,则视为次要的事。这种偏想由来已久,不仅对学生的发展深有害处,对于学校而言也难符其责。

在廖世承看来,训育与教学看似不同,实为殊途同归。教学偏重理智,训育偏重情感。教学在增进人的知识,训育则致力于改善人的行为,而知识的最后目的亦是使人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有效率的人。除了培养学生的行为,训育还助于培养青年的理想,塑造人格。廖世承将培养理想视为教育者最重要的责任。

通过观察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廖世承认为个别接触是实施训育最有效的方法。个别谈话既能使训导员准确了解学生的想法,减少隔膜,沟通感情,又可以使学生理解处置的意义,养成学生自制的能力。训导员处理学生的训育问题时必须认真对待,应该先考察事情原委,用研究的精神来应付事实,这样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训导员务必做到平等、公允和坦白,切不可用威权震慑学生。与威权相比,理性往往更容易使学生折服,应该多加提倡。

学校的各种事业都可以为施行训育提供良好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内外一切机会潜移默化地进行训育,而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将训育与教学贯通一体,教学方法如果适宜,训育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性教育是青年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如果想对学生实现真正的“全人教育”,就不得不正视性教育的重要性。廖世承认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都趋于成熟,但又没有完全成熟,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往往表现出怕羞、关注异性、展示自己以引起他人尤其是异性注意等倾向,这些都是青少年因生理成熟而出现的正常反应,是性成熟的标志。这时的青少年,非常需要科学的、正规的、系统的性教育。对学生的性教育不仅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还要循时渐进,结合其生理发展寻找恰当的时机。“在适当时期,给他们充分的两性知识,于他们德、智、体、群、美五育的发达,很有帮助。”

如果想免除青年男女的不正当行为,除了将性知识教给学生,最好的方法是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修养,优美的环境、卫生的个人生活习惯也都是必要的。廖世承认为对于青年的性冲动,与其压抑不如与其更好的出路,比如增加课外活动。学校时常举办各种竞技比赛、野外露营以及课外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发泄精力,又于学习有益。此外应该禁止儿童饮酒,如烟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也都要注意少食;衣服要修长适度,不要过于狭小。

全面教育和体育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廖世承于1936年率先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廖世承要求学生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盖基本知识最为重要。如基本知识缺乏,将来求职业,习师范,升大学,均不能有高深的造诣为社会谋幸福”。同时他积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多用脑”,“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儿所谓知识,是指活的知识。所谓活的知识,须能应用于实际问题,须能适应个人的需要”。廖世承将体育视作做学问的基础,认为健康的体格不但能增加做事的效率,是学习好的保证,还能减少疾病,和平性气,连生活上也能体会到无穷乐趣。“精神为万事之母。先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有奋发的精神,建树伟大的事业。”

光华附中对体育的重视可以说是其办学上的一大特色。除了专门的体育课,光华附中每天早晨还例行早操,规定全体教师必须参加,并严格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学生一次不到,口头警告;两次不到,则记小过一次。学生站位正确,姿势到位,绝不马虎。廖世承把体育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并身体力行开展体育运动。

在有关光华附中的记述中,举校为运动而“疯狂”的景象寻常可见。每到课间,光华附中的同学们都会聚集到操场上去练习各种运动,甚至晚上的自修时间,学生们也都乐意跑到体育教师的房间去讨论运动方面的问题。廖世承对体育的重视与倡导,不仅鼓舞了学生,还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和指导,从而使得光华附中的学生认识到要积极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

为了反映平时体育活动是否普及提高,光华附中非常重视各类体育比赛,其举办体育比赛类型之丰富闻名沪上诸校。

学生自治和课外活动

为了培养青年的社会性,将来在踏入社会时不至于盲目,廖世承非常看重学校的课外活动,“人格的训练,在培养各种良好的习惯,道德的和社会的。培养那种习惯最好的时期,就是在中学校内注意各项课外活动”。

廖世承提出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尊重几个原则:各种课外活动都必须由学生自动、平等地参加,活动必须经过合理的组织,力求富有教育意义。廖世承鼓励教师积极配合课外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一起参与合作。

(一)艺术熏陶

在很多人看来,中学生的生活干枯乏味,每天的课业考试压力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精神紧张的状态,日积月累,对学生的身心都无益。为此廖世承在光华附中为学生营造出一种优雅艺术的环境,以期舒缓心境,陶冶情操。廖世承重视学生的艺术训练,培养他们的才艺。他认为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放松身心,更可以带动民众,帮助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廖世承曾聘请知名音乐家盛家伦等来光华,于每周教同学们学唱救亡歌曲。当时正在拍摄的电影《夜半歌声》的主题歌和几支插曲,就是由光华附中歌咏队演唱灌录的。

光华附中还组织了自己的话剧研究社,其宗旨不在于为社员增加演习的机会,而在于扶助全校同学的表演工作,使尽可能多学生参与其中。例如某组同学要演习一种剧本,话剧社可担任指导,并可联络各方合作,如请小工厂的教师同学布置舞台,美术研究会的会员担任布景,音乐会的会员赞助音乐。这样虽是话剧一种演出,却能够将各种专业的同学都调动起来,增加了大家交流的机会,培养同学之间互助互爱的精神。(二)辩论会

廖世承非常看重培养学生的口才,认为这是新社会的人物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才能,可以帮助青年表达自己,清晰判断。廖世承对学校可以施行的各种辩论会制定了几点要求:辩论会的时间、人数必须有所限制,但辩论的次数则不作要求;辩论必须是公开的,由辩论主席认可,最后由听众投票表决;辩论会采用三角式。所谓三角式是一种学校比赛的方法,两方辩论时,则由第三方作为东道主。这种辩法不仅可以练习辩论,还可以锻炼社交。其困难之处则在于学生自己恐不能胜任,最好由学校酌情参与辅助。

(三)周会

光华附中每周一上午的周会课是其办学历程中的一个优秀传统。作为一所反帝爱国运动产生的学校,光华附中特别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附中校长,廖世承经常在周会上对全体学生做充满强烈爱国激情的讲话,激励学生为国家的复兴而奋斗。他还经常聘请很多知名学者来附中做报告,选择学者时并不着眼于其个人的名气和声望,而是关注其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是否真有成就。比如请来李石军讲人生哲学,潘光旦讲优生学,林语堂讲英文学习,陶行知讲实践真知,马寅初讲经济学等,一时间附中名师云集,百花争艳。这种周会的形式对于学生修身养性、扩大知识面极有帮助,在光华学子间颇受欢迎,及至他们走出光华校门后,还依然津津乐道。

(四)出版刊物

廖世承对校办出版物一直持有非常的热情,认为其在传播消息、贡献意见、辅助教学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还在东大附中时,廖世承就曾参与创办了《中等教育》杂志,来到光华附中后,则又促成了《光华附中半月刊》的出版。作为一本致力于发表全校师生学术论著和文艺创作的校刊,《光华附中半月刊》每期的字数约在十万字以上,作为一所中学,出版这样一本基本定期的大型刊物,在当时的上海,甚至全国来说,都是极难得的。

学校借由出版刊物,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发言交流的平台,不仅可以交流意见,还可以倡优消劣。鉴于刊物与学校的密切关系,廖世承建议由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办刊。由教师推举一人担任总编辑,学生方面亦推举一人,任期以一学期为满。其余编辑员、访事员、事务员等皆由学生推选担任。为了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治,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廖世承建议将刊物的大部分权利都放给学生,以《光华附中半月刊》来说,除了定稿时由老师检查一次编列的内容和格式外,其他诸如组稿设计、编排划样,以至跑印刷厂、校对或改版几乎都全部交由学生去完成。

(五)学生会

廖世承认为学生会组织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管理能力,一改附中学生会附属于大学学生会的惯例,将其独立出来,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以便于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会之下,分别成立总务组、学术组、体育组、编辑组、娱乐组等,设正副组长各一人,理事二人,拟定章程开展工作。这种学生自治的方式是一种流行于西方大、中学校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及早担负起社会的公众责任心,还可以适当弥补学校管训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廖世承在分析其时东西各国中学生自治的效果后得出结论,在未养成学生的自治能力之前,就大规模地实施自治,属于典型的好高骛远之举。而对于如何养成学生的自治能力,廖世承也有自己的见解。养成自治的理想是培养自治能力的基础,合适的领袖对自治会的运转非常重要,除了具服务精神,还应为学生所信服。

此外,光华附中还有童子军、研究会、娱乐会等等形式的课外活动。学校规定每周三下午为课外活动,其他教学活动不得侵占,开展排演戏剧,组织中英文演讲比赛,开辩论会,研究音乐和美术,参观访问,远足郊游,学科竞赛等。这些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开展的。

光华附中开展各种课外活动的形式之丰富,效果之卓著,在当时的上海,尤其是光华学子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欢

光华课外活动学校
丰富课外活动内容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作曲家邓光华简介
点亮生命的光华
杜鹃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学校推介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