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1-15魏巍梁潘
魏巍梁潘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其重要内容就是做好感恩教育。当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构成的主体,在他们中开展感恩教育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在文化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背景和冲击下,“90后”大学生在感恩方面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本文就“90后”大学生感恩的现状表现进行探讨,探索对“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感恩教育途径,以期促进高校感恩教育取得实效。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一词最早出现是在我国的历史名著《三国志》中的“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感恩是一种报答,在现代的社会中感恩是给予其他人帮助。“感”是感动的意思,“恩”是恩惠,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对他人的积极回馈过程。在我国感恩被作为一种传统的美德被推崇,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美好品质。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感恩教育是一种氛围的教育,在遵循一定的德育教育规律下,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等,通过感恩内容,形成一种在教育过程中的全面性感悟,促进知恩、感恩和报恩,形成在教育过程中人文情怀的积极塑造过程。在高校内部来看,感恩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塑造,以及能够全面性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动[1]。
二、“90后”大学生的感恩缺失现状
如前所述,“90后”大学生由于受多元文化影响,加之他们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从小缺乏“分享”、“担当”、“感恩”教育,造成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更加追求自主性,认为一切所得均是合理的,无需回馈的。总体而言,他们的感恩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父母:忽视亲人养育之恩
据相关数据统计,当代“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高达90%,在“6+1”的家庭背景中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造就了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享乐的思想充斥在他们的头脑中,在习惯了自己的要求能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为所欲为,认为自己的一切要求都是合理和无需回报的,将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照顾等看做一种理所当然。中华美德的“孝为天下先”等传统美德已经被彻底的遗忘[2]。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家长要求苛刻,对自己要求很低,大多数大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只有在“断奶”时才想起给父母打电话。所有这些都是忽略亲人养育之恩的表现形式。
2.对学校师长:忽视师长教育之恩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抑或神龛上供奉的“天地君亲师”,虽有封建社会的影子,却阐释了恩师的神圣,教育世人应懂得尊敬师长。对师长的教育需要一种求知的渴望,对师长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当今社会上一些腐朽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90后”大学生的心灵[3],他们上课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置讲台上的老师于不顾,上课吃零食、玩手机、聊天,课后给老师取绰号;随意品论老师,缺乏敬意,有时竟然能对教师大打出手,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他们渐渐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
3.对社会:忽视社会给予之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场经济极大的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受到功利因素影响,当代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4]。由于在校“90”后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这些负面价值观直接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出现了唯我化、功利化、利己化等不良倾向。具体表现上,他们怀揣好人无好报、明哲而保身的思想,时常将集体和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以十分冷漠的态度回应社会关怀[5]。
三、培养和提升“90后”大学生感恩的对策
“90后”大学生的感恩思想教育应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要依赖于学校的课程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更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考量,影响和督促“90后”大学生主动树立感恩思想和理念,为学生搭建实现感恩行为的活动平台,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下共同营造“90后”大学生感恩思想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1.在家庭中全面塑造
父母是孩子的最早、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作为“90后”大学生家长必需明白,孩子的成长、孩子的优秀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些成绩来说明,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90后”虽然从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只不过是家庭的一员,而不是家庭的中心,更不是核心,不能过度的溺爱,使他们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也使其缺乏分享精神和社会责任感[6]。家长在关爱“90后”的同时教给他们以一种感恩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同时需要家长自己做好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推动“90后”大学生的感恩的塑造,促使他们形成对父母感恩,对社会感恩,以及对于他人的感恩。
2.在校园中强力培养
首先,学校提升感恩教育的意识,强化思政方面课程的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机制,将感恩教育的可行性进行细化。学校可以将感恩教育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的范畴,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把感恩教育同生命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为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
其次,利用新媒体平台建设灵活的教育模式。“90后”大学生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在互联网+环境下随着“微应用”的普及和推广,各种教育宣传新途径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逐步走进大学生并成为他们日常沟通、交流、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学校中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利用有效途径建设灵活的教育模式,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利用微宣传的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时效性不强,就目前而言,众多高校均建设了微博系统,但是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造成微博更新速度慢,时效性不强,对“90后”学生而言就失去了新鲜感;二是缺乏挖掘身边的正能量,指引性不强,在各校的微博信息中,往往都是和本校学生“距离”较远的先进事迹,而忽略了校内学生正能量的挖掘和宣传,让学生感到正能量的作用遥不可及,从而弱化了正能量的指引作用。
最后,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90后”大学生的感恩品质。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也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于感恩教育而言,学校在建立感恩教育机制的同时应重视实践教育手段,重在抓落实。在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环节中,可以开展诸如在大一新生入校后开展“心存感恩,成就人生”的征文活动、“感恩你我,书信传情”、“我给家长的一封信”、“感恩,不让爱我的人失望!”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对身边的人主动关爱、积极帮助。
3.在社会中提倡奉献
古训“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时刻提醒我们要懂得感恩和学会感恩,良好的氛围可以使“90后”受到感染和熏陶,我们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感恩思想的宣传,借助现代网络媒体进行感恩主体教育,例如网站、视频、微博、贴吧、空间、论坛等宣传感恩故事举办感恩活动,传播感恩。同时,积极开展“感动人物”评比活动,在社会层面充分挖掘典型、宣传典型,使他们的感恩典型事迹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引导“90后”大学生意识到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追求。
结论
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情境教育为载体,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进行联动、全方位、多渠道进行教育,最大限度营造“中华传统,感恩有我”的氛围。激发他们的感恩心、责任感,让“90后”大学生从心底迸发出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追求。
[1]魏连.孔子德育思想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9):2-4.
[2]谢琴.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J].教育探索,2012(6):137-138.
[3]刘峰.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1-73.
[4]袁玲丽.网络化视域中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策略选择——以高校外语教育为视角[J].江淮论坛,2010(5):153-159.
[5]彭洋.大学生感恩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0(3):119-120.
[6]丰根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