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党建思想研究(1949-1978年)※

2016-01-15黄远声

党政干部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党建思想

黄远声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邓小平党建思想研究(1949-1978年)※

黄远声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摘要]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期间,邓小平对于中国共产党建设作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主要表现在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党建思想,探析邓小平这段时期的党建思想,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展现邓小平党建思想的发展轨迹,深化对邓小平党建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推动邓小平党建思想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党建思想

目前从学术界研究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理论成果看,有专门从整体上研究邓小平一生的党建思想,也有深入研究邓小平某一时期的党建思想。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这段时期,学术界的成果集中在研究邓小平主政西南地区三年间的党建思想,内容主要涉及了西南地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建设,相比较而言,对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党建思想研究则稍显薄弱。基于此,这也给笔者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这段时期邓小平党建思想提供了空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这段时期,邓小平的党建思想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它既区别于革命战争时期的党建思想,又区别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建思想,它可以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同时,2014年8月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的 《邓小平文集》(三卷本)、《邓小平传》(两卷本)编辑出版,这些材料更为翔实、可靠,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展现邓小平党建思想的发展轨迹,深化对邓小平党建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推动邓小平党建思想研究。

一、党的思想建设

1.重视党员思想教育,促使思想转变。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部分党员认为革命胜利了就应该享乐了,出现了居功自傲、关门主义、脱离群众等的不良倾向。基于此,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促使党员的思想改造和转变工作,以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显得非常重要。

主政西南地区时期,邓小平直面指出了党内存在的两个错误倾向“一个是统一战线的关门主义,一个是正在发展的蜕化、腐朽思想”[4]166。同时,他也批评了党内不良思想呈现多样化“因为工作做得还好,正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有一部分同志在工作上没有开始时那样兢兢业业了,对于工作的或个人的缺点也不大注意去发现了。命令主义又在重新增长,吊打现象又重新增多,腐化享乐的思想又在抬头,甚至无政府无纪律的倾向也在发展了”[1]268。对此,他要求必须重视党的思想状况,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他指出“随时注意在思想上克服骄傲自满情绪,组织上克服无政府无纪律状态,在工作中反对命令主义。这是我们今后指导党内思想工作的重点”[1]269。1951年底至1952年,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开展“三反”运动决定,邓小平领导西南地区开展“三反”运动,就是清除党内的错误思想,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运动中出现的错误思想,他指出“‘三反’中暴露出的一些消极情绪和错误思想,主要是一些小资产阶级的思想”[1]369。对于运动的过程,他要求“要打‘老虎’,必须迅速处理中小的贪污案件。处理完后,大量的人即转入思想改造学习,清除资产阶级、封建阶级腐化思想”[1]334,以此“达到思想改造的目的”[1]334。因此,他要求开展运动“要严肃,要处理得当。在运动中不但要彻底解决思想上的问题,还要解决行动上的问题”[1]334。

在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过程中,邓小平也特别提醒要重视党内的思想教育,以促进党内团结,因为“党的总路线确定以后,我们就要有信心完成。但是形形色色的思想一定会反映到我们党内来,不是所有的党员思想一下都会通的”[2]139,同时,他指出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危害 “如果我们看不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看不到我们党内的资本主义思想、分散主义思想、地方主义思想、本位主义思想,不同这些倾向做斗争,就要犯原则错误,就会成为庸俗的自由主义者”[2]141。在这里,邓小平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党内不进行思想教育,那么党外的错误思想就会困扰和侵袭党员,破坏党内的统一,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教育。

2.要树立全局观念。一是要反对个人主义、个人崇拜。在邓小平看来,引发个人主义的重要因素就是党员的骄傲情绪,他认为“对于个人来说,对于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它是一种腐蚀剂,它可以引导个人主义发展,把一个满腔热情的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丧失掉,而堕落到最卑鄙的个人主义方面去”[5]203,“骄傲,特别是高级干部的骄傲,不能不使党的团结和党的工作受到损害”[5]204。那么由骄傲引发的个人主义表现主要有哪些呢?在邓小平看来,有的人把某些人或者把他自己夸大到与实际情况极不相称的地步,不愿意接受检查,不愿意受批评,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空气稀薄,不注意集体领导,不注意团结,对犯错误的同志不是采取治病救人的态度,不大照顾别的部门、别的地区等等。在社会主义事业中,更应该反对个人主义,在他看来“一个人不管负什么责任,在革命事业中只不过是一个螺丝钉。我们所获得的成绩绝不能看作是一个人的,而是多数同志努力的结果,上有中央和上级,下有广大的干部和人民群众,还有同级,还有左邻右舍”[5]203。对于个人崇拜而言,邓小平特别针对高岗、饶漱石反党的情况指出“对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斗争使我们看到骄傲自满情绪和个人崇拜思想的危害性……这场斗争再一次向我们指明了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严重意义”[6]1222。以至“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打倒复出后,邓小平在致力于打破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作出的种种努力,更充分显示邓小平极力反对个人崇拜的决心。二是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反对个人主义的基础上,邓小平更提倡的是注重全局和整体,比如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中央与地方、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上,他历来更重视的全局和整体。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看,邓小平认为 “个人的作用,只有通过集体,才能得到正确的发挥,而集体领导,也必须同个人负责相结合”[6]1313。在局部与全局关系上,邓小平认为“不能把全局和部分对立起来”[3]20,提倡全党“要有全局观念……斤斤计较,从局部出发看问题,从局部出发提问题,这种情况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但是这个问题相当严重。要统一领导、统一思想、统一行动”[3]132。对此,毛泽东在1956年准备推举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还特别指出 “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6]1311。同时,宋任穷在回忆邓小平时说道,他“具有抓全局、抓大事的卓越的领导人才”[8]42,“小平同志考虑问题,处理工作,总是从党的全局出发,事事顾全大局,服从大局”[8]44。这些都可以从侧面体现出邓小平全局观。

3.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实事求是,它既是一种优良的工作作风,也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践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过程中,我党领导全国人民沿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也因为偏离这一条思想路线,而经历了严重的困难和曲折,给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总的来说,邓小平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典范,即使是在严重困难和曲折时期,他也还是坚持遵循这条思想路线,展现出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邓小平在纠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过程中,能坚持把实事求是作为纠偏的指导思想。1959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上批评了有些地方 “在宣传方面确实有不实事求是的浮夸现象”,强调指出“宣传要鼓干劲,但要实事求是,力戒浮夸”[7]1486。1961年12月21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上讲话要求“我们要在全党提倡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实事求是。拿共产党员的党性来说,就是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就是宁肯吃亏”。1962年7月2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上讨论干部平反工作时指出“党委、组织部要注意一下,现在平反,对翻案问题要区分清楚,否则没是非观了。要实事求是,不能什么都一风吹。平反,对群众性的问题,一风吹;对干部,要实事求是,严一点”[3]145,“看干部,要看整个历史,主要从重要关节上看,不看细节”[3]145。经历过“文革”时期被打倒的邓小平,在他第一次复出主持工作时,对国家的建设事业进行全面整顿时,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思想。之后他被再次打倒并复出后,他力排众议,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陈鹤桥曾回忆道:“小平同志是一个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者,有超人的胆略,非凡的理论勇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8]399。

二、党的组织建设

1.重视党员的培养与教育。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着党组织力量强与弱。因此,重视党员和干部的培养与教育,对于提升党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一般党员的培养和教育。作为一个执政党,对于党员的要求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该更加严格一些,否则,党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就无法适应执政的需要。对此,邓小平主张对这部分党员“逐渐地而且主要从教育中加以提高”[1]136,而开展教育“需要开办大量的党员训练班,需要有系统的办党校,着重训练党的组织人才”[1]136。另一方面,对新入党的同志进行严格的培养和教育。在邓小平看来,“对于新同志教育要严格,要使他知道加入共产党不容易,共产党员不好当,一开始就让他树立党员权利义务的明确概念,这样进到党内来就会进步”[1]183。

对于党员干部的培养和教育。党员干部的培养和教育对于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这是由党员干部在各级党组织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培养和教育一批党员干部,对于优化中国共产党组织成分结构,增强党组织的力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邓小平看来,对于取得革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我们就应该“对党的组织要更严,对干部的要求更高”[1]182。关于干部教育的内容,在他看来,教育的中心在于提升干部的理论水平,使之共产主义化,这就要“学习理论,宣传马列主义,克服经验主义”[1]195。同时,学习工作艺术是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工作艺术就是要善于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并依靠群众,善于同敌人做斗争、特别要善于对付那些狡猾的敌人,善于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去反对主要的敌人”[1]120-121。就如何对干部进行教育时,邓小平还具体指出“无论工作多么忙,也要利用间隙轮流整训,方法是开党的代表会议、专门的工作检讨会议和举办训练班”[4]135。

2.强化组织管理,提高党员质量。一方面,强化组织管理,提高党员质量,要严格把关入党环节。对此,邓小平认为“所谓组织严格,首先表现在成分纯洁上……发展党员……主要是拿政治条件来作标准。应该按照党章规定,做到接受党的领导,服从党的纪律,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1]183。邓小平认为对于党员的吸收,应该甄别清楚,做到谨慎而周到,他对完善党的组织结构提出了这样要求“今天不加大党内的无产阶级成分,不增加抗毒素是危险的,要想从农业国进入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1]142,而要克服这些不良因素,邓小平认为“第一是增加工人党员的比重,在工人中稳步地大量发展,在农村中只能做到谨慎个别地发展;第二是加强无产阶级、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提高党员觉悟”[1]142。对此,他指出“不论在工厂还是农村中发展党员,都应该采取严肃的态度,要个别地审查、吸收,不应该整批地号召入党”[1]143。

另一方面,强化组织管理,提高党员质量,需要把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清除出队伍。在邓小平看来,“对于个别品质恶劣的人,对于若干完全不合乎党员条件的人,对于混进来的阶级异己分子,谨慎地、个别地清洗出党是必要的”[1]136,同时,他也指出对于党员的清洗必须谨慎而周到,在他看来,“党是依靠进步力量去做工作的,加入我们党决心走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应该做到严比宽好,精比粗好”[1]144,因此,把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清除不但不会削弱党的组织力量,反而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促使党的健康发展。

3.加强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结构。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组织结构中起着细胞的作用。邓小平在主政西南时期,在城市接管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发挥城乡党组织的作用,对于接管地区中应该何时在城乡中建党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在农村是土改以后,在城市工厂则是经过民主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以后”[1]227,他还强调了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在于“团结群众,保证生产计划的完成,而不是也不可能独立决定生产计划”[1]227。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邓小平强调了要加强党组织在农村中的堡垒作用。对此,一方面,他提出通过“加强党员的教育,提高党员和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加强农业合作社的政治工作,改造落后乡落后支部,加强农村里的政权工作和各个组织的工作”[2]202,来体现农村党组织的堡垒作用。,他还强调“凡是没有支部的地方,一定要建立支部,一定要发展党组织”[2]203,同时“农村党的组织形式要适合于工作要求,适合于政治任务,适合于具体条件”[2]206,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堡垒作用。以至在纠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邓小平也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党组织的构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功能。

三、党的作风建设

1.整顿党的作风。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洗礼,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作为执政党,我党在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基础上,就难免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犯错,而整顿党的作风,对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统一党内思想,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整风。为了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邓小平领导了西南地区的整风,对该地区党的整风作了重要部署。5月12日,他在《关于干部整风的指示》中要求西南局、西南军区党委:“整风必须与当前实际工作密切结合,从检查接管城市、剿匪、征粮、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项主要工作入手,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审查执行政策是否正确,反省个人作风好坏,得出结论,作出鉴定,以达到使干部在政策水平和思想作风上提高一步的目的”[6]912-913。7月1日,他在西南局、西南军区纪念中共成立二十九周年大会再次强调了通过整风消除不良思想倾向的重要性:“我们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关门主义,如果不加以克服,将不但脱离群众、损害革命工作,完成不了任务,而且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1]101。同时,他提出“共产党员应该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克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统一战线中的关门主义,紧紧地联系群众,才能完成任务并使自己勇敢地前进”[1]98。此后,邓小平领导了西南地区1951年底至1952年的“三反“运动,以反对党内存在的贪污、腐败、官僚主义;以及1957年参与领导全党范围内的整风运动,以反对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文革”期间被打倒的邓小平在第一次复出时,当时党内的政治生活秩序混乱,他在主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整顿时,就把整顿党的作风作为有序恢复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1975年7月4日,他在中央读书班第四期讲话时指出“搞好安定团结,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把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发扬起来,坚持下去”[9]12,“党员要按照党的章程办事,遵守党的纪律,不能搞宗派主义,树山头、垒山头,或者站到这个山头、那个山头”[9]13。

2.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斗争中形成起来的,是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它是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在邓小平看来,“联系群众是我党的生命”[1]256,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不断取得胜利,根本原因在于“党不仅从未脱离群众,而且为群众制定了符合他们利益的斗争纲领,并组织他们进行斗争,这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1]257。但是,邓小平认为并不是每个党员都能做到密切联系群众,我党需要清除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军阀主义、关门主义等不良的思想倾向,它们造成了党员与群众的隔阂,使党与群众相脱离。因此,邓小平主张采用教育的方法,使党员摆脱不良思想倾向,达到党内能团结一致。同时,邓小平高度肯定了密切联系群众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间的紧密关系,他指出“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更进一步地布尔什维克化,党与群众永远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人民事业胜利的保证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革命生命的源泉”[1]276。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一方面,它是克服西南地区建设困难的重要动力源泉。由于缺乏地区建设的经验,邓小平认为犯了错要认真检讨,不断总结经验,克服困难。1950年2月,他在西南局驻重庆市各机关中共党员干部大会上强调指出 “全体干部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坚决克服享乐思想倾向,反对铺张浪费,一切为了克服困难与发展生产。所有同志必须保持与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认真检讨,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1]41。另一方面,它是纠正党员错误,进一步实现党的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武器。邓小平认为我们要敢于承认党内存在的缺点,而达到改正缺点的目的,他指出“我们是有缺点的布尔什维克,可是我们之所以既有缺点而又能成为布尔什维克,其道理就在于我们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有决心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对此,他要求“我们要紧紧地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发扬优点,改正缺点”[1]102。不仅如此,他还强调“为了保持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为了及时地帮助同志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必须大大发展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5]240。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邓小平看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作风”[2]206。正因为中国国情不断发生变化,更显得我们要长期坚持这个优良作风的重要性,他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须是这样”[2]207,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和弘扬这个优良作风。对于如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邓小平看来,不同国家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即使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因此,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自己提出政策、方针和路线”[3]156。

四、党的廉政建设

1.坚决与贪污、腐败等现象作斗争。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党的地位变化使党内滋生了不少贪污腐化等恶劣现象,邓小平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党内有另外一种党员,他们入党的动机是不纯的。他们入党,不是来革命,不是来为人民服务,而是因为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国家政权的党,想利用共产党员的地位来达到他们贪污腐化、升官发财、营私舞弊,甚至保护封建势力、压迫人民、破坏革命的目的”[1]100。

1951年11月,邓小平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就西南地区部队出现的贪污腐化现象,提出了要开展反贪污、浪费的运动,以此净化风气,促进西南地区党的廉政建设。此报告成为中共中央在1951年12月最终作出在全国开展反对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决定的重要参考。此后,邓小平领导开展了西南地区的“三反”运动。对于开展运动的必要性,邓小平认为“贪污、浪费、官僚主义是侵蚀我们党的毒素,特别是胜利后进入城市,资产阶级思想向我们进攻……三反运动是一场严重的斗争”[1]317,因此,他认为 “我们必须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击败贪污分子的阴谋、抵抗,大张旗鼓地发动群众就是打败贪污分子最好的办法”[1]317-318。在组织“三反”运动过程中,他强调必须在遵循一定原则基础上,加强组织与领导。“三反”运动有力地清除了党内贪腐现象,净化了党内作风,在邓小平看来,“经过‘三反’,纠正了许多官僚主义,这些官僚主义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教训,改善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清算了资产阶级思想,进而交代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及社会关系,党及政府对干部的面貌看得更清楚了”[1]376。不仅仅是 “三反”运动,后来邓小平在处理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事件上,也体现出他敢于跟任何搞派系、分裂党的行径作斗争的决心。

2.加强对党的监督工作。做好党的监督工作,是党的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内缺乏监督,势必会阻碍党的健康发展,削弱党的战斗力。在邓小平看来“没有由上而下的和由下而上的监督,一个好的党员也可能犯严重的错误以至变坏”[2]216,“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5]270。关于如何加强党的监督工作,一方面,他认为要发挥不同主体对党的监督作用,“第一是党的监督,第二是人民的监督,第三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科学家的监督”[7]1352;另一方面,要切实健全党的监督机制和党的组织机构,“建立和加强中央对全国各地方和上级对下级的巡视检查制度,一定党的工作部门监督一定的国家工作部门的制度,管理干部的部门同时负责检查干部的实际工作情形的制度……同时,必须迅速建立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监察委员会,以便经常检查和处理党员干部和党的组织各种违法乱纪案件,同一切反党章党纪的分子进行经常地坚决的斗争”[2]216-217。只有切实加强对党的监督,我们党才能“同过去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一样,顺利地领导国家建设……把我们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5]274。

五、党的制度建设

1.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在邓小平看来,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最根本的制度,坚持并完善这个制度,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7]1689。在筹备中共八大会议期间,邓小平领导修改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在完善民主集中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充分发挥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作用,他在主持修改党章过程中对此进行了改革,“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5]233。另外,邓小平在领导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民主集中制体现在企业制度上,主要是在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工人代表大会制。在邓小平看来,我们企业的领导制度 “是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是高度民主与高度集中的结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7]1491。而对于厂长负责制和党委负责制的关系,邓小平则认为“厂长负责制不能误解为一切都是厂长管;而是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厂长也是分工的一种。关键问题是现代化的生产需要集中统一指挥,所以要实行厂长负责制”[7]1492,他也批评了许多地方没有正确贯彻企业党委制的情况,认为“党委一切上前线,什么事都直接管”[7]1492。

2.重视发挥党的集体领导的作用,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制。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就非常重视党内的集体领导。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角色的转换也要求理念的转换。作为执政党的重要领导人,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制也作了重要的探索。

虽然集体领导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确立了,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党的集体领导制的缺点也凸显出来。对此,一方面,邓小平主张要扩大实行集体领导的范围。另一方面,邓小平极力反对个人崇拜,为实行集体领导扫清障碍,在他看来,集体领导与个人崇拜是格格不入的,他明确指出“个人崇拜是一种长远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也不会不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它的某些反映”,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5]235。

邓小平在党的生活中始终重视集体领导,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巨大作用。1951年6月,他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召开的七一纪念活动大会上讲话强调了要“团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党的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1]262。1956年4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文稿发言强调 “我党历来提倡群众路线、集体领导,与个人崇拜相对立”[6]1282。1961年12月,他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统一领导,至少这个阶段要强调统一集中统一领导,而且不只在全国范围强调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问题”[3]131。1964年11月,他在会见秘鲁共产党(马)中央第一书记萨杜尼诺·帕雷德斯讲话中强调 “党一定要有领袖,有领导核心。全国要有全国的领袖,地方要有地方的领袖。省有省的领导核心,县有县的领导核心,一个支部也要有核心。各级组织都如此。没有领袖和核心,就要培养领袖和核心……领袖与集体领导是不矛盾的”[3]222。

结语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对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就作出了重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党建思想。此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对党的建设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探索,涵盖了党的建设多个方面,基本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党建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全面展开,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的党建思想在不断的完善。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成为第二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核心,他在党的建设舞台上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他主要在推动党的指导思想上、党的队伍建设上、党际关系上、党的集体领导制上、民主集中制上、退休制度上的建立健全作出了更多的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北京、重庆: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06.

[5]邓小平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8]中央文献研究室.回忆邓小平(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9]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董瑞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想精髓研究”(编号:14ZDA0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10-0031-06

[作者简介]黄远声(1987- ),男,广东五华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党建思想
以董必武党建思想看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
毛泽东社会保障与党建思想的关系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