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仲勋与红军西征※
2016-01-15温金童王小英
温金童 王小英
(陇东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论习仲勋与红军西征※
温金童王小英
(陇东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摘要]红军西征是上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为打通国际交通线,巩固扩大西北革命根据地,开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局面而向西征战甘肃、宁夏的重大战略军事行动,习仲勋在红军西征期间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地做了大量工作,为巩固和扩大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再立功。
[关键词]习仲勋;红军西征;陕甘宁边区
习仲勋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组织农民运动,开展兵运工作,发起两当起义,领导渭北游击活动,创建照金革命根据地,1934 年2月任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1936年6月随军西征到环县,任曲环工委书记和第一任环县县委书记,在赤化苏区、建立政权、武装保卫、土地改革、组织生产、拥军支前等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西征战役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一、转战环江播火种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没有停止,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继续领导中国革命走上推进革命事业发展的复兴之路。当时国民党南京政府虽然在形式上取得了全国的统一,但各地军阀混战却愈演愈烈,陇东大地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被各派军阀盘踞,他们相互争权夺利,给陇东人民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当时,盘踞在环县的赵老五 (赵思忠外号)、李恒泰、姬长安、徐国桢等大小数股土匪与国民党地方政府相互勾结,经常残害老百姓,敲诈勒索,肆虐乡里,环县人民生活在灾难的深渊。以刘志丹、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陕甘边区人民,经过百折不挠的武装斗争创建起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在反“围剿”斗争中与陕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1]1934年2月,习仲勋来到南梁,他深入贫苦农民中访贫问苦,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各种群众团体。习仲勋经常深入到与南梁山脉相连的环县八珠塬、樊家川、曲子等地诛匪除恶,打富济贫,开展武装斗争,宣传党的主张,唤起了环县人民的革命意识。当年11月,刘志丹、习仲勋带领红军游击队从华池进入环县八珠塬一带活动。当时,国民党的地方反动民团在八珠塬一带大肆进行反共宣传,所以红军游击队一来,这里的多数群众都跑了。八珠塬东庄村农民李凤存忠厚善良,又因和刘志丹早就相识,没有离开。习仲勋找来李凤存,要他帮助把逃走的群众找回来。习仲勋对群众讲了话,他说:我们共产党是为穷人办事情、谋利益的,大家不要听信国民党的谣言。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是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解放被压迫人民而斗争的。共产党游击队是人民的队伍,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不懈奋斗,一定能使我们穷人翻身做主人。群众听了都很振奋。一天,侦察员报告说,环县土匪赵老五一伙在苟家塬一带抢劫,习仲勋立即派游击队出发,前往苟家塬解救乡亲们。中午,游击队与这伙土匪遭遇在苟家塬的一个崾岘,游击队迅速占领了有利地形,当场打死打伤几名土匪,其他匪众逃跑。这件事在当地群众中传开后,老百姓对共产党和游击队有了更深的了解。乡亲们争着为游击队送粮做饭。后来,习仲勋还把李凤存家作为陕甘边根据地的一个联络点,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向北扩展到环江两岸。
二、随军西征,收服“野骡子”
1936年5月,为了打退蒋介石军队对陕甘苏区的围攻,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并争取东北军、西北军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组建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同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第二十八军、第八十一师及骑兵团等部,向甘肃、宁夏进军,进行西征作战。[2]由于西征红军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高度重视和大力开展民族统战工作,成功地在宁夏回民聚居区团结了广大回汉族群众和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团结了东北军及一切抗日武装,打击了马鸿逵、马鸿宾的部队,开拓了甘肃、宁夏革命的新局面,将陕甘苏区扩充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全国革命大本营。这一伟大胜利,对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以及对宁夏人民以后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习仲勋在西征战役过程中,积极献言献策,为西征战役的胜利立下头功。
1936年5月18日,中央军委发布了西征的命令。习仲勋作为西征红军的一员,随大军挥戈西征。5月底,习仲勋随军到环县八珠塬一带。在习仲勋的推荐下,西征的第一站来到了环县八珠塬李凤存家,李凤存腾出三孔窑洞作为临时指挥部,彭德怀及指挥部进驻环县八珠塬李凤存家。彭德怀同左权、聂荣臻等在这里召开了西征的第一次会议,包括习仲勋在内的团以上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一连担任警戒任务,连长贺占凯、指导员马兆祥都听取了会议精神。会议决定,西征第一战役是夺取曲子镇。习仲勋在会议上详细介绍了国民党曲子守军三十五军一0五旅旅长冶成章的详细情况,对于如何攻占曲子镇谈了自己的意见,并分析了治豪爽、讲义气的冶成章个人性格特征,提出了收服冶成章的计划。会后,习仲勋又安排让李凤存组织召集当地群众开会。群众会议上,习仲勋做了热情的演讲,动员李风贵、吴占文、李万财、慕云华、李万义、慕世福、杜德华、董兰英等30多人组成男女担架队,跟随部队连夜奔赴曲子镇。[3]6月1日战斗打响,在陕甘广大群众的支援下,红军主力一举攻克了曲子镇,活捉了国民党曲子镇守将外号“野骡子”的旅长冶成章。毛泽东专门电告左权、聂荣臻等:“要特别优待冶成章旅长,治好伤口后,送后方一行,谈后即送其回宁夏。其余大多数则训练数天,妥送吴起镇,交肖劲光派队护送后方,沿途布置欢迎。”[4]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习仲勋向冶成章耐心介绍了《总政治部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精神,又苦口婆心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促使冶成章幡然悔悟,表示再也不跟红军为敌,要一同抗击日本人的决心。习仲勋后来回忆说:“冶成章是个大个子,带伤以后,给予优待,从河连湾用乐队迎送,他此后便脱离了马家军,对党在回民军队中统一战线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5]在这次战斗中,马兆祥受了重伤,肠子流到地上。习仲勋冒着枪林弹雨,急令担架队将马兆祥抬下战场,送到木钵红军后方医院治疗。战斗还在继续,在曲子镇战斗中受伤的红军,伤轻一点的都随部队西进,习仲勋负责将马兆祥和其他两位受伤较重的红军送到八珠塬西征指挥部休养治疗,此前,随军工作团赖传珠、杨至诚、李文楷、白鹤桐、徐效达、贺德胜、周桓等人已在八珠塬西征指挥部工作。[3]
三、赤化苏区,保证西征后方的稳定
“庆阳、洪德城线及其东西地区是西方根据地的重心,是镇塬以北人口经济条件较好地带,应以一军团一个师及军团政治部一半及陕甘宁红军主力全力担负,亦限七月半完成初步赤化。”[4]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精神,1936年6月上旬,红军主力继续北上解放环县以北广大地区(甜水区除外)。曲子镇解放以后,随即成立了曲环工委,习仲勋任曲环工委书记,负责新解放的曲子、环县以南一带地方工作,习仲勋同随军干部白鹤桐、贺德胜等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地方工作中,走乡串户,宣传革命道理,积极发展党员,开展土地革命。此后不久,党中央和陕甘宁省委又作出决定,在已解放的新区成立环县县委,由于习仲勋在环县一带有扎实的工作基础,当地群众了解他,他更了解当地群众,便于开展工作,上级正式任命习仲勋担任环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留守地方,开展地方工作,完成赤化曲环一带的任务,从各方面全力支援红军西征。
当时担任庆北游击队总指挥的李培福,有一次正带领一队人马行走在环县东部的八珠塬上,开展游击活动,突然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一位身着黑色裤褂,拉着鞭杆、背上背个包袱的青年人,赶上前去一看,原来就是习仲勋。李培福认识习仲勋,习仲勋在担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时候,曾经到庆北检查过工作。环县作为新开辟的一块红色革命苏区,情况十分复杂,工作极其难搞,让习仲勋这样的优秀同志来担当县委书记,可见组织对这块新苏区工作的重视。看着这个年仅23岁的年轻精干的县委书记,李培福十分高兴,从自己的队伍里挑拣了一匹好马,连同自己佩戴的一把手枪一并送给了习仲勋,还把自己最信得过的一名通讯员“狗娃”指派给了习仲勋,然后两人道别。马兆祥也将自己的一把手枪交给习仲勋防身所用。[6]
初到环县洪德城,为了更好的开展县委工作,习仲勋经人介绍住到了进步农民许明江家,许明江还提供了两间坐北朝南的厢房作为县委机关。不久又根据党中央、陕甘宁省委的要求和当时的工作需要,成立了县委工作部门,下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统战部、妇女部、青年部、工会等工作机构,习仲勋把当时环县的辖区划为环城、洪德、胡家洞子、山城、黑城岔、郭家塬6个区19个乡党支部。同时也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工作部门,下设秘书室、内务部、财政部、保卫部、裁判部,各区成立了区苏维埃政府,下辖有乡苏维埃政府。[5]
环县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习仲勋组织、领导工作团开展了基层政权和党组织的建设工作。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吸纳进步人士到区、乡苏维埃政府工作。他知道这里处于“红白拉锯区”,很多群众和干部思想很复杂,基础很不稳固。因此,他一面分析把握当地干部的所忧所虑,一面调查研究周围群众的所思所想,使其慢慢了解共产党、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了革命活动。习仲勋经常带领县委干部利用庙会,过红白喜事等时机宣传革命道理,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要同地主、土匪敢于起来斗争,并组织刷写了“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军阀,打倒地主!”“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书写了一些宣传革命的进步传单,让解仲学、朱党、解元吉等一些进步群众传送、散发出去,并向广大人民群众宣读。同时对一些地主、富农进行改造,只要他们改恶从善,都给予鼓励、帮助和教育,从而为革命争取更多的力量。为了巩固新生的环县政权,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习仲勋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动员当地进步青年耿荣昌、耿荣华、杨富川等一大批青年人参加乡村革命工作,并介绍耿荣昌、杨富川等8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环县有了第一批农民党员,环县农村的革命斗争开展了起来。
刚解放的环县斗争形势仍十分复杂,由于这里踞三省交界处,山大沟深,梢林密布,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在当时是典型的“三不管”地带。土匪活动十分猖獗,仅环县境内和周边地区,就有数十股土匪,约千余人,他们和地主豪绅、国民党残余势力相互拉拢,暗中勾结,里应外合,狼狈为奸,纠集在一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经常骚扰破坏新生的革命政权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开始,习仲勋和随军工作团做地方工作时经常会遭到恶霸地主和土匪们的袭击。面对敌人疯狂的破坏活动,习仲勋则组织成立了环城、洪德、胡家洞子3个游击队,配合区苏维埃政府打土豪,分田地。在他的动员下,有40多名进步青壮年农民参加了游击队,游击队有各式枪械30余支。同时组织各乡自卫队、赤卫队等组织,迅速开展起了积极有效的革命武装斗争,较好地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权,保证了西征红军的后勤供应。[6]
四、组织生产,支援前线,保障西征部队供给
西征红军解放曲子、环县后,挥师北上,开辟新的苏区,剩下了大量的地方工作由习仲勋领导的环县县委和随军工作团去做。习仲勋首先想到让每个农民都能有地种、吃饱饭,那必须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把地主占有的土地分给广大人民群众,这样才能稳定民心,才能保住新生的革命政权。曲子、环县地方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习仲勋领导当地干部群众积极开展全面的打土豪、分田地工作,基本解决了一半贫苦农民的土地问题,开始改变了几千年旧的土地关系,推翻了封建剥削制度,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四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Fenzi)],别名四季竹、四角竹,属禾本科观音竹属,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竹种。秆高3~8 m,径1~4 cm,秆方形,但由基部向上逐渐变圆,竹子越大竹秆越方。秆深绿色,粗糙,秆环甚隆起。节间长20~23 cm,秆下部节上有刺状短气根一圈,并向下弯曲。箨鞘纸质,无毛,具多数紫色小斑点。箨叶极小,每节分枝开始为3枚,以后增多成为簇生。小枝着叶3~5 片,薄纸质,窄披针形,长10~20cm,宽1.5~2.5 cm,无毛。秋季出笋。
习仲勋和随军工作团首先在洪德、环城、胡家洞子一带开展土地改革工作,没收地主的房屋、土地、牛羊牲口,分给贫雇农。为引导和督促好那些刚刚分到了土地和牛羊的贫苦农民们尽快搞好生产,翻身作主人,习仲勋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和随军工作团全部到每一个贫农家中,宣传革命道理,帮助穷苦老百姓解决问题、开展生产、调剂余缺。当年底,洪德乡就有一半以上的农户实现了自给自足。习仲勋不仅组织广大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而且为解决部队后勤保障,还积极宣传,鼓励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参军、参战、拥军支前工作。
像无私无畏地支援东征一样,西征的胜利也离不开陕甘边军民的无私奉献,想方设法为西征红军筹集粮食并解决加工难的问题,是陕甘边军民保证西征胜利,巩固陕甘根据地的又一贡献。
当时,在环县一带的西征红军人数在一万多人,上级交给环县的支前任务十分艰巨,时任环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的习仲勋,立即在洪德、环城一带发动群众,担负起后勤保障的重任。习仲勋召开群众大会,主持打了黄老四、贺廷炎等几家土豪[5],除保证部队供给外,其余粮食都给当地贫困群众分了。分粮的时候,习仲勋不失时机给群众讲述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发动群众积极为红军筹粮。
西征区域内的所有军需主要靠陕甘边地方政府来解决,每天需要几万斤粮食,从征粮、运输到加工,可谓困难重重、责任重大。当时,环县八珠塬一带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糜子、小麦,要把糜子用石碾碾成黄米,把小麦用石磨磨成面,都是很繁重的劳动。习仲勋召开了群众大会,动员群众为部队筹集粮草。由于八珠塬附近几家石磨和米碾子数量有限,磨面碾米的工作量很大,为了保证部队的粮食供给,习仲勋把八珠塬一带的石碾子和石磨都集中到一块,指派专人24小时日夜不停的磨面碾米。还安排一些群众拿糜子和小麦回家里去加工,政府给群众一些提成。但群众都愿无偿为红军加工米面,不要提成。交通不便的地方,粮食加工后,运输主要靠骡马和驴牛驮运到前线。在习仲勋的亲自组织动员和耐心的宣传教育下,粮食和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为红军继续西征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难怪彭德怀乍见习仲勋就一脸惊诧的大呼:“嗨,这么年青的小娃娃,真是红军西征最称职的粮草官啊”。[5]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瓦窑堡粮食仅够一个月,吴起镇以西须为后方筹粮三千六百担”的指示精神,在陕甘宁省政府召开的支前拥军大会上,年轻的县委书记习仲勋积极建言献策,为支前拥军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会后,习书记亲自到环县的各个乡、村去筹划组织,安排乡、村干部到第一线,动员广大群众筹粮、筹物,支援前线。由马锡伍任主席的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立即召开会议,“部署苏区各项工作。会后,各县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巩固革命政权,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并积极组织运输队、担架队,赶做军鞋军服,收集粮食三万多石,不但保证了后方粮食供应,还有力地支援了红军西征,为迎接全国主力红军在西北大会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习仲勋、马锡伍、李培福等同志领导下,陕甘边“各级党政机构和武装力量积极配合西征作战,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发动各族群众,筹粮筹款,征集财物和羊只,保障了西征部队供给。”
由于习仲勋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环县一带的民众踊跃支前,红军一举击溃宁夏马家军第35师,马家军其余部队均一触即溃,连续四个月不敢再战。西征红军乘胜解放了甘肃东部的阜城、洪德城等地和宁夏的盐池、豫旺、同心城一带,俘获人枪各2000余,开辟了纵横400余里的新根据地,并与陕甘老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东西长达1000余里,南北宽600余里,辖县城30余座的光耀史册的名词──陕甘宁边区。[7]在习仲勋、马锡伍等同志领导下,陕甘边人民赴汤蹈火,流血牺牲,保卫后方,支援前线,为扩大和巩固新兴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与群众心连心的“包包县委”
虽然办公条件异常艰苦,但习仲勋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始终保持着一颗救民于水火的赤胆忠心。他经常深入群众,关心百姓疾苦,体恤群众冷暖。习仲勋常常对环县县委的工作人员讲,一定要注意工作方法,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帮助群众种地、打碾粮食、打扫院子、修房子等,慢慢就和当地群众搞好关系、搞好团结。一次,洪德街的一户姓梁的贫农家娶儿媳妇,由于当时这里文化落后,群众中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很少,写对联总要到几十里外的镇上请人代写。有人就建议去请县委书记写,于是,梁家人便拿了红纸来找习仲勋,习仲勋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很快写出了五副对联,他还把新婚夫妇的名字巧妙的加到了洞房门上贴的那副对联里,成了一副“潜字联”。他平易近人,凡是老百姓托付的事情他都会热心、认真地办好,从不敷衍推诿。慢慢地“共产党的县委没有衙门架子”、“县委、政府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衙门”等好评就在当地传扬开来,群众都愿意并且积极地前来帮助开展工作,群众和干部们关系逐渐融洽起来,工作慢慢就好开展了。当时,洪德街有一位药铺掌柜叫梁松山,为人忠厚,结交广泛,他看到共产党是真正的全心全意为穷苦人谋利益的党,便自觉地利用卖药之便,为县委、苏维埃政府搜集情报,提供工作之便。[6]
由于土地问题关系到广大穷苦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根据地巩固与发展的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开始打土豪、分田地时,习仲勋时刻牢记党的政策,既能按照党的相关政策法令开展工作,又能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准确把握,不断地排除“左”的和“右”的思想干扰,一碗水端平,受到了干部群众的称赞和敬佩。
为了顺利开展革命工作,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习仲勋对保存革命实力、壮大革命队伍很重视,对革命同志和群众十分关心,经常问寒问苦,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他和周边乡村的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以致许多年以后,环县人民仍然十分想念他。许明仁、耿荣昌等一直念叨“他可是个好人!”当年任洪德乡贫协主席的苟广德老人经常向人讲起习仲勋背他的故事,原来,有一次习仲勋和苟广德一块下乡搞工作,傍晚时分,苟广德不慎扭伤了腿脚,疼得无法行走,习仲勋把苟广德一直背到家里。每当忆及此事,苟广德老人总会无不感慨地说:“这在旧社会,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哪有县老爷背老百姓的呀?还是新社会好,共产党好啊!”还有一次,县委一名通讯员病情严重,习仲勋看他身体十分虚弱,亲自到街上给他抓药煎药并喂他服用,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他关心群众,爱护干部,但为巩固革命成果,对十恶不赦的坏分子的斗争却从不心慈手软。一次,习仲勋指派县委的两名工作人员到洪德北部的苏长沟执行任务,两名工作人员在当晚返回的路上,被赵老五的部下给绑走,其中一名工作人员乘着夜黑越墙逃了回来,另一名则被土匪活活烧死。习仲勋得知了这些情况,非常气愤,立即派人明察暗访,抓住了绑架工作人员的两个土匪,并在洪德南街的伤亡沟里举行公审大会,当场处决了那两个作恶多端的土匪。习仲勋在大会上说:“对于我们的敌人,你若心慈手软,他就会返回来骑在了我们的头上,这可是血的教训啊!”[6]
六、移风易俗,改造哥老会,建立巩固的后方
当时的环县,土地广袤贫瘠,讯息闭塞,又长期经受旧的地方政府反动腐败的统治,土匪恶霸肆虐横行,官匪勾结,鱼肉盘剥,民众愚昧麻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男尊女卑思想十分严重,男女青年的婚姻大事要依父母之命而定。习仲勋要求县乡干部学会做好这个方面的工作,积极倡导做好婚姻自由、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工作,他要求各级妇女干部放开手脚、大胆工作,使杨秋叶、解转儿、朱敬氏等一批有胆识的女青年放了脚,还把他们几个培养成为当地的妇女干部。
刚建立了革命政权的新苏区,由于封建积习作怪,在农村,主要是抽大烟和赌博。这两大恶习,使许多人家一贫如洗、倾家荡产,有的妻离子散、颠沛流离。他和其他干部一同下乡摸排情况,一家一户地去做工作。他把抽大烟和赌博的害处编成小册子进行宣传教育。并拿身边的例子现身说教,经过多次的教导和说服,渐渐的,当地抽大烟和赌博的“二流子”少了,村风民俗开始好转了起来。
当时的“哥老会”组织,其实多数是由一些无业游民、各行道的一些“能人”、土豪劣绅和个别一些老百姓都得罪不起的地痞流氓等人员组成。“哥老会”在革命初期,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陕甘宁还成立了“陕甘宁省政府‘哥老会’江湖招待所”。但后来个别“哥老会”成员还是做出了一些不轨的事情,他们有的大吃大喝、挥霍钱财,甚至干出通敌的勾当。习仲勋首先找到陕甘宁省委领导,建议整顿改造“哥老会”,得到了李富春、马锡五、朱开铨等领导的肯定和采纳,不久,省政府把“陕甘宁‘哥老会’江湖招待所”改名为“陕甘宁省政府招待所”,撤换了一些工作人员,原来的一些不良积习和混乱情况得到了纠正和改变。[3]习仲勋“肃清陋习,解放思想”的举措使得被封建思想禁锢了几千年的环县民众挣脱了思想桎梏,觉醒了,并逐渐提升了革命觉悟,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6年8月下旬,习仲勋参加了陕甘宁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环县河连湾召开的所属各县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联席会议,省委书记李富春主持,会议主要议程有三项:“一是研究宣传抗日主张,扩大红军影响,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二是做好打土豪、分田地,摧毁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工作。三是为迎接一、二、四方面军回师陇东做好物资准备工作。”习仲勋在会上积极建言献策,为宣传革命主张、开展土地革命、准备物资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会后,习仲勋亲自到环县各个区、乡组织筹划,安排县、区干部到广大人民群众家中,动员、组织广大群众筹集粮草。
1936年9月,接到省委通知,由刘昌汉接替习仲勋县委书记工作,习仲勋调离环县,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习仲勋在环县卓有成效的工作对著名的山城堡战役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习仲勋离开环县后不久,山城堡战役爆发。经过一天多时间的艰苦鏖战,红军全歼了国民党胡宗南部78师232旅和234旅的两个半团,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山城堡战役中,环县人民给予红军极大的援助。红军一进入山城堡,当地群众就腾出窑洞,让出水窖,奉献灶具,积极为红军提供食宿,有的为红军送粮食、牲口,有的为红军担任向导、提供情报。甜水堡附近的群众为红军送慰问粮20石,羊100多只,银元300块;曲子县八珠区群众赶运粮食50多驮;环县、固北县派出100多人给红军带路,向导员曹栓娃在战斗中负伤牺牲。战后,当地群众又积极配合红军打扫战场,抬运护理伤员。相反,胡宗南军队所到之处,群众封压水窖,藏匿粮食,转移牲畜,坚壁清野。敌人缺水、缺粮、缺信息,[8]如盲人骑瞎马,处处被动,四处挨打,发出哀叹:当地“居民逃亡,十室九空,即饮水柴草,亦甚缺乏,后方运送不及,临时采买维艰,且部队派出多数人员,四出搜集粮食,如被匪截获,对于本军行动,易致泄露,本战役中,第二三二旅进占山城堡后,呺腹作战者一昼夜以上。”[9]山城堡战役的胜利,客观上推动了西安事变的爆发,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陕甘军民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终于迎来了全国人民期盼已久的国内和平局面。正是由于习仲勋在这里三个月多月的工作中,不断走村串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解忧排难,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共产党的好,才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环县人民在人民子弟兵最需要的时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部队当向导,打听情报,运送粮草,成为战役获胜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陕甘边根据地与中国革命研究课题组.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历史必然性[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
[2]中共宁夏自治区党史研究室.红军西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10.
[3]陈希祥.异彩纷呈说环县[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 (1893-1949)(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尚儒.习仲勋——环县首任县委书记 [J].新西部,2013,(Z2).
[6]中共甘肃省委编.习仲勋在甘肃[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
[7]马汉文等编著.红旗漫卷:红军西征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146.
[8]王谦.山城堡战役的胜利及其历史功勋[J].甘肃日报,2011,(04).
[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红军三大主力山城堡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史料选辑[J].民国档案,1996,(03).
责任编辑董瑞军
王小英(1976-),女,河南洛阳人,陇东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本文系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甘边根据地的历史经验研究”(编号:12XDJ005)和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研究”(编号:13CDJ012)的阶段性成果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10-0042-06
[作者简介]温金童(1970-),男,安徽阜阳人,历史学博士,陇东学院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和陕甘宁边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