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层次青年数学人才成长过程及特征分析

2016-01-14余敏朱琳

科教导刊 2015年35期

余敏 朱琳

摘 要 高层次青年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本文主要从性别、年龄、推荐单位、博士阶段的受教育情况和工作经历等方面,对“青年千人计划”前五批的数学学科入选者的基本信息和成长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为加强高水平数学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层次青年数学人才 成长过程 青年千人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12.020

Abstract High-level young talent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n this paper, in terms of gender, age, recommended units, Dr. stages of education and work experience, and other basic information and grow "Young people plan" five batches of mathematics inductees were analyzed, with a view to strengthening high level mathematics qualified personnel reference.

Key words high-level young mathematical talent; development process; young people plan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高层次人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资源。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下,中组部于2010年11月正式启动“青年千人计划”,大力引进了一批极具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为中国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青年千人计划”自实施以来,得到了国内高校和大型企业的高度重视,以及海内外青年人才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本文以“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为例,关注数学学科高层次青年人才的成长过程,以期了解我国高层次青年数学人才成长的一般特征,助力建设高水平的数学人才队伍。

本文的数据来自中组部千人计划官网,采集整理了第一批至第五批数学学科的31名入选者的信息,并结合网络搜索,从性别、入选年龄、推荐单位、博士阶段的受教育情况、入选前的工作情况等方面展开统计分析。

1 入选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第一至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共有31名数学学科的高层次青年人才入选,仅占总入选人数的2.73%。为更直观、清晰地展现数据变化,本文主要以百分比的形式处理数据。

1.1 性别分布

31名入选者中,男性共29名,占总人数的93.5%;女性仅2名,占总人数的6.5%。女性人数远远少于男性人数。失衡的男女比例在所有科研领域都有相似情况,这是由女性的价值定位、家庭以及科研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1.2 入选时的年龄分布

数学学科入选者的最小年龄是27岁,最大年龄40岁,各年龄阶段占总人数的比例呈正态分布。入选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至37岁之间,在33岁时入选的人最多。33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长入选人数逐渐增多;33岁之后,入选人数迅速下降。30至37岁,基本符合青年人才发展的一般规律。

本文就数学学科青千获得者与所有学科青千获得者的平均入选年龄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变化,入选人数的趋势变化大致相同,但数学学科入选者的年龄在整体上更为年轻。

1.3 推荐单位性质

入选者共来自13家推荐单位,由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组成,其中高等院校的入选者占87.09%。中国科技大学的入选人数最多(8人),北京大学紧随其后(6人),上海交大和中科院并列第三(3人)。所有的高校推荐单位均为985高校,其中6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为C9高校。相比211高校和其他普通院校,东部沿海地区一线省市的985高校及高等科研院所在吸引优秀高层次青年数学人才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通过对推荐单位主页及网页搜索,有16.13%的入选者未在其推荐单位任职。北大、浙大、中科大、复旦大学各有一位入选者未到岗,而任职于海外高校;上海交大的一位入选者任职于国内的另一所高校。

2 入选者的成长过程分析

高层次青年人才成长是其利用周围环境,发挥自身智力、心理和体力素质并获得自身成功的过程。本研究从博士阶段的受教育情况和工作经历这两方面分析其成长过程和特征。

2.1 博士阶段的受教育情况

2.1.1 博士就读学校所在的国家或地区

31位入选者均具博士学位,虽均为中国人,但其中21人毕业于美国(67.74%),5人毕业于中国大陆(16.13%),4人毕业于法国(12.9%),1人毕业于中国香港(3.23%)。对于数学学科的入选者,美国占据了绝对优势,高于所有学科青千入选者此项的平均比例(44.44%),中国本土博士生比例低于所有学科入选者的平均比例(33.16%)。可见数学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大多会选择到海外进行博士阶段的深造。美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各国的认可,是中国的数学专业学生留学时的首选国。法国和中国香港也是他们留学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2.1.2 博士就读学校的分析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的2015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报告中关于数学学科的排名,31位入选者中有16人毕业于数学学科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6人毕业于该学科世界排名51~100的大学,1人毕业于该学科世界排名101~150的大学,3人毕业于该学科世界排名151~200的大学。另有1人虽不是毕业于数学学科世界前200名的学校,但是其毕业学校的综合排名在世界前50。其他四人中,1人的毕业学校综合排名世界400至500之间,另3人的学校则在500名以外。数学学科高层次青年人才基本经历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海外优良的科研条件为专业素质的养成提供了保障,让他们更具竞争力。其中4位(占比12.9%)入选者并非在世界前200名的大学完成博士学业,但其专业能力和素质也同样十分突出。可见“青年千人计划”并非只看候选人的毕业院校,而是通过考虑其综合专业素质择优选拔。

2.2 工作经历分析

由于有一人的博士毕业时间无法查得,故本文以其他30人的数据进行分析。

(1)工作时间。30位入选者在入选前平均工作了4年,其中最短工作时间为1年,最长11年,近2/3入选者的工作年限在2至4年。对于在博士期间或工作初期就取得很好成果的青年人才,虽然所获成果的数量上可能不占优势,但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青年人才是中国科研的未来,故科研潜力更为评审所看重。

(2)工作单位。所有入选者均有海外工作经历,28人回国前在海外知名高校任职,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等,另3人在马克斯普朗克数学所、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美国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任职。任职于美国的人数最多,有21人,可见美国不仅是青年数学人才求学的首选国,也是步入职场的第一选择。

(3)回国前职务。入选者回国前的职务在不同国家不同单位的称谓存在一定差异,现大致分为5类: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8人、博士后和研究员(11人+7人)、讲师2人、助教1人。助理教授级别和博士后研究员级别的青年人才在科研上已有一定的积累和成绩,继续在国外竞聘副教授等岗位具有更高难度,而国内空间更为广阔。国外大学的副教授一般都已经拿到终身教职,继续留在国外发展的压力是他们可以接受的,加之生活相对稳定,发展更为稳健,选择回国的比较少。讲师和助教由于在科研积累方面相对薄弱,所以入选比例也偏低。

3 结论

以上分析得知,数学学科的高层次青年人才都接受过良好的博士教育,大多在世界一流大学良好的学术和学习氛围中得到过熏陶和锻炼,又在海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继续工作积累、沉淀,有较为丰富的研究经历和交流合作经验,是国内科技、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水平人才。通过对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成长过程进行分析,笔者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加强对高校数学学科,非985高校的数学学科的支持力度。数学是基础学科,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数学的研究者们不仅研究数学本身的发展,还将数学与许多实际问题,特别是科学前沿问题相联系,为解决高端的科研问题和技术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各级组织部门及学校都要重视数学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注重各学科的平衡发展。对于非沿海985高校而言,一方面要鼓励本校人才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另一方面要通过区域性的人才计划等形式,培养并大力吸引优秀人才。

第二,完善引才机制,增强对海外高层次青年数学人才的吸引力。完善引进政策,拓宽引才渠道,持续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完善分配机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用待遇留人才;深化培养政策,营造舒适、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用环境留人才;创新考评和激励机制,尊重教学科研规律,鼓励并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用发展留人才。

第三,注重引进数学人才的培养与交流。数学学科高层次人才年龄相对偏小,成长时间较短,故后续培养至为重要。吸收引进他们进入本单位的优秀团队,带领他们尽快熟悉国内的科研环境,并在团队的合作与帮助下使工作尽快起步并发展;为引进人才提供充分的校际和国际交流机会与条件,加强同行沟通,促进国际合作;充分信任,放手重用,为引进人才充分发挥各方面能力提供足够空间,促使他们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敏,朱琳.高校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的特征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5):6-8.

[2] 王国弘.我国科技事业中性别比例失衡问题透析[J].未来与发展,2007(7):62-65.

[3] 郭美荣,彭洁,赵伟,屈宝强.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过程及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135-138.

[4] 张亚征,赵伟,彭洁.教育经历对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的影响分析——以能源领域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2(3):118-123.

[5] 李源潮.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J].支部生活:中共云南省委党刊,2009(2):26.

[6] 杨振权,孙勇,王桂林.创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J].商情,2014(46):25.

[7] 上海交通大学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数学200强排名2015.2015-9-15. http://www.shanghairanking.cn/SubjectMathematics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