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窝岛鸿雁的年周期研究
2016-01-14王丛民朴忠万杨春文金志民马逸清
王丛民+朴忠万+杨春文+金志民+马逸清
摘要:鸿雁(Anser cygnoides),是雁窝岛地区常见的大型候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列入国际保护迁徙公约(CMS)和《华盛顿公约》世界濒危鸟类名录CITES;并且列入“三有”名录鸟类《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研究鸿雁的年周期,掌握其迁徙规律,对于研究和保护鸿雁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雁窝岛;鸿雁;年周期
中图分类号:[Q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77-02
一、雁窝岛的自然环境条件
雁窝岛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八五三农场境内,地理坐标为北纬46°40′~46°48′,东经132°00′~132°39′。该区1997年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2005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区面积19672公顷。区内自然环境条件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湿地植物有500余种,鸟类有189种,雁类是雁窝岛常见的大型水鸟,鸿雁、灰雁、豆雁、白额雁等皆多见。鸿雁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雁窝岛数量较多,但每年营巢繁殖的数量有变化,繁殖期较稳定。
二、鸿雁的生态生物学特征
鸿雁,拉丁学名:Anser cygnoides;是由生物学家Linnaeus,在1758命名的,英文名称Swan Goose.鸿雁从界别来说,它属于动物界中的脊索动物门,鸟纲。鸿雁(Anser cygruoles)属于雁形目(Anser ifomes),鸭科(Anali),俗名:草雁、大雁、冠雁,目前尚无亚种。鸿雁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鸿雁繁殖在我国主要在东北地区。繁殖期4~6月。3月末4月初迁入我国东北繁殖地。雌雄成对多在迁徙途中和进入繁殖地后,也有部分在越冬地即已形成。鸿雁常成对营巢繁殖。营巢地方通常植物茂密,环境偏僻,难于进入,很少在开阔而又裸露的荒漠平原上营巢。鸿雁在我国的主要繁殖地是中国的东北部,包括兴凯湖、黑龙江下游支流的一些繁殖点和中国及蒙古国西部的一些繁殖点。鸿雁每年9月下旬至10月末即开始大量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每年春天,鸿雁回迁到我国东北一带;秋天,会成群离开其繁殖地,飞到我国黄河、长江以南地区过冬。
鸿雁是长期以来重要的传统狩猎对象,曾拥有很大的种群数量。20世纪60年代以前估计种群数量在10万只以上,但多年来种群数量明显下降。鸿雁种群数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排水、围湖造田、越冬和繁殖环境的丧失和过度狩猎所致。我们应该加强对鸿雁种群和栖息环境的保护。
三、雁窝岛鸿雁的年周期
鸿雁在雁窝岛的年周期大致可分为繁殖期、迁徙期和越冬期。繁殖期可从3月末到9月,前后约6个月。我们观察到,鸿雁在3月末4月初回到雁窝岛繁殖地,3月末开始筑巢。4月初开始产卵。鸿雁通常成对营巢繁殖。每窝产卵4~8枚,多为5~6枚。孵化期28~30天。雏鸟3个月后开始学会飞行。8月末至9月初,幼鸟达到成体大小。迁徙期分为春季迁徙和秋季迁徙。春季迁徙的时间大约1个月。鸿雁一般在1月末至2月末陆续离开越冬地,大多数鸿雁在3月末或4月初到达雁窝岛。秋季迁徙在9月末至10月末开始大量从雁窝岛南迁。鸿雁的越冬期是从11月到翌年1月份,大约3个月左右。我们实验过,在人为照顾的条件下,鸿雁也可以在雁窝岛越冬。鸿雁的年周期示意图如图1-1。
现在由于条件所限,我们只能通过目测观察来研究鸿雁的迁徙变化,下一步,我们计划与国家鸟类环志中心合作,采取环志标记的方法开展工作,这样可以掌握更多的鸿雁迁徙的资料。为了更准确有效地观察研究鸿雁的迁徙变化,当然最先进的观测手段是采用卫星跟踪(Satellite Tracking)的手段,观测的范围更大,掌握的数据会更加准确。因此在这里邀请感兴趣的有实力的单位和科研院所开展这方面的合作,共同开展鸿雁迁徙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郑作新.中国鸟类分布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245-247.
[2]马建章.黑龙江省鸟类志[M].北京:国林业出版社,1992:231-242.
[3]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鸟类图鉴[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赵正阶.东北鸟类[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5-146.
[5]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上卷):非雀形目[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55-157.
[6]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18-29.
[7]赵正阶.中国鸟类手册[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159-161.
[8]郑作新.中国经济动物志——鸟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3).70-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