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子长的“中国梦”

2016-01-14高波靳义翠

祖国 2014年4期
关键词:题词陕北毛主席

高波 靳义翠

1946年中共西北局送给子长陵的挽联原文写道:“一心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也许他们大部分如同一闪而过的流星,陨落在我们的记忆中。但这些人却以其灿烂的燃烧方式,照亮了一方百姓。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个强悍的人,那就是谢绍明的父亲谢子长。谢子长曾经和习仲勋、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共同创建了陕北红色革命根据地。

“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这是谢子长的临终遗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的这句诗用在彼时的谢将军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今年已经89岁高龄的谢绍明谈及父亲,依然是满脸的骄傲和激动。耄耋之年的谢绍明,身板强健坚实,眉宇间闪烁着一股子青年人投身大事业时才有的刚毅和热情,这极易让人联想到谢子长的风采。

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

“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为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实现共产主义,人民将前赴后继,英勇战斗。”谢绍明听到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年纪还小,但他却清晰地记得父亲眼中的坚定。

1933年夏,谢子长被派往张家口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部第十八师工作,协助师长许权中指挥作战。抗日同盟军失败后,1933年冬,谢子长被派回陕北,任西北军事特派员。谢绍明记得他经常鼓励大家:“胜败是兵家常事,关键要吸取教训,继续坚持再干起来!”

白天,谢子长和游击队员钻山沟,住土窑,进行整训,晚上回到村子继续发动群众。只有这时,他们才能吃上一顿热饭。黎明前夕,提上一壶水,带上炒的豆子和糠炒面,他们又上山隐蔽了。谢绍明心疼地看到父亲的脚手冻烂了,手指头又红又肿,耳朵也淌着黄水。那时的生活十分艰苦,但谢子长却总是勉励大家:“咱们熬过严冬,就是春天,天气暖和了,就好了。”谢子长还自己动手写讲稿,专门给大家讲形势,讲军事。他语重心长地说:“打狗还要一条棍,我们下枪解散,手中没了武器,见了敌人干瞪眼,没办法。这些沉痛教训要永远记取。”

谢绍明还记得1934年初夏的一天,父亲坐在马圈坪村土窑洞的炕上,和家里人闲谈。继母说:“你哥被白军抓去害死在监狱里,你侄儿福成和绍斌被关在监牢里。正月初,游击队的强世清队长兄弟俩和白德胜、任志贞夫妇也被白军抓去枪打了。这样下去,你们怎能把革命闹成?”父亲却说:“共产党人就像毛脑柳树一样,割了这茬,那一茬还会长出来。二哥和同志们虽然有的被杀害了,有的被关进监牢,我还活着。咱们家,整个陕北还有这么多共产党员。共产党是杀不绝的,红军会更强大。”

在党和红军的教育下,在父亲的带领下,谢绍明一家从1924年至1937年先后有11人投身革命,9人参加了共产党。从1933年至1936年,全家在战场上、刑场上和敌人的屠刀下牺牲了9人,留下老少寡妇6人。

毛主席落脚陕北识“青天”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此时,这支由毛泽东所领导的红军队伍,正在向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着。

1935年9月,刚刚在四川懋功会师3个月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所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产生重大分裂,张国焘公然违抗中央指示,顽固坚持南下,终于发生了“九九密电”事件。鉴于张国焘有分裂党和危害中央的企图,毛泽东与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王稼祥等于当日深夜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紧急会议,决定立即率领原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次日,在发布的《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中,中共中央指出的战略方针是:“迅速北上,创造川陕甘新苏区去!”然而,就在十多天后的9月22日,历史的机遇却让中央红军选择了陕北。

毛泽东决定把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他亲自领导了创建陕北大本营工作,主要在组织上纠正了“肃反”错误,在军事上进行直罗镇、东征和西征战役,在政治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北大本营的建立,保障了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并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

1934年到1936年,是西安学生运动的高潮时期,学生中流传着陕北有了“三红”,即红军、红党、红色政权的传闻,而当时“三红”的创建者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按井冈山路线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也日益强大,获得了全国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称道,也成为中央红军落脚点和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地。而谢绍明的父亲谢子长作为“三红”创建者之一的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不仅自己献身于革命,还教育和带动全家投身革命,谢家先后有17人参加革命。毛泽东落脚陕北后,听说陕北过去是在谢子长、刘志丹等一批共产党员领导下创建了根据地,毛泽东就特别关心这个地方,也了解了被陕甘边区广大农民称为“谢青天”的谢子长。

毛泽东到陕北后落脚的第一个地方就在子长县,对此,谢绍明很骄傲,他说:“毛主席在陕北住了十三年,第一个地方就是我们子长县,后来才搬到了宝安,再以后再搬到延安,所以毛主席对陕北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谢绍明听说毛主席那时候就向老百姓打听陕北是怎么回事,后来毛主席就知道了陕北还有个谢青天。谢绍明感受得到毛主席的关心,因为毛主席给当时陕北的领导讲,“你们要很好地关心关心谢子长这个家庭,他们是一个红色的家庭,他们家里边死了很多人。”

那时候谢绍明已经是一个小红军了,1936年底,毛主席刚来的时候,谢绍明才11岁。1936年底1937年,12岁的谢绍明就被正式编入到红军队伍里边,成为“红小鬼”。1929年到1935年,谢绍明家就有17个人参加革命参加红军,死了九个,留下了七个寡妇。所以毛主席才对谢绍明家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

毛泽东三次为谢子长墓题词

1933年秋,谢子长参加华北抗日反帝同盟军作战失败后,被党组织任命为西北军事特派员,负责领导西北的武装斗争。在一次反“围剿”战役中,谢子长在前线指挥作战,不幸胸部被敌弹击中,身负重伤。endprint

1934年10月,谢子长因伤势严重,离开部队转移到安定、安塞边界一带养伤。当时谢绍明正好跟在父亲身边,照料他养伤。

谢子长受伤后,敌人图谋杀害他,时刻侦探他们的行踪。为了避开敌人的骚扰,谢绍明一家不得不经常转移。

谢绍明记得1934年1月,父亲谢子长从北平回到家乡,当时他穿得像个叫花子,家里人看了都很难过。可他却很乐观地说:“现在吃点苦,是为了将来所有的穷人都过好日子。”在他伤势严重的日日夜夜里,一些乡亲冒着生命危险,带着挂面、蛋、肉、水果等礼物来探望,谢绍明经常听到父亲痛苦地说:“我怎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再说穷人的东西来之不易,咱不能要啊!”

1935年2月初,是谢绍明最难过的一段日子,谢子长的伤势急剧恶化。得知“老谢”病危的不幸消息,当地各方面的代表、亲友和熟悉他的乡亲们,跋山涉水、冒着危险,从早到晚纷纷来到灯盏湾村。他们挤在父亲住的院落,渴望见他一面,有的默默地流着泪,有的捶胸顿足、放声痛哭……

2月21日,谢子长与世长辞了。谢绍明忍着内心的悲痛,咽下眼泪,一一执行了党的指示,对父亲进行了秘密安葬。

当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谢子长已经牺牲。虽然毛泽东没有见过谢子长, 但谢绍明却从毛泽东三次为谢子长墓题词这件事中,感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对谢子长有着极高的评价,“毛主席对一个人那么多的题词,这个是没有过的,只有对我父亲有三次题词一次碑文。我听说毛主席一共写过两个碑文,我父亲是其中一个。”

1939年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接见了谢绍明三哥谢绍彦和表哥白卓武,毛主席给予谢子长很高的评价,对烈士的家属进行了亲切的问候,勉励他们继承父亲的事业。同年,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将谢子长遗体移葬于他的家乡枣树坪。毛主席亲笔题词:“谢子长同志,民族英雄”“谢子长同志,虽死犹生。”并书写了碑文。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又为谢子长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陵。毛主席再次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朱德总司令题词:“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仆后继。”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的地图上边题词:“谢子长和刘志丹等同志创造了这块福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等作了题词。谢绍明在这些伟人的题词中看到了父亲短暂却光辉的一生。

1981年10月3日,子长县党政军民各界举行了谢子长烈士立碑仪式。谢绍明应邀从北京赶去参加了仪式。当他看到新立的毛主席题词和碑文,看到会场上重新出现了1946年中共西北局送给子长陵的挽联原文:“一心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谢绍明深深意识到,包括父亲在内的无数革命先烈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76年党龄的老党员

谢绍明,这位从13岁就入党的老党员,最后从中纪委驻国家科委纪检组组长退休后,他又踏上新的征程,参与到科技扶贫当中。为了使得我国老、少、边地区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贫困,解决温饱问题。他发起了从科技扶贫衍生出来的全国捐衣服帮助贫困地区过冬活动,并最终使这项活动遍及全国,他牢记毛主席的教诲,要为人民做一些事情。

谢绍明13入党时,陕北很穷,整天吃小米粥,那时候他根本就没想到能过上现在这种日子。日子好了,但谢绍明却没有忘了父亲的精神和自己的使命。在国家科委任职的后期,他跑遍了很多根据地,跑遍了很多山区,看到老百姓都过着非常贫困的日子。于是谢绍明在国家科委组织的科技扶贫中充分发挥作用,依靠科学技术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吃饭问题基本解决后,谢绍明又关注到更多问题,比如老百姓没有钱,小孩上学困难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民的责任心。“一个人活在社会上,要做一些事情,为人民做一些事情,所以说人民是第一,永远不能忘掉人民,特别是不能忘掉我们贫困的老百姓。要干什么事首先都要想到人民,然后再想你自己,不要把自己摆在前边。”谢绍明同父亲谢子长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本该享清福的老人谢绍明仍然时刻关注整个国家的发展,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现在我们一定要紧紧地团结在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把我们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使老百姓过上更幸福的好日子。” 谢绍明最后语重心长地说。

(注:谢绍明讲述眼中的毛泽东已制作成纪录片《岁月》在线播出,在社会产生极大反响。欢迎登陆“祖国网www.zgzzs.com.cn”点播收看,并提出您的宝贵意见。)endprint

猜你喜欢

题词陕北毛主席
题词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我的大陕北
题词
党建地图·陕北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首页题词
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