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创新 加快转型 开创银行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2016-01-14肖岚
肖岚
摘 要: 银行业将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出台、互联网金融发展及民营银行进入等带来的利差收窄、资产负债增速放缓、退出机制拟推出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企业和居民金融服务需求升级,单纯的存贷付传统业务难以满足,不断推出非牌照类创新业务,创新开展基金、证券、租赁、保险等牌照类业务,扩大经营范围和市場空间,将在未来成为保证银行稳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将是商业银行应对严峻发展环境转型发展的选择。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转型发展 中间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1 正确认识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经济的未来规划路线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深入实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外部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银行业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科学判断发展规律和趋势,积极应对新挑战、新困难,在形势发展变化中捕捉新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权,推动全行经营质态再上新台阶。
(一)外部经营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勾勒出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蓝图,改革将成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最大亮点,发展的着力点将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将迎来深刻变革,核心是培育形成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营造完全市场化的金融竞争环境。
——利率市场化改革全方位考验银行经营发展。近日,同业存单正式发行,这是继央行放开贷款利率后,再次向存款利率市场化迈出实质性一步,随着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出台,完全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离我们越来越近。利率市场化必将全方位考验银行资金成本管控能力、全面风险管控能力、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是关乎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大考”。
——银行体系竞争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纵深推进,利差的收窄,银行的利润空间将受到明显挤压,加上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的逐步完善,未来几年,不同银行机构的经营状况、实力地位将出现分化,优胜劣汰、市场化的兼并重组将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区域性和中小客户领域将会有更加激烈的竞争。
——创新将成为银行未来稳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鼓励金融创新。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企业和居民金融服务需求升级,单纯的存贷付传统业务难以满足,不断推出非牌照类创新业务,创新开展基金、证券、租赁、保险等牌照类业务,扩大经营范围和市场空间,将在未来成为保证银行稳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促进金融创新及推进中间业务的转型升级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间业务收入近年来是商业银行利润的增长点,但日趋严格的监管政策导致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明显滞缓,但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中间业务升级的机遇。监管机构出台一些列监管新规,对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提出多项要求,受收费政策调整的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明显放缓。在新的监管形势和市场环境下,将使商业银行转变中间业务发展思路,将竞争的重点逐步转向创新产品和改进服务,积极满足客户新需求,推进中间业务的转型升级和业务格局的优化,通过收费与服务的匹配,拓展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领域,打造新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极。
1 在巩固代理类、结算类和银行卡、理财等基础业务品种发展的同时,突出做好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现金管理、外汇等中间业务品种发展。要真正把投行业务作为“公司金融”整体服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转机制、调结构、树品牌、上水平”的要求,尽快建立起一支投资银行专业团队,着力实现结构化融资、重组并购、资产证券化、高端财务顾问等业务的突破,以此带动投行业务和整个公司业务竞争发展能力的提升。
2 要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认真对照分析和借鉴吸收行之有效的理念和做法,加快完善网上银行平台、移动支付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网络融资平台,扩大电子渠道分销网络,提升电子渠道的交易替代率,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3 要加快完善现金管理业务产品体系,丰富集团资金归集、内部现金池、财富管理等功能,增强对大型客户、集团客户的整体服务能力。
4 要继续推动本外币一体化发展,强化本外币业务联动,从存量客户入手,提高国际业务渗透率,积极支持“走出去”企业项目和资金,推广中小企业特色产品和服务,做大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保函等业务,多渠道增加外汇中间业务收入。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增长点,金融创新则体现了商业银行的生命力所在。目前,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应对经营环境变化的现实选择;通过中间业务创新改变收入结构、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客户忠诚度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
2.1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经营转型的重要抓手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多超过50%,中间业务已成为其重要收入来源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的加深,中间业务已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和盈利点,同时也成为衡量其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中间业务创新则成为金融创新的最活跃组成部分。
未来一段时间是我国金融业大变革、大分化、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是商业银行在新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就要从高资本占用型业务逐步向低资本占用型业务转变,加快形成资本节约型的业务发展模式;从传统融资中介逐步向金融服务中介转变,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盈利增长格局;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逐步向综合化经营转变,加快形成跨市场的经营格局。因此,大力提升中间业务发展质效,是现阶段商业银行降低资本消耗、增加多元化收益、保持盈利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是未来商业银行完成经营转型、实现稳健可持续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2.2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商业银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深化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是解决我行经营发展中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的唯一选择,是提升竞争发展能力、建设特色现代商业銀行的必由之路。
第二,坚持标本兼治。既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突出问题,逐项抓紧整改落实;更要紧紧抓住影响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全面深化,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着力强化员工思想认识的转变和统一,凝心聚力,努力以机制体制的突破为银行稳健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坚持把握好风险控制这个关键。风险控制是银行的生命线。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更为突出,能否保持稳健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控制住风险。全行要坚持效益、效率和风险的协调统一,规避发展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严防留下问题“后遗症”。
第四,坚持围绕资本约束这个核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资本是银行经营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资本的有限性决定着业务发展的规模和结构。银行必须牢固树立资本节约与回报意识,注重以风险调整收益后的资本回报和经济增加值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积极推动经营结构调整,促进资产最优组合,努力逐步走出一条低资本占用、高产出回报的发展新路。
2.3 多措并举提升中间业务发展质效
商业银行应通过完善业务管理、丰富产品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定价管理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推动中间业务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建立多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中间业务管理、营销、风控工作机制,健全业务流程、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优化考核机制,提高研发新业务品种的速度和质量。
二是加大新兴中间业务发展力度。着力实现结构化融资、重组并购、资产证券化、高端财务顾问等业务的突破;积极研究和推动金融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完善网上银行平台、移动支付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网络融资平台,扩大电子渠道分销网络,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完善现金管理业务产品体系,增强对大客户、集团客户的整体服务能力。
三是继续推动本外币一体化发展,强化本外币业务联动,做大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保函等业务,多渠道增加外汇中间业务收入。
四是扎实推动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建立风险防范“隔离墙”,实现理财业务机构和运营与存贷款业务机构和运营彻底分离;加大理财产品投放力度,充分发挥理财业务稳定存款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作用。
五是量质并举推动银行卡业务有序发展,完善银行卡产品功能,强化新产品开发推广,加强银行卡业务与其他业务的联动营销机制建设,稳步扩大银行卡业务规模。
六是加快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融合互动发展,紧跟市场、紧贴客户、紧盯同业、紧随新技术应用的最新发展趋势,推动业务与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增强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创新能力。
七是加强中间业务定价管理,严格规范收费行为,以质定价,维护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声誉和市场品牌形象。
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国内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会进一步增强。出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狠抓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多层次金融市场日趋完善,北京打造特色世界城市战略规划的稳步推进,都为商业银行的稳健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条件和机遇。
参考文献
[1] 肖兰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2] 姜欣欣.《在改善风险监管的基础上加快银行创新》.金融时报.2010
[3] 刘红.《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山东经济学院.2010
[4] 张梅.《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创新策略与风险监管》.上海金融.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