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智慧的课堂 实现“例”的增值
2016-01-14刘仙芹
刘仙芹
摘要:随着课改的日渐深入,阅读教学可谓精彩纷呈。冷静反思当前的语文课堂,重人文轻基础,重理解轻运用,重读说轻听写,重口头轻书面的教学走向依然是失之偏颇的。因此,阅读教学效果依然难尽人意,依然高耗低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使文本发挥最大的辐射和影响作用。
关键词:智慧;课堂;得意;得言;得法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81-02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课改大潮中,小学阅读教学可谓精彩纷呈,变化喜人——琅琅书声代替了枯燥的串讲串问,感悟品读代替了机械训练。然而,冷静反思,重人文轻基础,重理解轻运用,重读说轻听写,重口头轻书面的教学走向依然是失之偏颇的。因此,阅读教学效果依然难尽人意,依然高耗低效。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使文本发挥最大的辐射和影响作用。如何实现“例”的增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教师的智慧。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师所执教的语文课堂,应以“得趣、得意、得言、得法”为教学主旨,关注孩子打好基础,培养小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受到人文的、文学的、美的熏陶。
一、预设生成 感悟语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新课标提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但“学”是活的,“教”也应该是活的。教的法子要源于学的法子,教的调整要跟上学情的变化。不顾学情一味地“走教案”,是目中无人的教学,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一个灵动的老师,善于为学生创设思维的冲突,及时捕捉思维的火花,动态把握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当今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追求和谐、绿色、生态的课堂。那么扎实的语文课堂就需要智慧灵动的老师去“打造”、去“描绘”、去“创作”,从而达到心灵沟通、情境交融、思维碰撞的境界。如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一文,在除夕的描写语段中,老舍先生对年菜的描述只言片语——“家家赶做年菜”,结合学生的生活,年夜饭应当是丰盛的,为什么却如此一笔带过,为什么不像上文所写的杂拌儿详尽描述到其配料——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和蜜饯掺和而成?通过创设思维的冲突,激发学思考的欲望,引导学生感受除夕活动之多,老舍先生就不展开写,而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并由此激发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老舍先生对腊八蒜瓣色味双美的描写,尝试动笔写写最喜欢的一道年菜,达到了学以致用、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此外,汉语言中的词语是极其丰富的,而且有些词语极具表现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词语从字典上生硬地搬下来灌输给学生,尤其是那些生硬的、难理解的词语。这不符合教学的规律,也破坏了词语的美感。我们应多角度、多渠道教学词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在描述居里夫人的伟大贡献时使用了诸多称呼:小姑娘、女学者、新名词、计量单位、科学定律、里程碑。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尤其那些抽象的词语,新名词、计量单位、科学定律、里程碑,涉及晦涩难懂的学术名词,即使进行生硬解说也无法消除学生的疑惑,这时巧妙引读却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因为……”句式引读和学生“所以……”接读,这样一来,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生僻的词语,达到理解细无声的地步。“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这是叶澜老师对课堂教学感悟语言的深度阐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进行细致的咀嚼、推敲,体会句子的内涵。同时采取整合的策略,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综合训练、有机交融,让其焕发勃勃的生机,并在体验感悟中理解词语,最终达到积累运用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开始构建自己的言语世界。
二、因文施教 灵动课堂
叶圣陶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所以文字鉴赏还得从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不同年段、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课文,其目标要求、课文特点各有不同,所以教师要抓住重点、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既要求实、从简,又要改革、创新。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学习中的困惑以及独特的感受,在能力、方法、习惯上有所收获。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享受成功的课堂,成为问题不断、精彩迭出的课堂。每一位教师应牢记:优质、高效的教学,“彩”要出在学生身上,成功体现在“学”的成效上。譬如丰子恺的“白鹅”一文,文章中许多词句貌似朴实无华,实则用得很是讲究,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幽默有趣。特别是文中写“鹅老爷”从容不迫地去喝水、吃草、吃泥时,狗伺机跑来偷吃鹅的饭时所用的“努力”一词,更可谓是化腐朽为神奇了。不仅与鹅的“三眼一板”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是把狗偷吃饭时恨不得吃快一点、吃多一点那种急切的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看这句“狗却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写得极其传神。狗是怎么吃饭的?它为什么要这样吃饭?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透过“努力”一词揣摩作者的旨趣,有的说,“因为狗是偷吃别人家的饭,不想被鹅发现,所以很紧张,拼命地吃”;有的说,“狗一定是狼吞虎咽的,恨不得多吃一点”;还有的甚至模仿狗吃饭的样子。如此一来,课堂上生动地再现了文中所描写的情境。而鹅呢,虽明知狗在打自己饭的主意,却仍要在吃一口饭后离开,去吃草、喝水,如此刻板、毫无变通,呆板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个是如此急切,一个却是如此慢条斯理,在鲜明的对比下,学生便能透过作家的语言,体悟作者的幽默风趣,从字里行间得到启发。由此可见,教师积极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质疑探究 激辩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节高效扎实的语文课必定离不开生疑、解疑、释疑的过程,所以要用教师的善问,培养爱提问、会提问的学生。质疑,对学生而言,既是提出不懂的问题,又是对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调动;对教师而言,既是一种调研,以便找准教学的起点,又是整合问题、确定教学重点的必要环节。教师所提出的整合的、直指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是对学生最好的学习引导,也是克服频繁设问,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一环。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就有这么一处疑点:作者写父亲不停地挖掘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为何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却要呈现时间的罗列?与课文的原句两相比较,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在挖掘过程中父亲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父爱的伟大,在比较体会情感后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朗读,当一个学生朗读完,教师可以紧紧追问:“你读时声音为什么越来越弱?”你为什么读得又慢又低沉呢?”这些巧妙的提问既是引导又是评价,让学生体会到了父亲当时的劳累、着急与艰难,同样的一句话,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有了多元化的感受,体会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
四、循章得法 提升能力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课标的要求。唯有关注学习方法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学生才有真正的、可持续的主动与自觉。得法,是教师实现“不需要教”的真正着陆点。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由于课文篇幅较长,理清线索很关键。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已归纳的小标题运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紧接着出示其他的小标题归纳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读文归纳小标题,如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可以将课文中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还可以直接引用文中语言等,这样一来,就以课文为例子,潜移默化教给学生归纳小标题的方法,为提升学生今后的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再如“月光曲”一课,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以及内容,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是本课教学主旨所在。如何紧扣月光曲的美丽意境和创作的源泉,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渗透大胆联想的训练?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可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奔课文直接描写月光曲的段落,通过研读、想象,激发学生对月光曲旋律的猜想,在此基础上聆听真正意义上的《月光曲》,实现学习的自我突破。在学生深深陶醉月光曲的旋律后,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美好情感。整节课,层层推进,学生的思潮如月光曲的旋律鲜活而生动,达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课改的深入,现今的语文教学有了“意文兼得”的转向,许多教师的教学开始关注语文学习的实质。但真正有效的语文,是真正实现“例”的增值,真正浸润智慧的课堂,学生的学习过程除了“得言”、“得意”之外,还要“得法”。诗意、自主、灵动,这是我们语文课堂追求的理想境界。回首语文来时路,潜心会文是最真。彰显智慧的课堂,实现“例”的增值,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S].2011.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