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问题及其优化调控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2016-01-14林玥希邹秀琦张廷玉林羽珊祁新华

关键词:人居环境综合症广州市

程 煜,林玥希,邹秀琦,张廷玉,林羽珊,祁新华,2,3*

(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福建省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3.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7)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问题及其优化调控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程煜1,2,林玥希1,邹秀琦1,张廷玉1,林羽珊1,祁新华1,2,3*

(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福建省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3.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以广州市边缘区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问题,包括过度依赖外资、生态环境隐患、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违章建筑、房地产开发失衡与基础设施配套滞后、传统文化衰落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调控措施:促进产业结构改造与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加强房地产开发的政府引导,推进边缘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边缘区规划体系。

[关键词]边缘区;人居环境“综合症”;优化调控;广州市

[收稿日期]2015-01-15

项目基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4YJCZH112);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2014]1685号);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类项目(K3-360);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K2014007);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竞赛国家项目(201410394017)。

[作者简介]程煜(1976-),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态学。

通讯作者*为。

[中图分类号]TU984;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22(2015)02-0006-05

[DOI]10.13322/j.cnki.fjsk.2015.02.002

Abstract:Taking Guangzhou City fringe as the case, the syndrome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metropolis fringe, including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foreign capital,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urban sprawl, illegal construction, real estate imbalance, infrastructure lag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decline, is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Countermeasures for optimization and regulation are proposed as follows, promoting the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ing the infrastructural and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mplement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metropolis fringe.

Syndrome, optimization and regul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metropolis fringe

——A case in Guangzhou

CHENG Yu1,2, LIN Yue-xi1, ZOU Xiu-qi1, ZHANG Ting-yu1, LIN Yu-shan1, QI Xin-hua1,2,3*

(1.CollegeofGeographicalSciences,FujianNormalUniversity; 2.KeyLaboratoryforSubtropicalMountainEcology;

3.InstituteofGeography,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7,China)

Key words: metropolis fringe; syndrome of human settlements; optimization and regulation; Guangzhou

一、研究背景与基本概念界定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空间,人居环境尤其是城市人居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1-2]。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外围地区、交通干道两侧,以及生态环境优良的区域,已经成为城市人迁移的理想去处。恰好具备这些因素的边缘区则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前沿地带。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大城市居住空间的离心式扩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加上旧城改造、土地有偿使用、住房制度改革等,边缘区人居环境得到了长足发展。迄今为止,边缘区楼盘业已成为住房供给的主要来源,边缘区人居环境成为大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重点所在。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扩展的历程,边缘区居住空间扩展往往是大城市整体空间格局演化的前奏[3]。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二元体制”的影响还在发生作用,对边缘区人居环境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引导与控制[4],尤其是在我国区域一体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大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重心向边缘区偏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人居环境及其优化调控问题,而国内学术界对此的关注相对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4-8]。

边缘区人居环境是兼备城市与乡村人居环境特征,并具有独特结构、功能的人居环境类型。基于空间的视角,在全球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型人居环境向城市型人居环境演变,从封闭性的自我循环和自我发展,逐步向半自给、半开放的社会经济空间,乃至完全开放的城市空间演化。在这过程中,乡村因素逐步减少,城市因素逐步增加,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由农业向非农业转化,文化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向城市转型,这些要素的变化带动了地域性质转变和人居环境类型改变。相应地,大城市人居环境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3]。关心人居环境问题的专家称之为“城市病”,包括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资源匮乏、环境质量下降、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对滞后、贫困与犯罪问题突出等。广大农村地区的情况也不乐观,出现了“乡村病”,诸如人口流失、农业经济萎缩、耕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率低、乡村工业无序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能源紧张、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传统文化丧失等。作为城镇化前沿地带的边缘区,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且集中了城市与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问题,本文将其称为边缘区人居环境“综合症”(图1),包括经济面临巨大挑战、城市“摊大饼”式空间蔓延、住区空间结构不合理、住宅开发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面源污染严重、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个性和文化内涵丧失、土地开发和管理混乱、社会问题突出等,且城市规模越大,其“症状”越突出。本文尝试以广州市为例,系统地探讨人居环境问题及其优化调控措施,旨在为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良性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图1 大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示意图

二、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问题解析

广州市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其边缘区人居环境“综合症”较为典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过度依赖外资带来的巨大挑战

在某种程度上,广州市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依赖外资及以土地换取发展的基础上。改革开放后,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43.0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3551.21亿元,而同期常用耕地面积则从249479 hm2减少到99086 hm2,减幅近60%[9]。这种模式带动了本地区广大农村的普遍富裕,为人居环境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有助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向边缘区人居环境形态转型,部分地区甚至进一步向城市人居环境形态发展。但这种模式却有其与生俱来的弱点,即以外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劳动力、设备、技术、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力量。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短缺,土地成本越来越高,劳动力成本也不断提升。外资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自然会寻找劳动力与土地丰富而价位最低的区位。正如当年外资迅速涌入珠江三角洲一样,若干年后外资企业也有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快速消退,产业结构必然发生巨大变化,外来人口可能随之转移。届时,外资企业和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边缘区,经济必然受到打击,人居环境建设将面临巨大挑战。

(二)城市蔓延引发的生态环境隐患

由于大城市“摊大饼”式地向外蔓延,乡村农用地不断地被蚕食,耕地与林地面积锐减,公共绿地被侵占。如花都区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占据了水库周围、河流两边、风景区与保护区附近生态环境优美地段,形成巨大的环境隐患。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使一些污染工业迁往边缘区,严重地污染了边缘区的河流、水库和空气。比较典型的如增城市仙村镇。20世纪90年代初,该镇不顾环境污染,上马了120家小水泥厂,短时期内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成为“中国水泥第一镇”。然而,由于环境恶劣,1995-1999年,几乎没有一家外商到仙村投资设厂[10]。另外,大城市边缘区的都市农业发达,为了追求高产值,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广州市2012年农药施用总量 3206 t,化肥施用总量约294364 t,其中相当部分集中于边缘区。化肥平均施用水平为39 t/hm2[9],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施用量 6 t/hm2[11],严重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

(三)管理混乱引发的建设用地无序扩张

边缘区土地管理混乱,造成的城镇空间拓展,其主要表现为自由分散模式。在目前集体土地权利主体模糊的背景下,少数村干部与部分民众为了个人利益,大量兴建临时建筑,盲目发展“马路经济”和“围墙经济”。有的还以发展集体经济为名,集资兴建厂房,发展乡镇企业。2001-2013年,广州建成区面积从297.50 km2飙升至1023.63 km2,增加了70%[9]。2000-2011年,广州市建设用地也以38.6 km2的速度快速扩张[12]。自由分散扩张模式导致的结果是:建设混乱、功能区混杂,用地呈现明显的自由性、无序性和分散性。这种土地开发模式给边缘区人居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获得的收益也十分有限,难以支撑人居环境建设。

图2 广州市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与常用耕地面积

(四)无序开发导致的违章建筑与特色丧失

由于部分本地人依靠出租土地和房屋就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于是形成了一类特殊的阶层,他们不需要劳作,却有稳定的高收入,于是热衷于自建高密度的住宅。加上土地权利主体模糊,农用地违法使用缺乏监控,“一户一宅”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形同虚设。据统计,到2013年,广州市历年积累下来的违章建筑多达1亿m2,其中主要以村集体组织和社会资本为主体[13],大多集中在边缘区。同时,边缘区城镇空间的发展缺乏特色,具有岭南文化内涵的建筑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和盲目模仿国外的建筑风格,致使建设“千城一面”,毫无特色可言。

(五)房地产开发失衡与基础设施配套滞后

边缘区住宅结构不合理,高档别墅区偏多,而大众急需的经济适用房和公益性建筑却非常少。1999年,在广州市房地产开发建设中,除了白云和番禺有部分经济适用房与公益性建筑外,增城与花都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建设;2000年和2001年,除了白云和花都有少量公益性建筑外,其他边缘区根本没有经济适用房建设(表1)。而在一些高尚社区中,顶极豪宅售价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令普通工薪阶层望而却步。

为了吸引顾客,开发商大都比较重视小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对小区以外往往无暇顾及。相对于城市(核心区)而言,边缘区人居环境的基础设施配套往往比较滞后,甚至连房地产业发达的番禺区也不例外。仅以番禺区公共交通为例,2005年往返广州老城区的公交线路仅17条,其中经过主要住宅区的只有8条,并且只经过丽江花园、祈福新村、南国奥园、广地花园、广州碧桂园等10个规模较大的住宅区,大多数中小住宅区则无法顾及,居民出行很不方便[14]。当然,近年来,在新的地铁规划中“南拓”和“东进”的趋势较为明显,南部的番禺、南沙,东部的增城等边缘区的公共交通将得到较大的改善[15]。

(六)过度商业化导致的传统文化衰落

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边缘区空间的建筑密度越来越大,容积率越来越高,大量挤占戏台、街坊等传统的文化空间,年轻人也不愿意传承传统的技艺,导致具有岭南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包括节庆活动、民间信俗、民间文艺等均受到巨大的冲击,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境地。如何在高度商业化的背景下让边缘区的传统文化适应时代的需求,并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是管理者与决策者应当重点思考的课题。

表1 广州市各行政区房地产开发建设部分指标(1999-2001)

资料来源:《2002年广州市房地产年鉴》。

三、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的优化调控措施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综合症”极大地影响了包括边缘区人居环境在内的大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优化调控。

(一)促进产业结构改造与升级

从政策层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对外来资金和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并给予本地企业同样的“国民待遇”,促使产业“本土化”和“本地化”,以此减少对土地和外来资金的依附程度,逐步优化边缘区产业结构,提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对准备迁移至边缘区的企业实施较高的“准入门槛”,预防城市核心区的污染转移,同时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现有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边缘区的现代农业,如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尽量减少化肥施用量,避免更大范围的面源污染。

(二)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兼顾边缘区作为城乡过渡带的作用,加大边缘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以交通、给排水、能源、信息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以现代化公共交通运输和信息通信为核心的现代网络建设,增强边缘区对大城市的支撑能力。同时,要重视各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尤其是在大型楼盘密集区域,要促使开发商配置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方便边缘区居民的生活与生产。

(三)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

参照西方大城市发展的经验,在建成区外围设置一定宽度的环城绿带,保护现有绿地,防止房地产和工业用地对绿地和耕地的蚕食和破坏。通过生态廊道将边缘区范围内的自然山体、河湖水体、林地、耕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范围,作为有生命的基础设施系统,避免城市无序扩张。同时,对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排放和处理采取严格的监控手段,加强环境治理的控制,营造适宜生活与创业的人居环境。

(四)加强房地产开发的政府引导

地方政府要切实执行国家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严把土地关口,并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控制房地产开发的供应结构,引导开发商开发中低档的商品房,并提供一定的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缓解当前房地产开发结构不合理的局面,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对边缘区的建筑风格同样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优先建设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建筑,体现地方特色,保护地方的优良文化传统。

(五)推进边缘区管理体制改革

要打破边缘区各级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的局面,在边缘区形成协调的运行机制,以此促进边缘区乃至整个大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目前,主要要解决边缘区各项事宜管理问题,明确各级政府及土地、环保、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的权责,形成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对边缘区实施有效管理与优化调控,防止因“管理真空”而出现的人居环境问题,使边缘区人居环境朝着优化的方向演进。

(六)完善边缘区规划体系

遵循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演变规律[16-17],在城乡规划中以发展的眼光将边缘区人居环境作为重点规划对象,尤其是在城镇总体规划中纳入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强制性规划内容,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予以明确。在乡村规划中同样要根据边缘区的特点,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认真实施“一户一宅”制度,在改善农户居住与创业条件的同时,维持生计资本的可持续。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8.

[2]吴良镛.科技、人文与建筑——致力于人居环境的个人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4(1):53-55.

[3]顾朝林,陈田,丁金宏,等.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地理学报,1993(4):317-328.

[4]仇保兴.我国的城镇化与规划调控[J].城市规划,2002(9):10-20.

[5]刘颂,刘滨谊.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9(5):35-37.

[6]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9(6):15-20.

[7]李雪铭,姜斌,杨波.人居环境:地理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2):75-78.

[8]祁新华,程煜,胡喜生,等.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生态-地理过程——以广州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0(16):4512-4520.

[9]中国国家统计局.2013广州市统计年鉴[EB/OL].(2014-04-21)[2015-01-15]. http://data.gzstats.gov.cn/gzStat1/chaxun/njsj.jsp.

[10]梁文,陈韩晖,谢汉文,等.污染大户增城有望成广州东花园[EB/OL].(2004-08-25)[2014-12-29]. http://www.southcn.com/estate/news/jujiao/200408250149.htm.

[11]中国国家统计局.2013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50.

[12]彭文蕊,蔡芬.广州:近十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38.6平方公里[EB/OL].(2013-07-30) [2014-12-29]. http://finance.chinanews.com/house/2013/07-30/5101420.shtml.

[13]何伟奇.广州违章建筑近1亿平方米,村社集团组织成违建主体[EB/OL].(2013-06-04) [2014-12-29]. http://news.163.com/13/0604/11/90H6SB9H00014JB5.html.

[14]罗斯丁.祈福新村五条楼巴线路将转为公交[EB/OL].(2005-03-30)[2014-12-29]. http://news.sina.com.cn/o/2005-03-30/08475507317s.shtml.

[15]谢蔓.广州地铁未来五年规划,增城番禺受惠明显[EB/OL].(2011-03-24) [2014-12-29]. http://news.xkb.com.cn/fangchan/2011/0324/126317.html.

[16]邹德慈.从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重新认识城乡规划[J].城市规划,2002(7):9-10.

[17]祁新华,程煜,陈烈,等.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演变规律研究[J].地理研究,2008(2):421-430.

(责任编辑: 庄艺真)

猜你喜欢

人居环境综合症广州市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夹腿综合症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浅谈园林艺术
闹闹的“吃什么”综合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及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