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转型与创新*

2016-01-14

中州学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转型互联网

唐 晓 旺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转型与创新*

唐 晓 旺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正在经历急剧变革,农村金融主体、金融要素、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分化重组。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清醒认识“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认真做好市场定位和战略转型。未来一个时期,农村金融机构要围绕打造线上银行、科技银行、社区银行、特色银行、普惠银行、绿色银行的目标,加快推进发展模式、产品服务、渠道平台等多个方面的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金融机构;转型;创新

当前,“互联网+”方兴未艾,从国家决策层到具体的市场实践主体,都在密切关注并积极推动其发展。“互联网+农村金融”是未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方向。在此背景下,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加快向互联网金融转型,向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而又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的深刻变革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信息的整合,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在时间、空间、成本等方面的约束,对创新金融模式、完善金融市场、推动金融结构性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模式加快进行重构整合,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①

1.市场主体多元化

“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互联网延伸到哪里,金融服务就拓展到哪里。同时,网上金融业务低廉的成本也刺激了市场的神经,一些互联网大鳄开始借助互联网涉足金融业务。2014年,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计划,投资100亿元布局农村金融,面向农村开展支付、微贷、理财等金融服务。②由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等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将农村用户作为三大目标客户群体之一,着力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京东金融与格来珉中国合作,运用众筹平台推动格莱珉中国业务开展,主要在农民小额贷款、消费贷款和创业贷款等方面开展业务。2015年3月,哈尔滨银行推出了专门针对农村地区客户的手机银行——“农金手机银行”,将涉农特色业务内置其中,农户可直接通过手机银行提交贷款申请,免费还贷,实现随贷随还。③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互联网企业及其旗下的金融机构,迅速进入农村市场开展金融业务,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

2.市场竞争白热化

“互联网+”时代,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各路商业金融资本厉兵秣马,纷纷使出自己的“杀手锏”,深耕农村金融市场。一是国有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信社开始依托网上银行提供涉农信贷业务。如农业银行面向农民推出“惠农卡”,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一些信用社、农商行也借助电商平台提供在线支付服务。二是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大量涌入农村金融市场。近年来,随着国家逐步放宽金融市场准入,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相继成立。这些金融机构纷纷看好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投巨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金融服务。三是一些民间借贷机构借助于互联网提供涉农信贷。这些民间借贷机构以其灵活性、便捷性,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3.客户群体分散化

从客户群体看,互联网金融定位于“长尾”群体,颠覆了银行“二八”法则,奠定了以零售业务为主的特征。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降低了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透明度,而便捷的渠道、低门槛的准入和人性化的操作,使得客户面快速无限延伸,并形成了独特的需求方规模经济。④如阿里巴巴推出的理财工具——余额宝的人均投资额度不到2000元,但其总规模可能超过四大银行的总和;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京东商城旗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借助于电商平台提供的消费信贷每笔大多几十元,但一天的总规模却能达到大型银行一年的消费信贷量。此外,从客户的年龄层次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日益覆盖所有年龄层次,而不单是80后、90后群体,这也决定着互联网金融的客户向所有年龄层次客户分散。对传统农村金融机构而言,“互联网+”背景下,客户分流的影响将愈发凸显,留住老客户和拓展新客户的难度都将越来越大。

4.业务办理智能化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也是信息科技与金融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成本、效率方面的巨大优势,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以网络的方式提供。在“互联网+”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公司如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等大量涌向农村市场,这些公司依托电商平台开展网上支付业务,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的金融支付服务。目前,很多互联网银行开始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存贷款服务。如浦发银行提供的“浦银点贷”业务,可以通过互联网全程在线办理贷款业务,智能化水平非常高。就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科技水平,提高业务办理的智能化程度,为广大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与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扎根农村、服务三农、贴近百姓的优势,也有资金规模小、科技水平低、员工素质差等先天的劣势。

1.主要的优势

第一,点多面广,贴近农民。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遍布城乡,深入农村,贴近乡土,在信息同步和对称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长期扎根农村积累的信任感和具体经验知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互联网+”背景下,许多农村金融机构适应农民的需要,纷纷开展线上业务,提供在线金融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经营灵活,政策倾斜。农村金融机构大多是小微金融机构,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国家在存款准备金率、经营范围、业务品种、税收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农村金融机构一定的倾斜。在此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率定价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在信贷审批和决策流程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一特点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尤为重要,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轻装上阵、灵活经营,在互联网上赢得相对竞争优势。

第三,客户众多,潜力巨大。农村金融机构与其所服务的农村客户的感情联系十分密切,积累了具有较高认知度和忠诚度的庞大客户群。在县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涌现出经济效益较好、市场前景广阔、注重社会信誉的高端客户群体,这一群体很容易转化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互联网+”背景下,这些潜在的客户群将成为农村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的宝贵资源,成为农村金融机构耕耘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

2.存在的不足

第一,科技手段相对落后。“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业务的开展主要依托网络进行,金融业务的提供需要信息系统及金融机具的支撑。目前,受制于资金实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相对落后,仍然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系统的不统一,影响着客户体验和跨区域客户发展,也不利于对数据进行实时整体分析。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在硬件配置、结算手段等方面对科技的运用还有待加强。很多农村金融机构还未开发出微信银行、网上贷款、网上商城等系统平台,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客户体验性较差,系统没有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形势下处于劣势。

第二,客户层次相对较低。“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机构的很多业务将通过互联网以线上的形式开展。目前,由于文化教育程度比较低,广大农民对新兴电子产品认识度和掌握度偏低,无法理解和操作复杂的软件程序,制约着农民通过互联网金融办理有关业务。在很多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拥有的大量客户群体多是线下客户,居民对于存折的接受程度优于银行卡,也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第三,产品创新能力较弱。“互联网+”模式下的在线金融业务,操作上更加注重便捷性,往往只需简单的验证即可完成。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形式、金融产品等方面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农村金融机构推出金融产品时仍采用传统的风控防控手段,需要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资信证明,影响了客户体验。虽然有些金融机构推出了惠农卡等金融创新产品,但这些创新业务所占比重较小,对金融机构的贡献较少。

第四,人才储备依然不足。互联网金融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具备互联网技术以及金融数据量化分析、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建模、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机构人才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工作环境与薪酬缺乏吸引力,工作压力大,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动频繁,缺乏高素质、创新型的金融人才。从学识层次、年龄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当前的人才队伍还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转型的目标定位

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机构网点的虚拟化突破了金融机构经营的时空限制,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成本,提高了金融机构服务消费者的能力。基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技术装备、综合实力和市场定位,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快从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机构转型。未来一个时期,农村金融机构将面临组织再造,线上银行、科技银行、社区银行、特色银行、普惠银行、绿色银行将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1.线上银行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冲击下,金融媒介日益多元化,互联网正日益成为开展金融业务的重要平台。商业银行借助于互联网,把传统柜台办理的一些业务如存款、贷款、转账、开户等转移到线上经营,业务办理的便捷性、时效性大大提高,客户的体验也显著改善。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非常重视发展互联网银行,相继成立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这些互联网银行不设实体网点,不经营现金业务,而是通过网络数据对个人信用进行分析和运行业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线上银行。借鉴这些经验,未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将依托电商平台,更多在互联网上开展业务,提供在线金融服务,打造新型线上金融服务提供商。

2.科技银行

随着电子银行等信息化产品的不断研发,第三方支付渠道开通,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管理面临巨大考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数据量非常庞大,但缺少科学的梳理分析,造成数据资源闲置。提高系统安全性,加强系统建设,做好数据信息的整理和维护,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要依靠科技实现突围,打造科技金融的典范。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在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中学习借鉴数据处理模式,建立大数据系统,分析客户的金融行为、服务体验、支付偏好,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优质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建立统一有效的科技信息平台,判断异常交易,建立实时异常行为报警机制,及时处理问题,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提升客户信任度。

3.社区银行

金融机构社区化战略来源于多元化、零售化、网络化经营,其表现形式就是社区金融。社区金融有效整合了金融机构与社区业主的供给和需求,能够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如提供企业授信、结算、外汇业务及面向业主的储蓄存款、消费信贷、居家理财、代收代付等业务。以美国为例,有8300多家社区银行扎根城市农村,为社区企业和居民提供社区金融服务,赢得了巨大收益,可与全能商业银行一决高下。可见,社区金融市场大有可为,谁在这个崭新的市场中赢得成功,谁就将在银行业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扎根基层的天然优势,打造社区金融的条件得天独厚。一方面,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虚拟社区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界面、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内容,强化与客户的沟通和互动;另一方面,实体网点要向社区化转型,弥补虚拟渠道难以满足客户安全性偏好的弊端,提供虚拟渠道难以提供的复杂的、高附加值的产品。

4.特色银行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客户结构同质化、利润来源单一化和经营行为扭曲化,市场竞争主要靠价格战而非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核心竞争力和经营活力缺失。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营管理能力确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避免粗放式经营、同质化竞争,实行差异化定位、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竞争、差异化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只有这样,农村金融机构才可保持竞争力,才有稳定、可持续的市场发展空间。

5.普惠银行

普惠银行是指立足于机会平等的要求和商业可持续的原则,通过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健全金融基础设施等,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企业、团体、个人等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并确定“三农”、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长期以来,我国大型商业金融机构热衷于大城市、大企业,对社会弱势群体和薄弱环节支持不足,留下了大片的市场空白。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要立足于自身优势,不断转变发展理念,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着力加强金融普惠性、包容性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对农村农业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特殊困难群体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金融帮扶力度,赢得最广泛、最持久的发展空间。

6.绿色银行

绿色银行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项目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相关的未来回报、潜在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来自于农村,服务于农业,具有绿色金融的天然内涵。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要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支持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引导信贷客户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推动金融机构向节能环保的现代业务转变,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中转变银行业发展方式。

四、“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

转型的路径探索

农村金融发展的趋势是“互联网+农村金融”。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应认清新常态、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牢牢把握自身优势、准确分析自身不足,顺势而为,大胆创新,采用基于发展模式、产品、服务、渠道、平台等方面的创新路径,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

1.加快经营模式创新,推动金融机构“上线”

“互联网+”背景下,农信社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纷纷“触网”,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大举进入农村市场,农村金融模式聚合重组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面对这一形势,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创新,以经营模式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一是认真学习和领会优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创新理念和先进经验,在整合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同时,不断巩固在资金结算存管、客户群体基础等方面的优势,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二是制定应对“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战略方案,增强自身在竞争中的主动权和主动性。根据互联网金融的要求,加快银行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加快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再造,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三是采用大数据技术和现代统计工具,对客户既有的各类交易信息和客户的工作岗位特点、生活方式、行为偏好等进行采集和分析,精准地把握客户过去的行为状态,科学预判客户的未来需求,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

2.加快服务理念创新,打造金融服务品牌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必须以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为榜样,深入学习和把握互联网经营经验,创新服务理念,塑造金融服务形象和品牌。一是优化升级实体网点。加快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实体网点智能升级,加强自助交易的智能化,逐步推出无人值班的智能化网点。同时,在传统柜台业务中添加智能元素,借助智能手机等方式提升客户的体验度。二是大力推广移动金融服务。加快推动与互联网企业的跨界合作,研发设计专门的移动金融APP,将金融消费、娱乐、服务等场景融入进来,构建手掌上的金融世界。如招商银行开发的“掌上生活”,整合了招商银行的银行查询、积分兑换、信用卡分期办理、购物消费等业务,大大提高了银行业务向客户的通达性。三是建立全面网上金融服务体系。适应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农村金融机构要重塑服务理念,再造服务流程,努力提高客户的体验和满意度,增加优质客户的忠诚度,增强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把握互联网金融的特点,积极适应客户的金融需求,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一是优化网上银行服务功能。“互联网+”背景下,网上银行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操作平台的状态和定位,必须强化其经营和获取客户的功能。未来一个时期,要发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势,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网上银行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为网络客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使用黏性。二是积极开发手机银行、微信银行。通过微信、微博等通信工具,开发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为客户提供交易提醒、无卡取款、转账支付、存款贷款、信息查询等金融服务。如浦发银行通过微信银行提供的“浦银点贷”,平安银行通过手机银行提供的“新一贷”等,都可以通过网上银行全程办理金融业务,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三是构筑电商服务平台。通过与支付宝、财付通、微信等平台合作,或者通过自主创建网上商城等电商平台,积极打造电商交易数据平台。同时,积极打造金融系统数据平台,并通过与电商交易数据平台的良性互动、实时互通,集中处理好客户交易信息、账户信息,为分析客户违约率、损失率,实现动态科学地授信打下基础。

4.推进营销渠道创新,拓宽金融服务通道

“互联网+”背景下,营销渠道对于金融机构经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快营销渠道创新,有利于提高银行产品通达客户的效率,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营销水平,推动金融机构做大做强。一是利用互联网的中介功能,向客户推介金融产品。借助于互联网,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拓展网上银行功能,开展双向、交互式业务,让普通客户通过网络从世界各个角落都能享受到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二是利用智能手机的媒介功能,推进营销渠道前移。通过与手机生产厂商、电信运营商等的合作,将金融机构移动金融APP内置入手机,从而有效推进渠道前移,为手机客户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利用电商的平台功能,有效拓宽营销渠道。加强与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的合作,加强与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等支付平台的合作,并依托这些平台拓宽营销渠道,推广新的应用,推出新的产品。

5.加快运营平台创新,强化金融系统支撑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加快推广信息技术,深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业务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一是借助于信息技术拓展金融服务链条,构建整合上下游信息的交易平台,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效率。二是借助于电商和第三方支付通道,建立各系统有机联系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这一平台,金融机构可以深度分析金融市场运行趋势,深度分析客户的行为习惯和特征,为扩大金融机构的业务提供基础数据。三是整合金融机构内外部资源,打造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和服务为支撑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通过这一平台,金融机构可以全方位、智能化地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银行系统运营效率。就农村金融机构而言,打造金融信息平台和基础平台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与中国银联等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平台对接,搭建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合作的桥梁。

注释

①迟福林:《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农村金融变革》,《经济日报》2015年7月9日。②刘艳辉、罗进:《“互联网+”抢滩农村金融》,《中国城乡金融报》2015年4月3日。③孟扬:《传统银行打造“互联网+农村金融”新路径》,《金融时报》2015年7月24日。④赵军海:《互联网时代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探析》,菏泽金融网,http://www.hzjr.cc/hxlt/4534.html,2015年6月9日。

参考文献

[1]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3]马九杰,吴本健.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经验、前景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2014,(8).

[4]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

责任编辑:澍文

作者简介:唐晓旺,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州450002)。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的机制再造与风险防范研究——基于河南20个县的调查”(2012CJJ058)。

收稿日期:2015-11-15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12-0050-05

【三农问题聚焦】

猜你喜欢

互联网+转型互联网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