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读者”的描写

2016-01-14董婧蔡鸿菲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观察点读者饭菜

董婧+蔡鸿菲

对于初中作文而言,大体有四类主题是平时训练与考试中常见的,即个人成长类、亲情友情类、社会生活类、吟咏畅想类。同时,由于受年龄特点、生活经历、接触范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大部分初中同学而言,家庭亲人、校园师友常常是他们最为熟悉,且最有感触的;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上述题材也自然成为了孩子们写作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于亲情类记叙文的重视也成为了必然。但学生在亲情类作文中的“描写”现状实在令人堪忧,大体呈现为或没有具体描写,只是简单陈述;或描写不充分,毫无“画面感”;或描写繁多,杂乱无用……针对这一现状,如何在写作学习中,实现教师有针对性、过程化的有效引导,从而摆脱追求通过重复“写作——笼统讲评”实现“豁然开朗”的传统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就初中亲情类记叙文中如何进行“描写”的几点思考。

一、如何让描写对象被读者感知

在亲情类作文写作中,作者若能用反应亲情的描写,吸引住读者,使其感受、体验到亲情主旨,那么该文章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对此,许多孩子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无法让读者从文中求得情感经验,告知读者相关信息。正如余光中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是由名词构成,而非形容词那般;同样,好的亲情类记叙文描写也应用文字去引导读者进行思考、体验,而非直接告诉其感受、评价。

以亲情类记叙文中亲情对象为例,如写“母亲勤劳能干,为家付出了很多很多。”

讲述:母亲很是勤劳能干,为家付出很多很多。

呈现:

“洗涤的水在她指间不停的穿过。我站在母亲旁边,看着她十指布满老茧的双手,如同附上了坚硬的外壳,而这也把我的心硌了一下。想到寒来暑往,时间在她的手掌中刻下一道道沧桑的掌纹,我心里也开始阵阵发酸。”她俯身下去,把头埋在碗盘中,双手早已泡的发白。我靠在窗前,看着这一切,心里才懂得母亲的每一天都是如此过来的。“哎呦……”突然,她呻吟了一下。“怎么了”,我坐直身子并前倾,急问。“没事”,她捶了捶后腰,舒了口气说,“老毛病了”。

从以上的“讲述”中,的确可以获知“母亲勤劳能干,为家付出很多”这一信息。但作为“记叙文”而言,文章不仅仅是告诉读者信息,更应让读者在阅读文字过程中自己去体会、感知,形成与文本的多重对话,进而感受到作者的表达欲求,获得自我体验。对此,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the birth of the reader must be ransomed by the death of the author)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阅读的价值、目的;格非在其《小说叙事研究》中也提到“在描述性的语式中,作者一般不介入叙事,或者直接对故事中的人和事发表评论”。因此在“呈现”描写中两段文字虽皆未明确出现“勤劳”等字眼,但母亲的勤劳、付出的形象鲜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基于上面的事例与分析,以亲情类作文中亲情对象、事物的描写为例,从“讲述”转化为“呈现”,大体可从这些方面入手:

讲述方式:

多为评价性语句(多用形容词来体现):如“她很勤劳能干,为家付出很多”;“他很和蔼,可亲,对我很好很好”;“这幅画非常漂亮”。

多用固定性成语:“这个男子风流倜傥、英俊潇洒”;“这幅画精美绝伦。”

呈现方式:

具体方面:

尽量选取能体现亲情对象特点的“动态场景”,而非单纯的“静态临摹”,抓住可以体现亲情对象、事物特点的细节,如母亲的手、眼睛等。

描述该方面是怎样的?【刻画、描摹,从多方面(如亲情对象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事物的颜色、形态等方面)、多角度(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进行。】

运用修辞等手法,如比喻、联想(相关联想——如相同的颜色可以联想到什么;因果联想——由下雨想到地面湿了;反向联想——体现亲情的下雨天,其他母亲来送伞,而我的母亲故意不送伞,让我反思、成长。此两者都是亲情的体现……)

观察点的选择:

(1)身体观察点:亲情对象、事物的动作、神态等;

(2)心理观察点:作者对亲情对象、事物的评价、表述

【两者应相互结合,但需以“身体观察点”为主,“心理观察点”要尽量辅助前者。如此能尽量为读者提供客观的呈现,而非过多主观评价。】

少用固定性的成语,少用评价性形容词【写亲情对象时,最好不要用固定的成语,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亲情的表现方式同样不同,而固定的成语千篇一律,体现不出个性特点。同时,叶圣陶在《文章例话》里谈到描写人物的时候说:“仅仅用一些形容词作为批判语,如说‘他很爽直,‘这个人非常勇敢,决不是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描写人物性格要再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上体会得出人物的性格来,那才是上等的描写。”】

二、如何让描写事件与读者共鸣

亲情类记叙文中,描写是否具有表现力,是否能够体现亲情,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这篇文章写作的成功与否。同时,就文体性质而言,夏丏尊曾在文章分类中,将记叙文分为记事文和叙事文。(所谓记事文是指“将人和物的状态、性质、效用等,依照作者所目见、耳闻或想象的情形记述的文字”,而叙事文则是指“记述人和物的动作、变化或事实的推移的现象的文字。”[1]可以说,亲情类记叙文写作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体现主旨的描写部分是否具有足够的表现力;而具有表现力的描写,又体现于对亲情对象、事物、反映亲情中心事件的“动态”呈现之上。

以“我放学回家,母亲等待我”一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为例:

生1:轻轻推开了们,一桌丰盛的饭菜,早已经凉了。母亲睡着了,这时被我的开门声惊醒;看到我回来了,很是高兴。“菜都凉了,我给你热热”,妈妈说。

生2:终于听不到风的呼啸了,轻轻推开门,脱掉外套,似乎每个毛孔都张开了一般……好安静,她就这样双手抱胸坐着,眉间早已被担忧那把锁扣紧。眼皮与睫毛微颤着,怕是作恶梦了。一桌饭菜早已没了鲜艳的光泽,更别提热气了;但,那熟悉的饭菜香味依旧停留在房间里。这个情景,太熟悉了……母亲似乎感应到了什么,猛地张开眼,双手搓了搓脸,抿了下干涩的嘴唇,扯着沙哑的嗓子说道:“回来了,快来吃饭”。我听到了轻松的语气。她不抱怨,她理解。

就第一段文字与第二段文字相比,其表达方式、内容、文章氛围等角度,区别大致如下:

区别 角度 内容 效果

表达方式1 讲述 早已经凉了 获取到信息“饭凉了”

呈现 鲜艳的饭菜早已没了鲜艳的光泽,更别提热气了 通过“文字画面”,感知的饭菜已经做好了很久,母亲在等我,让读者从这一细节感到温暖

表达方式2 单一叙述 …… 基本全是“我”看到的情景,单一的来描写母亲等我这一场景

多种感官 终于听不到风的呼啸了……似乎每个毛孔都张开了一般;好安静;那熟悉的饭菜香味依旧停留在房间里 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写到全部情况的无数细小的方面,为表现亲情来服务

表达内容 抽象表述 母亲睡着了 告诉我们信息“母亲睡着了”

形象呈现 她就这样双手抱胸坐着,眉间早已被担忧那把锁扣紧。眼皮与睫毛微颤着,怕是作恶梦了。 这一描写能使读者通过阅读,可以看见并且深深记住这一画面

文章氛围、语气 不明显 …… 描写的各事物未能很好的统一,加强亲情的表达

统一营造 终于听不到风的呼啸了……好暖和;饭菜香味;我听到了轻松的语气。 描写中的所有事物都只加强一种感觉和印象——亲情温暖。任何削弱或改变这种感觉的都要删去。

可见,若想写好反映亲情的记叙文事件场景,引起读者的共鸣,那么在描写中应侧重于以“呈现“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时可以从感官方面,如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多方面入手,促使描写中的所有对象都能“集中的”、“动态的”、“共时的”统一于体现“亲情”主旨的氛围、语气、语调之中。另外,在描写中,可以就亲情写作中描写所表现的心情与情节梗概描写,考虑利用适合的象征细节来代表心情。

如何让亲情类记叙文描写,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感知与共鸣,这应是每一位作者应该思考的;同时也是写作中“读者意识”的体现。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让自己的描写,为读者所感知,进而有所感触,而非单纯的获知信息,这是此文想努力解决的问题。当然,上文针对描写所提到的诸多方面,在其他类型的记叙文中可能同样适用,学生若能加以拓展运用以获“三隅反”之果,进而提升自我整体描写能力,那么笔者的些许思考、梳理便有了价值,不揣浅陋的惶恐也或可平复吧。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董婧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  蔡鸿菲  厦门第六中学  361000)

猜你喜欢

观察点读者饭菜
我省4家农民合作社被列为部级观察点
小小筷子八寸长
我最喜欢的作业
文明餐桌 不剩饭菜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
法治思维下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机制*——以河南省原阳县留守儿童学校为观察点
石器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