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怜几重眉黛
2016-01-14常丽梅
摘 要:女性是花间派的写作重点,在《花间集》[1]中,“眉”字出现了66次,与眉毛有直接关系的数字加在一起,共有108次之多,可见花间词人对“眉”的喜爱,它在描写女性方面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花间集》的基础之上,尝试进一步分析词中的各种各样的“眉”,以及花间词人频频写眉的原因。
关键词:眉 花间集 女子
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引起文人墨客的咏叹。“眉”作为女子妆容的重要部分,能够尽显女子羞喜嗔怒的美态,自然也使得诗人、词人们对其不吝笔墨。《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选集,收录了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500首词。晚唐五代衰乱,为女乐声伎之词提供了发展的土壤,花间词派把视野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状况,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2]。在《花间集》描写女性的词中,据笔者统计,“眉”字约出现66次,而与眉毛有直接关系的数字加在一起,约有108次之多,可见花间词人对女性之“眉”的怜爱之甚,几乎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文章将在前人对《花间集》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花间集》词中千姿百态的“眉”,并尝试对其在词中的频频出现的原因做一些分析。
一、“眉”之多姿
《花间集》中对眉的描写几乎达到了“无眉不成词”的地步,词中眉名、眉色、眉形种类繁多,甚至画眉的方法也有写到,可谓是无所不包,多姿多彩。
(一)眉名
纵览《花间集》中写眉的句子,从“眉”的名称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种:眉、蛾、颦、黛。
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眉,目上毛也。”“眉”本就是个象形字。《花间集》中直接写“眉”的句子有很多。如“妆浅旧眉薄”(温庭筠《菩萨蛮》其五)、“半羞半敛眉”(韦庄《女冠子》)、“翠钿金缕镇眉心”(张泌《浣溪沙》其八),等等。
“眉”在词中也被称为“蛾”(也可作“娥”),这是将“眉”以“蛾”作比。早在《诗经·卫风·硕人》中就已有“臻首蛾眉”这样的诗句,以蛾喻眉,取眉之细、长、曲之形,而这也成为女子眉美的标准,随后以喻体做本体,“眉”也可以直接称之为“蛾”了。《花间词》写“蛾”的只温庭筠的便有:“两蛾愁黛浅”(《菩萨蛮》其十四)、“上阳春晚,宫女愁蛾浅”(《清平乐》)、“谢娘翠蛾愁不销”(《河传》其二)等句,其他的如牛峤“翠蛾愁,不抬头”(《西溪子》)、顾夐“凭栏愁立双蛾细”(《虞美人》其五)、孙光宪“翠蛾轻敛意沉吟”(《河传》其三),等等。
说到“颦”,不由得让人想起黛玉,那个有着“两弯似蹙非蹙淡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女子。这里的“蹙”与“颦”的意思一样,表现的是眉的一种动态,即皱眉,所以宝玉一见她便说要送她一个字:“颦儿”。在《花间集》中也有许多表“皱眉”之意的含“颦”的句子,但在韦庄《浣溪沙》中有“含颦不语恨春残”的句子,“含”有皱、颦的意思,这里的“颦”已有代指“眉”的意思了。
“黛”也可以代指“眉”。黛本是画眉的墨,古时便有一种画眉的墨,名为“螺子黛”;而“黛”也可以指眉的颜色,“黛眉”即青黑色的眉毛。温庭筠作为花间派的鼻祖,他的词描写最多的就是眉毛,他所写到的“眉”,大多便是青黑色的“黛眉”或青绿色的“翠眉”。在花间词中,直接用“黛”指代“眉”的也有不少。如顾夐“敛黛春情暗许”(《应天长》)、“黛愁怨红羞”(《酒泉子》其七);用“黛”指“眉”若要加上颜色,大多便是“翠黛”了,如孙光宪《思越人》中便有一句“翠黛空留千载恨”“黛”在这里直接代指“眉”“翠黛”即“青绿色的眉毛”。
以上的眉名有时也可以合称为“眉黛”“黛眉”“蛾眉”等,此时便回归本意,只表示眉色、眉形。如“两条眉黛远山横”(顾夐《遐方怨》)、“黛眉山两点”(温庭筠《归国谣》其二)、“妆成不画蛾眉”(韦庄《清平乐》)。
(二)眉色
《花间集》中的“眉色”有深有浅,如“宿妆眉浅粉山横”(温庭筠《遐方怨》)、“黛薄红深”(顾夐《酒泉子》其四)等。也有直接点明颜色的,如上文提到过的青黑色的“黛”色。除此之外还有翠色,即青绿色,《事物纪原》卷三有云:“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妇人画眉之初也。”由此得知,在画眉之初,眉色便是翠色。唐初时翠眉仍然盛行,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所说的“粉白黛绿”。到了《花间集》中,翠眉依旧很多,如“不为远山凝翠黛”(薛昭蕴《浣溪沙》其八)、“眉剪春山翠”(牛峤《菩萨蛮》)、“翠蛾愁不语”(牛希济《谒金门》)等;还有一种是绿色,如“远山眉黛绿”(韦庄《谒金门》)、“仙子含愁眉黛绿”(和凝《天仙子》)、“枕上两蛾攒细绿”(顾夐《玉楼春》)等。
(三)眉形
《花间集》中写的最多的眉形便是“远山眉”了。远山眉,也叫“远山黛”,眉形细长而舒扬,此眉式起源于汉朝,出自《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自汉以后,眉式便越来愈多,但远山眉一直存在,所以它自然成了花间词人写女子之眉的笔下之物。如“眉黛远山绿”(温庭筠《菩萨蛮》其十三)、“一双愁黛远山眉”(韦庄《荷叶杯》)、“眉翠秋山远”(魏承班《菩萨蛮》其二),等等。
除此之外,有上文提到过的蛾眉,还有“眉浅淡烟如柳”(温庭筠《更漏子》)的柳叶眉;有“月娥星眼笑微頻”(阎选《虞美人》其四)的月眉;另外,花间词中还有未点明眉形的,如:“欲敛细眉归绣户”(韦庄《木兰花》)的细眉、有“玉纤淡拂眉山小”(孙光宪《酒泉子》其三)的小眉,可谓是花样繁多。
(四)眉妆
“点”与“画”是两种画眉的方法。在《花间集》中有“点翠匀红时世,月如眉”(牛峤《女冠子》)的点眉和“懒起画娥眉”(温庭筠《菩萨蛮》)的画眉。画眉,也叫扫眉。花间词也有写扫眉的,如“连娟细扫眉”(温庭筠《南歌子》其三)。在古代,女子之有文学才华者称之为“扫眉才子”,概由此而来。
二、“怜”眉之因
(一)刻画美女需要
我们古典诗歌中对女性形态的审视和表现,经历了由局部到整体,由表面到深入的渐进过程。春秋之前局限于人体上部,重视五官,而未涉及腰;由汉至唐,对女性形体的欣赏,已扩展到全身各个部位[3]。花间词人在作词的时候,重视对女性服饰容貌的细致描摹,眉作为美女妆容之一,也是美女的评判标准之一,于是“眉”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意象,写眉的更是多不胜数。眉种类繁多,且在表现女子内心生活时多以“眉”来表达,“残眉”“旧眉”表现女子无心梳妆;用“妆成不画蛾眉”(韦庄《清平乐》其四)来表现愁苦之极,不画眉,妆也是枉然,可见“眉”对女子妆容的点睛作用。由此可见,“眉”能让花间词人为其反复着墨,与其在刻画美女时的点睛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二)“眉”妆的发展,为词人提供丰富的素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眉作为女子妆容的一部分当然也为女子所重视。画眉是我国女子的一种传统美容艺术,眉形、眉色等的种类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逐渐变化和继承发展的过程。明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有记载“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还烟眉,又名涵烟眉;九曰横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实际上,“眉”这一美容艺术经过历代的继承和发展又何止这十种,除了给女子妆容增光添色以外,也为花间词人刻画美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故而在花间词中就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眉。
(三)代指美女
花间词人频频用眉,也与其能够直接指代女子有关。古代女子的代称有很多,如“红袖”“婵娟”“解语花”“惊鸿”“颜如玉”,等等。也有以“蛾眉”指代的,在《花间集》中有,“寄语青娥伴”(温庭筠《女冠子》)、“翠蛾争劝临邛酒”(韦庄《河传》)等,“蛾”本是代指眉,在这里都来指代女子。纵览《花间集》,词人们用了很多的同质不同名的的意象作词,这样既避免了词语的直露和重复,又有“画图”之美感,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新奇性、凝练性。
(四)表情达意
自古有眉目传情之说,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有“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之句。古人将眉毛称为“七情之虹”,眉作为人的五官之一,在很多时候也能表情达意。《花间集》的词人们在以女性口吻写那些相思怨别之作时,一方面极写姿容之美,另一方面极写相思之深,而这种兼具“美”与“情”的任务大多落在了对眉的刻画上。用眉表现女子的羞,如“画愁眉,遮语回轻扇,含羞下绣帘”(温庭筠《女冠子》其二)。用眉表现女子的愁,这样的愁有“妆成不画蛾眉”(韦庄《清平乐》其四)的离别之愁;有“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温庭筠《定西番》其三)的相思之愁;有 “窥宋深心无限事,小眉弯”(和凝《春光好》)的寂寞之愁。更有借用“张敞画眉”的典故,直接用眉妆的点或画,来表达女子内心的孤寂和对爱情的渴望,如“最怜京兆画蛾眉”(毛文锡《柳含烟》)、“何处有相知,羡他初画眉”(牛峤《菩萨蛮》)。通过“眉”来展现女子的不同情态,此时无声胜有声。
《花间集》中的眉可谓是千姿百态,词人写“眉”之频也是前所未有的,说他们“尤怜几重眉黛”一点都不为过。而《花间集》作为第一部文人词选集的重要价值以及“眉”这一意象在古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注释:
[1]赵崇祚:《花间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陈宏硕:《论古典诗赋中的女性形体描写》,江汉论坛,1995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A].迦陵论词丛稿[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常丽梅 重庆北碚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