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颗粒到像素的时代记忆

2016-01-13宁小佑

小资CHIC!ELEGANCE 2016年1期
关键词:胶片像素摄影

宁小佑

导语:在手机拍照流行的当下,相片不再稀有难得,我们随时随地随心情触动快门,就可以留下瞬间的记忆。对比之下,在摄影刚刚进入中国的年代,第一批爱好者们通过胶片定格人物场景,传达时代讯息,虽留存不多却弥足珍贵。摄影从胶片到数码的变化,也透露着大众的记忆载体从颗粒到像素的演变。(可一张大图作2P)

“一张真实的人物相片,在今天和往后的一百年,都要能反映这个人的长相样貌及人品。”

这句印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展厅白墙上的话,出自知名的肖像摄影师菲利普·哈尔斯曼。在哈尔斯曼看来,如果一张人像不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那它只是空洞的无意义的表达。同样,我们不难推论,如果一张将镜头对准社会场景的图像,无法体现时代的独特情绪,那它也只是一张毫无温度的胶片。

在由摄影家刘香成构想诞生,凯伦·史密斯策展完成的展览《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中,近70位艺术家的摄影作品里,浸透着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温度。既有群情激奋的热烈,也有茫然困顿的寒冷。正如有人评论刘香成的摄影作品一样,置身展览之中,无论是暴烈的压抑的还是明亮的,都无不散发着一种当时人跳脱时代格局之外对人、家、国的挚爱:“对刘来说,中国不只是一个值得发现的真相,更是一种尚待阐明的爱。”

这种爱,是沙飞《三个女孩》中,那个战争时代里女孩的笑脸和纯净的眼眸,是李樯《骡子和女娃》里80年代犹如新生的生命和张力,也是刘香成《上海人民公园》中时髦的情侣、萌动的个性主张,还是陈漫《万小姐好好学习》里,通往国际化的自信演绎。时代刷新着一切,但没有人不被裹挟着身处其中,于是,就连摄影作品里的人物,也似乎跳将出来,告诉你,我们对这个时代,永远爱恨交织。

经历过从胶卷——“颗粒”,衍变为数码时代的“像素”,再到两者的结合与老摄影技术的创新,摄影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越来越被我们的摄影师们所自如运用、自信表达。但这变化之中最重要的是,穿插于其中的,无论是镜头前的摄影师,还是镜头后的人事物景,都承载着独特的时代印记,而这印记里,是大爱无言。就像皮特·亚当斯所说,“对于伟大的摄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

猜你喜欢

胶片像素摄影
赵运哲作品
No.8 胶片复兴使柯达公司产量翻两番
像素前线之“幻影”2000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像素”仙人掌
胶片相机的维修 当胶片机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办
作品一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