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心灵桎梏 体验多彩生活
2016-01-13李萍
李萍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复杂环境下,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学生对现实自我缺乏合理认知与评估,致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形成较大落差,进而引发许多负面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环境适应不良 心理调节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2.073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the Mind to Experience Colorful Lif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Freshmen Poor Acclimatization Problems
LI Ping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Abstract Unde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ultural diversity, the complexity of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college students value orientation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most students lack of a reasonable perception of reality and self-assessment, resulting in between the actual self and the ideal self form a larger gap, and thus lead to many negative issu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oor acclimatization;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0 引言
“2007年9月,第一次走进大学的校门,一时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对四年的时光充满了幻想。直到后来我才发现原来理想与现实中的大学生活,完全是两码事,我开始怀疑我上大学的初衷了……目前的生活乏味至极,一切似乎早已偏离预计的轨道,孤独从心底蔓延,我忽然发现《花样年华》里说的那种郁闷、那种颓废都是真的,自己也慢慢地被孤独空虚吞噬,我找不到未来的方向……”
——一名大二学生的网络日志
冯某,男,19岁,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0701班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学校也一直把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2007年因高考失利没能进入理想中的重点大学,起初他并未因此消沉,只是暗下决心努力学习,好在四年后顺利考取重点大学的研究生,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顺利,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老师讲课听不懂、专业越来越难、学习越来越没兴趣……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在知识面、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比他强,他开始感到失落、不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急躁、烦闷、焦虑,学习成绩迅速下降,学期末考试有2门不及格。冯某彻底丧失了信心,从此一蹶不振,他十分怀念过去,总想找回以前自信且优越的感觉,又觉得再也不可能了,于是他每天都生活在压抑当中,只知道睡觉、上网,逃课更是成了家常便饭。2008年4月,积淀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冯某提出退学,当这一决定遭到家长反对之后,他连续1周呆在宿舍足不出户,对前去劝阻的老师同学持强烈抵触情绪……
相对于高中时期的优秀学生而言,如今的冯某俨然变成了另一个人,深入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他在新环境中地位的改变,即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造成了他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针对冯某的状况,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其进行疏导。
(1)从细节入手,寻找突破口,打消其退学念头。在与冯某正面进行交流之前,我首先通过翻阅学生档案、与班委及其舍友谈话等方式,对其家庭、学习、生活、性格、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情况作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免在谈话过程中触及敏感问题强化冯某的抵触心理。尽管事前作了充分准备,但现实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顺利,在与冯某交谈的过程中,他要么口气强硬,不屑一顾;要么默不做声,不发表任何意见,要真正走进他的内心十分困难。于是我不断尝试转换话题,试图能找到一个双方沟通的契合点。终于,当在谈及他父母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眼神有了细微的变化,于是我沿着这一话题继续展开,渐渐地他的话多了起来,甚至跟我聊到与父母间的一些趣事,半小时后,我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了谈话,为下次沟通做好了铺垫。谈话后,我迅速把自己的想法与他的家长进行了交流,力求与家长取得共识,以便及时把握冯某的思想动态。与此同时,我悄悄找来了班委及其舍友并要求他们做到两点:第一,主动关心冯某,多与他交流,让其充分感受同学间的友好,班集体的温暖;第二,任何人不要提及退学及学习上的事情,好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冷却情绪,理智思考。经过三方面的努力,冯某逐渐打消了退学的念头,并在一周之后恢复上课。
(2)启发冯某对自身适应不良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做出趋向正确的判断。冯某恢复上课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帮他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由于冯某当时的情绪状态不稳定,传统说教的方法必然会适得其反,考虑再三我决定采用“自由+引导”的方式,通过个别谈话、召开主题班会、推荐励志书目等途径让冯某明白环境适应不良是正常现象,它是个体从“平衡状态—打破平衡—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的一种客观规律,也是大学生从自我否定—不断自我完善的必然过程。我鼓励他面对现实、加强锻炼、拓宽视野、改正缺点,并让他逐渐接受多元化的观念,学会用平常心面对生活的复杂与多变。
(3)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培养主观幸福感,使其重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该方法认为,使人们痛苦难过的,不是事件本事,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培养自身主观幸福感,就是学会感受身边快乐满足的事,学会脚踏实地追求切近目标。介于上述理论,作为老师,我首先启发冯某肯定自己的学习成绩并不差,只是在众多的佼佼者中难以凸显;其次,让他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而他的优势就是勤奋刻苦、基础扎实。以上对冯某悲观情绪的缓解起到了一定作用,使他重新在学习上获得了成就感。与此同时,我还为他联系了相关专业老师,从专业角度帮其分析自身存在的潜力,并结合他以往的学习方法,给出指导性建议,让他充分感受老师的重视及信任,从而增强自信。
(4)引导冯某学会控制情绪,正确宣泄,加强其受挫能力的培养。通过各方努力,冯某的学习、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不良情绪也得到有效控制。为使他有更大进步,我专门组织了一场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会,旨在强化同学们的感恩意识和责任观念。会后,针对他的实际情况,我请他思考三个问题:第一,对自己的未来你是如何设计的?第二,你认为一个成功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第三,你认为你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的资本是什么?我要求他在一周之内,以书面形式列出自己的想法。在此期间,我经常给他发一些激励性的短信,鼓励他要正确看待挫折,勇敢前进。一周后,他交来了自己的答卷,虽然做得并不完美,但看得出,是用心去做的。
两个月后,冯某的各种症状基本消除,不良情绪得到了明显改善,同学关系融洽,性格变得开朗了许多,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反思与启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从“陷入彷徨迷失”到“走出困境”这段时间,32%的学生需要3~5个月就可以完成,54%的学生则需要1~2年,还有14%的学生则需要更长时间。造成环境适应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学生对现实自我不合理的认知与评估;(2)父母对大学生期望过高,而对他们的实际能力、兴趣、内心需求缺乏沟通、理解;(3)由大学环境、个人角色、学习方法的变化而引起的心理不适;(4)社会价值观念、理想信仰、周边舆论等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5)人际关系失衡等等。
案例中,由于环境改变而造成地位改变、成绩波动属正常现象,冯某应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环境。然而冯某未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仍用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应对新环境,当优越地位开始动摇时,不能客观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而是转向盲目自卑,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他人格发展过程中挫折耐受性低、虚荣心强、内向自闭、偏执刻板等弱点。面对这些情况,笔者在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性格特点之后并未采取简单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入手,整合多方力量,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观念、认识不足,从而从根本上树立起自信。
通过以上案例,笔者认为要教育好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不能只靠简单说教,而是要用系统的思维与方法:
(1)加强学生受挫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学习、学会控制情绪,合理宣泄。80后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主观上多对自我缺乏正确估计、理想脱离现实、对成功期望值过高,他们没有经历过艰苦磨练,抗挫折能力较弱。对此,我们应加以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大学生受挫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学习、学会控制情绪,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2)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交流模式。作为一名学生辅导员,不仅要掌握学生的各种信息,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调整对学生的教育思路和引导方式。
(3)加强感恩教育,将榜样教育与赏识教育结合起来,这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并提高整体素质。
(4)多方位强化学生的自主责任意识。在学生工作中,引导学生实现从他律向自律转变。作为成年人,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但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加以强化,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对自己在家庭或班级中所承担的角色负责,对应履行与其身份能力相符合的义务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