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领域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2016-01-13卢小琼
卢小琼
语言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大门类,广义的语言民俗指的是那些听得见的口传形式的民俗事象,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两部分。语言是文化的特殊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民族民俗文化最后的家园。
我院所处的邕宁区以壮族人口为主,民间的语言民俗成分复杂,但城区政府的所在地蒲庙镇以讲南宁白话(粤语的一种)者居多。南宁市在1997年实行推广普通话运动后,普通话在邕宁区迅速普及,但普及后的普通话其实是夹杂了粤语和壮语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变体,外地人称“南宁普通话”。“推普”运动虽然方便了邕宁本地人与外地人的交流,但也使南宁白话这种民间语言所承载的民俗文化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在邕宁民间,曾经有大量流传了几百年的童谣、诗歌,以及一些很有教育意义的民间童话故事,这些优秀的语言民俗正面临着消亡的境地。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决心肩负起传承邕宁民间语言文化的重任,把即将被遗忘的民间谚语、诗歌和故事尽量充分地挖掘出来,筛选出其中优秀的语言民俗文化传授给幼儿,让他们学会感受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的魅力。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学习语言、语音、词汇、句子,是向周围人学习模仿的结果,必须给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榜样,供幼儿学习模仿,培养幼儿纯正、清楚、丰富的语言。”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研究小组一共收集了65首童谣和30个民间故事,经过精心挑选和修改,最终确定把童谣《虫虫飞》《落雨大》《花婆粥》《团团转》和故事《五象爱南宁》《崇敬青蛙》等6个内容编入我们的语言领域园本课程,同时提炼出一些让邕宁民间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语言课程的方式方法。
一、将民俗文化融入语言领域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把民间语言融入幼儿喜闻乐见的各种领域的趣味活动和一日生活中,为幼儿营造语言民俗氛围
语言环境是幼儿掌握语言的关键,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及氛围是幼儿学好民间语言的基础。我们通过在每天清晨幼儿入园时播放配乐民间童谣《落雨大》《花婆粥》等,让幼儿感受民间语言的氛围;通过将《虫虫飞》《花婆粥》等童谣编入早操等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有节奏的歌谣中快乐地做操。
(二)在日常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使幼儿乐于用南宁白话进行表达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教师要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创设情景,引导幼儿开口讲南宁白话。比如:在吃午点时,教师和幼儿一起念民间童谣《虫虫飞》,让幼儿在学会分享和谦让的同时,慢慢学会押韵的民间童谣;在进行民间故事的教学时,教师顺便在教室布置一些与故事内容有关的道具和场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丰富相关词汇,并用简单的民间语言练习说话或讲述相关内容;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将民间语言寓于游戏之中,教师可通过将童谣游戏化、情景化和生活化来激发幼儿学习民间语言的兴趣;教师将民间玩具如木偶、陀螺、毽子、泥人、风筝、风车、跳绳等投放在活动区,方便幼儿在自主活动或开展相关游戏活动时一边念童谣一边做游戏;教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幼儿认读字卡——将字卡上的汉字“翻译”成南宁白话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使用民间语言……
南宁白话这种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我们的教师时常结合轻快、活泼的音乐,带领幼儿“唱”童谣,以此激发幼儿学习民间语言的兴趣。有时把童谣融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在享受音乐的同时,领略到童谣的魅力。如将童谣《花婆粥》配上打击乐器,强化节奏感,让幼儿边打快板边学习朗诵童谣,不仅能够引发幼儿浓厚的语言学习的兴趣,甚至会“鼓舞”幼儿进行即兴表演,从而为童谣学习带来极大的快乐。
(三)结合节日庆典,开展相关的语言教学活动
邕宁本地童谣多数跟本地的民俗节日相关。当幼儿观看了富有民俗特色的赛龙舟,参与了家里的糯米糍制作,童谣《团团转,菊花园》里的句子便会自然地“刻印”在幼儿的脑海中。这首童谣押粤语韵,用粤语朗诵易读易记,孩子通过简单模仿便能很快学会并熟练记忆。在庆“六一”暨“八音娃娃艺术节”之民俗活动中,我们让家长和幼儿或一起收集、吟唱、表演、创编童谣,或一起用民间语言说唱快板,并组织全园幼儿举行有趣的“邕宁童谣和故事表演”。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说唱、表演,家长们津津有味地观赏,民俗文化传承无声地影响到幼儿的家长。
(四)争取家长的支持是幼儿学习语言民俗的重要保障
通过开展语言民俗沙龙活动和印刷院刊《家园桥梁》,我们把家长“请”进了我们的语言民俗活动当中。幼儿在与家长合作收集童谣和民间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了更多关于邕宁的风土人情和本土文化;幼儿将《家园桥梁》带回家,与家长一起朗诵上面刊登的童谣和民间故事,并在朗诵的过程中学到了大量的民间语言。
如今,我院幼儿已能听懂越来越多的南宁白话,基本能够看懂本地民间的文艺节目,并且能够与家里不会讲普通话的老人用南宁白话进行交流,这为幼儿更好地融入自己的生活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家长反映,有些孩子回家后会主动要求用南宁白话与大人交谈,要求大人给他们讲更多的民间故事,跟大人学念更多的童谣。李艳老师在让幼儿学习民间故事后,还发动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民间故事绘本,让幼儿同时学到了绘画、粘贴、装钉等技能。
二、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选编适合的语言民俗学习内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一)小班语言民俗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小班幼儿理解能力不足,注意力不易集中,说话喜欢重复,为此,我们在小班语言民俗课程中选编了一些短小易记、语言生动、艺术形象鲜明的语言民俗如童谣《虫虫飞》和民间故事《五象爱南宁》等。学习《虫虫飞》时,我们结合幼儿喜欢的手指点数活动,边点数边念押韵的南宁白话童谣,孩子们很快就能学会。讲故事《五象爱南宁》时,老师查找了南宁市区所有有关五象传说的雕塑和相关景点图片,亲自绘制教学挂图,亲自创编绘本,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以及对这些景点来由的了解,发展幼儿的民间语言听说能力,同时增进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二)中班语言民俗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针对中班幼儿能结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的特点,我们在中班语言民俗园本课程中选择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实际、内容健康的民谣,如《落雨大》等,让幼儿用南宁白话朗诵诙谐有趣的童谣,发展民间语言说的能力。
(三)大班语言民俗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大班幼儿已经能够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关系的句子,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在大班语言民俗课程中选编了民间童谣《花婆粥》和民间故事《崇敬青蛙》。在教幼儿学习童谣《花婆粥》之前,我们先让幼儿观赏邕宁民间传统的“蒲庙开圩日”庆祝活动,了解花婆粥的来历,然后加入快板或者民间音乐,让幼儿边打节奏边念儿歌,或跟着音乐唱童谣。老师在给幼儿讲述民间故事《崇敬青蛙》时,制作一些相关道具,让幼儿戴上面具表演故事情节,将邕宁人民对青蛙的喜爱植入幼儿的心中。
我们设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要创设一些民间童谣主题墙,把民间童谣配上插图呈现在墙上,这样,我院的语言环境会变得更加富有民俗特色。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