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一带一路”同行的“非通人才”培养

2016-01-13刘曙雄

神州学人 2016年1期
关键词:语种外语一带

刘曙雄

我国高校非通用语专业经历了2个蓬勃发展时期,一个是上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外交的展开对非通用语人才的大量需求催促了非通用语专业的建设。另一个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在高等学校建设了9个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了非通用语专业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非通用语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将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以经济建设为主导、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的事业;是借助既有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做到语言文化融通,既要大量培养语言人才,包括专门语言人才和“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要充分发掘和利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民心相连、相通服务。高校外语非通用语专业也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个责任。

“一带一路”战略从多方面对我国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包括增设新语种,在较短时间内增加到多语种,涉及所有与我国建交国家的主要语言,远期要增加更多;二是在更多的高校设置更多的专业点。过去设点比较多的有东亚、东南亚语种,现在一些学校已经或将要设置南亚、西亚、中亚、非洲和欧洲地区的语种;三是学科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含素有的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和宗教哲学等人文学科,也包括社会科学学科;四是在高校推进智库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正从多方面开展工作。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启动了“一带一路”外国语言与文化系列公共课程项目,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一带一路”区域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化。外国语学院所属5个非通用语系科在语言文学和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成果丰富,成为了解和研究亚洲与非洲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南亚研究中心”设立4年来初步显现了智库的功能。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推进非通用语建设方面一直处于前列。亚非学院自2010年以来举办了“‘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研讨会、“非通用语战略发展暨新型智库建设”高端论坛,目前正在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联合实施“亚非地区研究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开设的欧洲非通用语种已达23种,学校实现了所有欧盟国家官方语言全覆盖;2012年设立的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中东欧研究中心”,在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机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咨政和社会服务功能。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有19个非通用语专业与课程。2015年8月,上外启动了“非通用语种卓越人才培养基地”,着眼于培养在上外就读的中外本科生和研究生,尤其是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同时将着力培养国家紧缺的外语非通用语种卓越翻译人才和具有非通用语背景的新闻传播、法律、金融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广西民族大学开设的东南亚语种齐全,为满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语言文化人才的需求,成立了“东南亚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基地”,之后又建设了“中国-东盟国家语言同声传译实验室”。云南民族大学明确把东南亚语种群和南亚语种群的建设列为学校特色和优势之一,2015年根据中印两国总理的提议建立了中印瑜伽学院,新建的南亚学院已经或将要开始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和僧伽罗语教学。地处“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外国语大学秉持“立足陕西、服务西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思路,近年来开设了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朝鲜语、泰语、印地语、土耳其语、波斯语和乌尔都语等专业。

我国大学的外语教育在发展,理念在更新,非通用语专业面临从传统办学经验到科学合理规划的转型,这个转型既体现在教学方面也体现在科研方面。教学上实现从语言人才的培养到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从一般语言人才的培养到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科研上一是从人文学科的研究到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研究的结合,二是从以基础研究为主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举,加强对现当代问题的关注。“一带一路”战略正激励着非通用语教师把为国家培养数量更多、语种更全、外语更好、素质更高的非通用语语言文化人才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作者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语种外语一带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外语语种规划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一个笑话可能要经过几秒钟才会听见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