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 精彩生成 和谐共存
2016-01-13沈明珠
沈明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52-02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个论述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碰撞,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和惊喜。因此,在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呢?
一、课前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堂有了生成,才有了生命的气息,才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但是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课前的预设是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的,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生成的精彩!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求老师通过精巧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问,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所以也有人说,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老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方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成”的环境。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巩固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妈妈把一个西瓜平均切成了8块,淘淘猫吃了其中的4块。淘淘猫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地答出是4/8。当学生回答后,我继续追问:“如果剩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议论,争相回答,得出爸爸和妈妈吃这个西瓜的3/8。正当学生享受思维成功快乐的时候,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淘淘猫吃了这个西瓜的4/8,爸爸和妈妈各吃了3/8,谁吃得多?(淘淘猫吃得多)谁吃得少?(爸爸妈妈吃得少),如果你是淘淘猫,你是自己多吃些,还是让爸爸妈妈多吃些呢?(学生齐答:让爸爸妈妈多吃些)那么,你认为淘淘猫应吃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就能让爸爸妈妈都吃这个西瓜的4/8呢?
我在原题的基础上,精心地预设了两次巧妙的设问,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的空间,营造成了一个有效的“生成环境”。期间有效地渗透地分数的意义,分数与单位“1”的关系,简单分数的加减法和大小比较等知识。虽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却成功地把“6/8”,从“1”和“2/8”之间找出来,再平均分成两份。又体验了重新分配单位“1”,当想到其中可包括一个“4/8”和两个“2/8”之后,豁然开朗,获得了学习的成功。此时,学生的兴奋是可想而知的。
二、课上强化生成,进一步提升认知水平
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新课程也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
1.倾听观察,善待与利用错误生成资源
我们经常看到,在许多观察课和竞赛课上,看不到学生的困惑和不解,学生错误解答和回答更是少见。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学生学习困惑的真实体现,纠错是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突破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不应放弃学生出现的错误,不仅要善待出错,更要合理利用出错,把出错转化为促进学习的有效资源。
如:“学校有图书室有科技书640本,比文艺书的2倍多60本,文艺书有多少本?”题目出示后,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列出下列几种算式:①2x+60=640②640×2+60③640-2x=60④(640+60)÷2 ⑤(640-60)÷2。这么多解法中谁对谁呢?通过画线段图分析弄清了此题的数量关系,学生很快就明白了①③④解答是正确的。而对于错误的算式,我则“将错就错”提问:“如果其他的算式是正确的,你能根据相应的算式把题中的条件改一下吗?”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将错就错”,因势得导,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一个台阶下,又一题多作,丰富了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何“乐”而不为呢?
2.巧妙点拨,拓展与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在交往对话中,关注学生的每一句回答还远远不够,老师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细微的思维火花,有意识地对课堂生成的资源加以拓展,帮助学生获得更为真实、准确的教学知识,丰富认知内容,进一步提升认知水平。
三、预留“生成”空间,让“预设”锦上添花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资源的有效价值和不断地反思生成,我们的教学才能触动生命的灵性,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讨论了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径不同的圆硬纸片。“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呢?请分组测量圆片,填好实验报告单。”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说:“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学生的小声议论,使教师精心预设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落空了。上课的这位教师有些不自然了:“是吗,有些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分组合作,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看看圆的周长与直径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填好实验报告单,然后汇报交流。”
而另一位教师则是这样处理的:“请知道周长与直径关系的同学举一下手。”全班竟有半数学生举起了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从书上看来的。”“那么大家知道书上的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不知道。”这时教师及时肯定:“大家说的结论是正确的,你们能提前预习,非常好!可是却不知道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结论?”“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下面,可以几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合作验证,看哪个小组能最先证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老师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在些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步概括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应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堂就多一份精彩的生成,学生也就会多一份动态的发展。如果没有课前科学的预设,以及教师灵活捕捉有效生成的能力,那么,课堂上的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现就无从谈起。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在科学的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从而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存,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