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016-01-13牛国环
牛国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29-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从教学之初教会学生怎样自学。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的基础阶段。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数学,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全面提高素质。而与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发展密不可分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众中之重的任务是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下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点滴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下:
第一,温故知新 自学准备
每堂课之初,教师是应明白,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的缘故,学生们一般不会自发的自学的。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定向的需求才能进行。因此教师在主导课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复习和新知识紧密相关的旧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使学生感知新旧知识的交接处,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讲授“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一课,第一点是复习口算,3÷10,28÷1000 …并提问一个数除以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的位置怎样移动呢?并且复习“名数的改写”的知识。比如:50分米=( )米 ,8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同时提问:现在是什么样的单位换算?说说怎么算?目的是引出新知:8分米=( )米,4千克90克=( )千克。
第二,制定预备题 引导自学
制定预备题,就是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明白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教师创设问题,既要浅显,又要有概括性。只要学生能够专心看书,就可以准确回答老师设置的预备题。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课堂艺术,努力创设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为了活跃气氛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小故事:小明和小亮事宜对3岁的双胞胎,妈妈在他俩生日那天给他们零花钱,一手一张十元的,一手十张一元的。他俩都抢十张的,同学们被逗得哈哈大笑。同学们你们会像他们那样做吗?此时学生们兴趣高涨,因而归到新知上,明确只是单位换算的问题,不会改变大小。可是如何换算呢?教师适时列出预备题:第一,这是什么单位变换呢?第二,应如何算?第三,小数点的位置怎样移动?第四,对于含有复名数的应先如何做?再怎么办?这样制定自学预备题,实际上是给学生“学走路”伸出了一条“拐杖”,使他们消除了畏难情绪。
第三,深入探究 解决问题
同学们依据教师给出得预备题,思考其中的问题,自己看书,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困生进行适时适当的合理启发诱导,比如:(2)式中的复名数换算成单名数,4千克还用换算吗?那么实际上只需要换算什么呢?经过一段自学后,学生们探讨并回答问题,教师加以整理。此时学生们明白新知识是什么?接着提出新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目的是让学生们发现知识间内在的联系,进而把知识上升到理论具体化。如此的自学过程安排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本课的知识重点。
第四,巩固练习 当堂检测
学生们通过自学理解新知识以后,练习时,不要过高要求他们。教师应及时鼓励他们,大胆的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可以以课后做一做习题为主。练习过程中必须说出思考过程,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要牢记“授之以鱼”不及“授之以渔”的道理。
第五,回顾反思 增进认识
当课堂检测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堂课,反思总结出本课重点,对单位换算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进认识。
对于“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一课的教学,我进行了如上的自学方法指导。小学数学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学生自学密不可分,学生们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这样就能更好的实现数学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们体会到,自己动手摘到的果子,要比地上捡来的好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