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效率

2016-01-13夏鸿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课堂效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夏鸿

摘 要: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初中化学学科也是如此。本文认为,有效的教学设计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设计时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并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方能把教学目标的作用落在实处。同时,有效的教学设计要在潜心解读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结合学生的特点,整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充分预设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边对话而出现的能情况,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效率的必然途经。

关键词:教学设计;初中化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77-01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是生动的独立的主体,教师是这一动态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较少地考虑学生的需要,而将注意力较多地放在自己如何教方面,关心的是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则要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一、教学设计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将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搬到自己的教案上,或者用三维目标的一些套话,把目标当成可以跳过的摆设。造成在实施层面上出现目标的虚化现象:知识技能目标不实,缺乏化学学科味;过程方法目标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有些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是空洞、无力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怎样把教学目标落在实处呢?

1、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约束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有效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对教学活动有着导向、指引和调控的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在陈述教学目标时,教师要避免从主观愿望出发,对教学目标作普遍性的陈述,显得大而空,含糊不清,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易把握尺度,也难以作为教学效果的依据。如“通过实验和实验分析,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的陈述中,活动由谁完成?什么程度才是掌握?这些问题从教学目标中都无从知晓。因此,制定和陈述教学目标时行为动词要具体明确,易理解,可测量,便于评价;要兼顾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要有所侧重,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科学分配三个维度的比重,不可面面俱到,平均分配;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目标”中“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整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

传统的备课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许多教师从重知识传授的理念出发,以教材和教学用书为研究的重点。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课程标准》为起点和归宿,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积极主动地构建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

1、潜心解读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教师不再只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一起构成的课程的合作者。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并非对所有人都相同,而应该有自己的解读。教材是化学学科知识的载体,使用教材不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现或者浅层次的解读,那么教师的认识就和学生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不能给学生很好的指导。教师应从学科价值观的高度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认真钻研教材,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寻找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结构,明了知识的发展变化、学科教学的方法。准确加工教材,将化学知识和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结合起来,寻找教材的生长点,形成一套使学生迅速构建化学知识的策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教学。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到实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敢于打破教学内容的局限,增补或删减教材中的内容,选取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并能理解的、熟悉的、可挖掘的材料,做到“依靠教材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并不脱离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空间,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探究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充分了解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己经成为我们开展化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关于这一点,目前尽管己得到同行们的认同,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己有的知识背景把握不准,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认识模糊,对他们的学习心理等更是知之甚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有效开展的瓶颈。为此,我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化学教师通过测验、谈话、观察学生活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要根据不同班级的整体水平,确定新的教学起点,使化学教学具有面上的指导作用;还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寻找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设计。根据维果茨基的学习潜力理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他们的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即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特点、思维特征和能力水平,既不能超出其最近发展区,也不能低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最佳的状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基础,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教师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充分预设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边对话而出现的能情况。包括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合作方法,会提出什么问题,怎样的学习方式、怎样的生活体验,努力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尽可能把课堂生成纳入自己的预设中,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课堂效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