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东村的保育故事
2016-01-12谭金花
在近数十年剧烈城镇化的背景下,中国乡村与城市一样经历巨变,留给人们的是不尽的乡愁。
无疑,乡村多元而独特的文化和美学传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现代生态文明所应珍视,
如何保存、如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问题。
谭金花
华南师范大学外语系本科毕业,美国亚苏莎太平洋大学华侨史方向访问学者,香港大学建筑系建筑文物保护专业硕士、博士,目前为五邑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专家,福建土楼申遗顾问,曾参与多个国际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规划方案设计。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育与发展、北美华侨史、五邑侨乡文化等。
自2011年起,谭金花在广东开平发起乡村文化遗产保育为目的的“仓东计划”,作为实践研究案例,旨在通过借鉴海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来探索中国乡村文化遗产保育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行性。“仓东计划”涉及建筑遗产的保护实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育实践、社区营造、文化传承、遗产教育、遗产活化、以及多元合作等在文化遗产管理过程中的多方面问题。
“仓东计划”因其修复过程与发展方式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标准,符合各项保护与发展原则,于2015年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2015 UNESCO Aisa-Pacific Heritage Award of Merit)。
仓东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村子,人很少,房子也很少。2009年开始,我们在这个村子里忙了好几年。这是一个小项目,但是我们把所有的精力还有希望投入到这个项目上。这个项目只进行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开始,而且还存在很多困难,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们所做的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事情。
四邑人的家乡
开平在广东的西南边,这里有个“四邑”,这不是一个行政名词,它是一个文化名词。由于相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人们把从这个地方出国的人叫做“四邑人”。开平靠近澳门和香港,鸦片战争时期,本土人与客家人还打仗。那时,这个地方特别穷,所以出国的人多。
开平出去的人先是往东南亚去,后来又往美国、加拿大等发现金矿的地方去。所以,从东南亚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美洲都是他们侨居的地方。2002年,开平记录的华侨人数68万,在本地的开平人是70万多一点。华侨的人数怎么算呢?在中国出生后到海外的算华侨,海外出生的就不算了,因为不知道是第一代第二代还是第三代,特别是北美地区,有的四邑人已经到了六代七代。
1900年代,好多人回来建房子,整个开平的建设活动是非常热的,才有了我们的文化遗产“开平碉楼”,政府公布的数字是1833座。其实碉楼只是开平建房潮中小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它的建筑。例如一个村子有碉楼,还有两三层的楼及其他普通的房子。这些房子都是前后50年间华侨回来建的,因为时间不一样、财力不同,所以风格不同。那个时候,他们把自己规划的新村叫做“华侨新村”,也叫做“模范村”,他们希望做一些模范出来让后面的人可以跟,使得社会可以进步。所以有模范村、模范市、模范学校。因为华侨遍及所有的村,当时大部分的村庄都经过华侨的改造。有一个1909年规划的村子,当时来这个地方建房子的人要交一百块大洋,这在村里面叫做“入股”,然后你就可买到一块地,房子的样式要按照章程的要求建造。捐的一百大洋由集体使用,比如办学校,用来请老师。
仓东村是元朝建立的。清朝时期,华侨回乡建了一些房子,但是不够,所以有些人就迁出去,1905年在旁边建了一个新的村子。
一般家庭都是先建矮的传统的房子然后等有钱了再去建高的,所以后面的房子要比前面的迟二三十年才建起来。他们的格局是前面和最重要的位置是传统的房子,外来的西方风格的房子建在后面。他们规划的巷子非常直,而且每个村的尺寸不一样,以方便农作物运输为准。
建筑风格一点点在变。一开始是小小的房子,没有窗户;后来有一些人开了窗,使用了玻璃,再后来逐渐的开很多窗。这种改变不单单从窗户来表现,但窗户可以说明很多的问题。有一个家庭,他们立了一个碑,写了他们为什么要开窗。因为不开窗有文化上的原因,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虽然有了窗户,里面的结构基本上是没有变的,传统的三间两廊,还有他们称高的建筑为“庐”,再有就是碉楼。碉楼四个角有枪孔,非常强调防御功能,而且建造的时间早很多。后来,当他们有钱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建房子,里面的布局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平面布局,只是在高度上把它拉高,这种被本地人称为“祖屋”。碉楼从来都不被称为祖屋,祖屋与否其实与文化有极大的关系。碉楼如果有很多窗户的话就是众人楼,还有的叫居楼(居住的楼),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把这个当做祖屋,我采访他们后代的时候,他们说:“我们在这里吃饭在这里睡觉,但是所有有关文化传统的活动全都是在祖屋里进行。”“庐”大都被视为祖屋,所有传统的事情都在这里面做。
除了这些建筑之外,变化比较大的是祠堂,按理来说祠堂不会变得太多,它是精神中心,但侨乡的祠堂变化还是挺多的。比如“风采堂”是1906年建的,但是筹划要更早一点,因为要全世界去筹钱,所以从1906年开工到1914年建成用了8年的时间。风采堂的设计和建造是有外国建筑师在参与的,所以空间方面有一些西方的建筑元素。这个建筑的建成对于整个五邑地区祠堂建筑的形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仓东村的主祠是姓谢的祠堂,1921年从美国回来的建筑师设计的,外面看起来好像非常西式味道,后面是他们的图书馆。进去后你就会知道里面还是保留了传统祠堂的形制。除了祠堂之外教堂也挺多的,全开平32个教堂,其中有4个是天主教,这些教堂对当地的建造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比较有钱的村民会建爱善堂,是拿来做慈善的。还有图书馆,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图书馆。
开平华侨统一捐钱建的私立华侨中学是1933年建的,其实从1922年就在美国筹钱。在开平的小学里面从国外回来教书的人占6%左右,他们教学的领域各不相同,开平的美术教育是很早的,比较发达。另外就是体育,体育的发展也是非常强,像中国的排球就是从这里来的。当时的课本基本上是中英文对照,因为他们知道在这里读了书要出国留学。
那时的壁画他们很喜欢画铁路、飞机,因为这两样他们都亲身参与。当时他们是去修铁路,他们画的任何一条铁路都不是在平路上走,是钻山洞的。因为美国一开始请爱尔兰人和其他国家人的修铁路,到了落基山脉内华达州的时候因为太辛苦了,很多爱尔兰人受不了这个苦,有人提议请中国人来试一下,第一批启用了五千个中国人。因此中国人在美国修铁路是从钻山洞开始,是从最困难的那个段落开始的,这样在他们回来画的画当中所有的这些铁路都是钻山洞。
他们回来不单单是为了建设家乡,他们还参与很多方面的建设。最早期跟孙中山一起参与革命的这些人全是华侨,所以他经常说华侨是革命的根本。谢缵泰是中国汽船的第一个设计者,他把图纸给了慈禧太后,但是慈禧不喜欢,不知道、不懂得欣赏。后来他把设计图拿到英国得了奖,他觉得这是一个改革机会,就在香港成立了辅仁文社,这是最早的一个革命机构,后来孙中山加入了。还有一个开平人叫谭根,他是中国第一个水上飞机制造者。当时他在加州的奥克兰,其实孙中山航空救国的理念是从认识他以后才慢慢开始的。航空救国的理想很多华侨都非常支持,他们在海外学习如何开飞机,然后买一架飞机,连人和飞机一块回来参加孙中山航空救国的运动。不单单是会开飞机的人还有不会开飞机的农民,比如司徒管就去发动其他人,他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侨,其实那是一个小小的岛国,那里信他的人就集体捐了一架飞机给孙中山。所以,广东空军里有很多开平人,现在找得出来的有66个,其中有十几个是军官,有两个是参谋长和航空学校的校长。
仓东计划
仓东村经历了前面说到的历史事件,改革开放以后,恢复华侨政策,以前不能回来的华侨可以回来,家里的这些人不能出去的可以出去了。从1978年到1990年左右,开平出去了几十万人,成了空心村。这很像现在各地因为农民的离开村子空心了。仓东村现在整条村还有五十多人,房子比人还要多,在这里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很传统的景象。
2009年,有人捐钱要修复祠堂,找到了我,我就这样加入到村子的修复行列。修祠堂的过程中,我跟村里的人熟了起来,然后我就在想我的专业是文化遗产保护,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些事情,于是就有了仓东计划。仓东计划我希望可以涉及两种遗产:一种就是活文化遗产,还有人生活的那种社区;另外一种是失去了它原来的功能,好像工业遗产,就是没有人同时建筑原来的功能也不存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去保护它。
在这之前我给开平市政府的官员们上过课,讲了应该如何去保护碉楼,得到的反馈是都说不可能,因为我所说的那些是西方的经验,在这里实行不了。这促使我更想在仓东村做些事情,我希望用我所学习到的一些理念来进行实践,我也希望这样一个计划的实现让一些人看到:他们认为不可以实现的事情是可以的。
我组建了团队,我们的理念是文化遗产的保育不是拒绝发展。因为每次我说要保护,好多人就觉得你要保护一个东西就不能要发展。不是这样的,正因为我们要发展所以才要保护,时代变迁的过程中我们要管理那些变得太快的步伐。仓东计划着眼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性发展,我们保护和发展的一个目标是:以传统质朴的方式保存独特的人居环境。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可以让一些消失的本土文化得以保存和复兴,希望村民能够建立文化自豪感,让他们自觉参与到我们的保护工作中来,跟大家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生活方式,这样村民可以获得就业的机会就会留在那里,然后这样的计划就可持续性发展,这是我的愿望。
首先,我们的方法是历史环境的保护,这是在2004年《西安宣言》提出来的,还有就是《魁北克宣言》。中国的文化遗产地很多被过度开发成旅游区,是在开发做规划的时候就没有好好去考虑。在仓东,我最强调要保护的不单单是建筑而是一个历史文化环境,要让它的文化得以传承,是一个可以让人来到这里感受到有精神有灵魂的地方。我们在修复的时候希望可以做到真实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逆性原则、可识别性原则等等,这些是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到过的,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原来的功能,但是我们还要兼顾教育、会议文化展示、居住的功能。
我们为什么要做保护?我们做保护是为了谁?我们为什么要做发展?为谁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是村民的,是他们的祖先留下来的,所以我们保护这些是为了村民而保护。我们当然是要保护建筑,但仅仅是建筑而其他不在的话就没有精神。我们坚持的是:眼里有村民,心中有仓东。在农村开展工作真的不容易。我们要做一个房子的修复,单是跟村民谈,让他同意我们进去修不用他出钱,都要谈三四年,所以不是那么简单。这些主人几乎都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我会为此飞很多次,常常没有结果。
文化遗产保育的主要目的和精神并不是单单为了保存那些古朴而华丽的建筑。很多人批评开平碉楼没有精品也不华丽,其实我们希望保留的不是几栋漂亮的东西,还为了解那片土地,更重要的是当地村民对那里文化产生的感动和认同以及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这才是最重要的。仓东和仓西其实原来是一个村,后来他们觉得太大了所以分成两边。我们做好仓东的工作后会做仓西,我们还在做建筑的调查。我们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先做口述史,问很多老人家原来是怎么样的,然后画出来确认,再找人做。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努力用本土的工艺、用相近的材料。只能说,尽了我们最大的能力。
在修复的过程当中村民很积极,我不断地问他们原来怎么样,比如建筑上面的狮子,原来一共有四个,在屋顶上它翘着尾巴,但是尾巴不知道哪去了。正在我们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有一个村民拿了一条尾巴出来。他说看见这个掉下来,因为是祠堂的就收了起来。当然他的这条是安不上去的,是按照尾巴的形状做上去。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村民慢慢学习到一种东西,外面人的尊重还有鼓励使他们觉得原来用柴火煮饭都有好处,有很多人欣赏,他们自信起来,积极参与。
我们把这个地方列为遗产教育基地,主要向学生解释什么叫做文化遗产。我们带中学生去体验,分组后给他们钱去买菜回来煮,让他们自己分配,曾有学生因为分配不当而哭。学生还可以参与村民的农作,比如插秧、收稻谷还有种菜,请村民教学生用柴火煮饭,学生会觉得很好玩。
对于大学生我们是有目的去培养,项目组收所有专业的学生,当然建筑系的可以帮助我们做建筑方面的问题。从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做口述史,没有停过,不同的人讲出来的故事也不一样。我们收集村民的信件和物件,村民在祠堂里做了展览,把他们以前的东西拿出来。现在在做动植物的记录,其实我们做得不专业,因为只能叫来村民和学生去农田里面看每一样植物是什么、有什么功效。广东人很重视食疗,一些路边的草其实都是药,我们会做这样的记录。我们没有这样的研究队伍,但是我们起码可以记录。还有大学生参与我们的建造活动,让他们设计某个地块,还要实践。当然很多方案被枪毙,他们经常说被我枪毙了方案会好几天睡不着。学生们会跟着当地工匠学做一些简单的活,如做墙、铺地。
因为这是一个侨乡,有很多海外的研究团体都在研究侨乡和华侨,他们不知道华侨出国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所以跟侨乡社会相关的各个科类会来这里做研究。2015年11月,我们跟斯坦福大学合作做考古研究,通过考察人们以前扔掉的食物垃圾,去分析以前他们的生活如何。这是他们十个人的研究团队中一个人的研究方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我在五邑大学所有的课都拉来这里上,还有在岭南建筑的课、土木工程的课。
还有就是寻根。有很多的华侨现在已经到第六代,有些有心的人就会想到要寻根,其实他们很害怕来中国,不会讲中文又不知道这里的文化,他们是百分之百的白人思想,他们很乐意来到仓东,知道以前的村落是怎样的。这里有人照顾他们,给他们讲课,还会有村民参与的小众而深度的研讨,很受华裔欢迎。
有学生来的时候会向村民学习本地的民歌,村民跟学生、跟我们都很和谐,我们组织烧烤等活动,他们会参与。其实传统活动每个村都在进行,这个村比较积极是有我们的支持,但是我们不出面,希望他们自己去做。我们让村民成为公共参与者其实也是利益相关者,我认为他们在参与其实也在奉献,从不同的角度对村子产生影响。原来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做遗产什么叫做保育,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教育,这些利益相关者其实包含了村民、他们的后代,还有开平本地的人和外地的居民,其实仓东村的活动有一半是开平人有一半是外地人。
跟村民合作中,我很受启发。村里原来有个明朝的建筑夫人庙,“文革”的时候拆了,原址杂草丛生。我们费了很大力收拾好了,找到原来庙的地基要重建。我说原来就是砖木结构,用青砖用杉木,全村人反对说不能用杉木,说周边是树和竹林,有非常多白蚁,他们说这个地方竹子编的簸箕放在那里十几天之后就满是白蚁,为了这个庙的长命他们不要用木。我们用坤甸木,非常贵,因为中国很少只有在云南有一点点,基本上是用进口的,但是我们没有那么多钱。村民们说就用水泥、钢筋。我同意了。这个庙的顶是水泥,但是其它我们是用了传统的方法去做。这个过程其实我们相持了很久,是我们出钱建,可以不听村民们的话,但这是他们的地方、是他们的庙,我觉得如果建的东西他们不喜欢那还不如不建。回想起来,从村民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思维,他们是从更实际的角度出发。现在,村民都很喜欢这个庙,有人来就会带人去看。
我希望仓东村的发展可以保存原始的村落生活,其生态、风貌都可以保留,不留任何和当地生活习惯无关的痕迹,所以我们连路牌都没有装。开始我们做了一些建筑的介绍,后来都取消了。我们印了一些单张,如果有人想了解那些建筑的话,到我们这里来拿单张就可以。
(根据现场讲座整理,有删节)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