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走遍写本书
2016-01-12胥慕怡
胥慕怡
期待已久的寒假将至,大家是否会想要将注意力从电子设备上移开呢?
即使无法远行也可以泡一杯清茶,
关掉手机和电脑,开启轻松的音乐,认真坐下来读几本书。
在英国上学的朋友曾跟我说,在英国的地铁和火车上,总能看到带着书坐在窗边静静阅读的人,他们的脸上有安详宁静的神情,他们就那么不吵不闹地坐在那里,仿佛外面的世界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窗外的风景掠过玻璃,映衬出他们的侧颜,好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又想起,之前去大理,青旅的院子里,白玉兰在潮湿的空气里散发着微醺的香味,木质的栏杆与藤椅。一位穿着棉质素色长裙的姑娘坐在那里,手里捧着一本《离开北京去大理》的书,痴痴笑着,想必是正看到精彩之处吧,在我眼里简直就是画儿。
或许理想中,假期的模样,应是如此从容安宁的。其实,总有这样一些书,在没有旅行,没有友人陪伴的日子里,静静躺在你手中,像是这个世上最深情且忠贞的恋人,在耳畔温柔地讲述着一个个触动心弦的故事。也总有这样一些书,因为一个地方,一个人,一段记忆,俨然成为填满精神的特定物质,像是三餐,固定、始终如一,却每每都能带来不一样的味蕾体验。
如此,小慕为大家推荐几本关于“旅行”或“行走”的书,以对抗假期的平庸,寻得清净中的一道光。这些书都是我认真读过多遍同时又特别喜欢的,希望这份小小的书单能够成为一份特殊的礼物,让书香,带你远行。
万水千山走遍
作者:三毛
出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前段时间,我在微博上说:“又是北京的大雾霾天,屋里只开了暖灯,一副夜晚的样子。耍赖躺床上不愿意起,窝在被子里看三毛全集。就是这几本从初中就看过无数遍的小书,重新读来满是回忆,却又充满新鲜感。我觉得哦,若是这样清静的阅读时光能多给我些,一直读博再读个五六年也是蛮好的。但凡上班了,人就急躁了。”当时朋友们都直呼要重新捡了三毛的书重读。
初读三毛是初中的时候,被“三毛”这个名字吸引,脑海中想象着:这是一个怎样女人?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名字?
印象中的三毛有一种酷酷的气质,虽然在老照片上看到的依旧是那个长发长裙的她,虽然在书页中文字中在与荷西的爱情故事里依旧是那个温柔的她,然而就凭着一本《撒哈拉的故事》,就凭着那些印在美洲与祖国大地千山万水间的足迹,我就执着地相信——她,必然是那个时代与众不同中的其一了。
千山万水都走遍,随着三毛的脚步,看看她的见闻吧。
绿皮火车
作者:周云蓬
出版:中国华侨出版社
读《绿皮火车》的时候,我真的在绿皮火车上。那时我在沈阳上大学,大一时第一次独自旅行,说走就走地买了张沈阳到长白山的火车票。我真没旅行经验,身上就揣了300块,所以买了最便宜的车票,50元13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咣叱咣叱的跑得特别慢,心里却是满心的激动。打开阅读器一看,嘿!作者沈阳人来着!这是什么缘分?
说到周云蓬,他是位有个性的人,作为民谣诗人的他,弹琴写诗云游四方,也记下了许许多多一路游唱的故事。那些平凡的故事,却脚踏实地地充满贴近生活的安全感。
“将经历写成文字,为自己过去的岁月作个见证。”绿皮火车带你远行。
四季随笔
作者:(英)乔治·吉辛
译者:刘荣跃
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四季随笔》是一本在风格上很像《瓦尔登湖》的书,同《瓦尔登湖》一样,它们同属于自然文学。
中国的读者可能并不熟悉乔治?吉辛其人,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这位英国作家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后期,距今久远,更重要的是,虽然天赋颇高,作者不幸的经历却使得其一生中出名的著作并不多。但是这本《四季随笔》是少有的受到了喜爱与推崇。
《四季随笔》写于作者晚年,它记录了这个醉心于湖光山色的田园归隐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言,就犹如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景象一般,这种归隐的安逸与平淡中的惬意勾起了我们对于自然生活的向往。
见闻札记
作者:(美)华盛顿·欧文
译者:刘荣跃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于对欧洲史的喜爱,我偶然间被这本书吸引。作者华盛顿?欧文是美国很有名的散文家和短篇小说家,在多次的赴欧旅行期间,作者一路访问名胜古迹、了解风土人情、收集民间传说,集结成册,于1820年出版了这本《见闻札记》,在当时的英国颇为有名。
初看此书,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普通的游记,记录着所见所感,风景路线,如此而已。不想翻书一看竟然大吃一惊,这哪里是本什么游记,分明就是一本民俗民风考!欧文果然不是匆匆赶路的人,他似乎好奇每处风景中人们的生活,从饮食起居到婚丧嫁娶,从盛大节日到风俗人情,从鬼怪故事到历史传说,从名胜古迹到名人逸事,作者试图完整的为我们展现一幅19世纪的欧洲生活风貌。
托斯卡纳艳阳下
美丽的托斯卡纳
作者:(美)弗朗西斯·梅斯
译者:邱艺鸿
出版:南海出版社
这两本书都是作者弗朗西斯·梅斯在意大利托斯卡纳生活的随笔,你可以将其看作是上下册。
作者梅斯是一位大学教授,当遭遇生活的不顺时,她毅然决定只身前往托斯卡纳这个古老的意大利小镇,并用所有的钱买下了一栋老别墅。她在书的开篇这样写道:“我打算在异国买一幢房子,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巴玛苏罗。它高大、方正,是杏黄色的。巴玛苏罗,是由巴玛(bramara)和苏罗(sole)两个词构成:渴望阳光,没错,这正是我内心写照。”就这样,在这栋老别墅里,在遥远的意大利,这个于作者来说完全陌生的小镇,生活重新开始了。
初读《托斯卡纳》是在大二,当时的我和作者一样陷入了人生中短暂的迷茫与疑惑,看不清未来的方向,那时我不曾远行,却机缘巧合地捧起了这两本书。作者笔下托斯卡纳的一切为我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也渐渐的给予了我走出迷茫的勇气。看来美好的地方,总有美好的力量。
重游缅湖
作者:(美)E·B·怀特
译者:贾辉丰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没错!这些都是怀特的作品。怀特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这本《重游缅湖》便是美国史上著名的散文名篇了。
被清雅的封面所吸引,这本书同样是在我大二迷茫期时阅读的。作者笔下的生活,低调而优雅,充满了彬彬有礼的绅士气派,面对生活中种种的不如意,却能够如此从容且宽容的对待周遭,即使有不如人意,也只是幽默的讽刺一把,并不见任何愤世嫉俗的言语。我喜欢这种在不如意前仍然保持欢喜的人,也正是这种乐观与幽默,很大程度上让我学会了独立,在不知前路何如的迷茫之时,感谢有它的陪伴。
在逆光中:意大利文化散步
作者:(德)约阿希姆·费斯特
译者:苑建华 张晓玲 于芳
出版:中央编译出版社
对意大利的情结是向往的,其中向往最多的就是文化与艺术,这本书正好将两个条件都满足了。
作者约阿希姆·费斯特是一位德国的历史学家,他对意大利的历史文化艺术有着很深的研究。这种深植于文化中的基奠使得作者优美的笔触显得博闻十足。是的,这是一本散文式的游记,但是我更愿意说,这是一部语言优美的欧洲文化史。在书页的字里行间,你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欧洲文化和艺术气息,可以了解到意大利历史与文化的诸多细节。如果你还从未去过这里,却曾多次对此心生向往,就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吧,让作者用文字带着你的思绪飞向大洋那端的意式街巷。
伊斯坦布尔
作者:(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何佩桦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不是一本游记,更不是一本城市导航。在这个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帕慕克用一个当地人的视角,写下了个人的成长与城市的历史。
他曾在这本书中写下这样忧伤的句子:“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是的,伊斯坦布尔是忧伤的,“呼愁”便是土耳其语“忧伤”的意思。
这座跨越了欧亚,经历两大帝国的千年古城,因为衰落而被遗忘,就像是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帝国的落日徐徐沉入海中。这种文明的衰落于作者,这位生在长在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人来说,无疑是切肤之痛。整本书以一种淡淡的忧愁感书写着作者的童年与成长,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忧愁感,使得一个人与一座城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所幸,我们今天看到的已不是淡淡的哀伤。虽然这个连接着欧亚的国家已失去了往昔奥斯曼帝国的强大,但相比于动乱与战争下的其他中东国家,土耳其依旧以平和与宁静迎接着世人。那么,就随着这种成长的记忆,一起去感受土耳其文明的历史与伤感吧。
在荷兰过日子
作者:丘彦明
出版:龙门书局
在欧洲在美国在澳大利亚,在遥远的他乡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总有这样的好奇心,想看看世界另外一边人们的生活与日常到底有什么不同。
作者丘彦明是台湾人,曾长期担任记者、编辑,现在居住在荷兰。《在荷兰过日子》是一本散文集,其中收录了作者在荷兰生活的日常,虽然是个人的生活经验,却为我们呈现出许多荷兰文化的元素,体验异国生活的乐趣。
这是一本适合消遣速读的书,小慕读这本书时正好在书店,靠在书架旁静静看了一个下午。作者的文字清新淡雅,配上书中一些挺好看的图,可谓是图文并茂了。
漫步巴勒斯坦
作者:(巴勒斯坦)拉贾·舍哈德
译者:马永波 杨于军
出版:新星出版社
第一次看到书名,首先吸引小慕的是“巴勒斯坦”这个国家。作为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我自然对中东的国家会稍微敏感一些,因此在打开这本书前,我幻想了好多遍这会是一本怎样的书,作为一个巴勒斯坦人,拉贾又是怎么看待自己国家的万象的呢?
不过,我一打开书,就发现自己受骗了!原来,漫步巴勒斯坦的漫步地并不是城市,而是巴勒斯坦土地上一片正在消失的风景——自然资源。作者拉贾?舍哈德是一位巴勒斯坦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律师。于是我打开网页,看到了这样的介绍:“舍哈德是先锋无党派的人权组织国际法学家委员会分部Al-Haq的创办者,他还著有多部有关国际法、人权和中东问题的著作。《漫步巴勒斯坦》获2008年奥威尔奖。”
出于对土地的深切眷恋,作者历时27年,分7次漫步于巴勒斯坦的荒野——在约旦河西岸拉马拉的山中、在耶路撒冷的荒野上、在穿过死海边的峡谷……这些风景中的许多,正在渐渐消失,许多自然风光无法接近了。正是如此,作者希望能够用他的文字,至少在尚未消失的现在,为我们呈现这片土地的美。
虽然与小慕之前设想的不太一样,但是作者会带着我们这些远在东方的中国读者走进另一片神秘的国土。就冲着这点,也是足够吸引人了。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