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陶瓷形成体系
2016-01-12张桐
张桐
听闻陕西师范大学的博物馆展品别具特色,不输外面的博物馆,我就起了一探究竟的念头。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由历史文化馆、陶瓷艺术馆、书画艺术馆和妇女文化馆组成。之前历史课上老师介绍过陶瓷艺术馆,该馆以陶瓷为主要特色,历代陶瓷形成体系,包括新石器时代彩陶、灰陶,商周陶鬲,秦砖汉瓦,汉代陶明器,六朝青瓷,唐代青瓷白瓷和唐三彩,宋代名窑瓷器,元代青瓷,明清青花、五彩、珐琅彩等数百件。这么多的瓷器,听起来棒极了,我便决定先去看看陶瓷艺术馆。
瓷枕消暑纳凉
来到陶瓷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磁州窑白釉黑彩瓷枕和一个绿釉瓷枕,两个瓷枕看上去外观精致,颜色鲜明,富有光泽。其中磁州窑白釉黑彩瓷枕上面有裂痕,我想大概是出土时就断裂了吧,也有可能是运输不当造成的,来不及探究其原因,便被瓷枕上那幅美丽的山水画及那株独竹吸引住了。讲解员告诉我:“装饰技法是影响瓷枕题材和艺术风格的重要元素,采用装饰技法不同,所塑造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感受就会不同。自唐以来,瓷枕的装饰技法有纹胎、刻花、划花、剔花、印花、绘花、雕塑等多种,这些技法往往都是结合交错使用,使瓷枕更富有艺术性。”
瓷枕看起来非常硬,古人是使用居多还是观赏居多呢?我想既然取名为“瓷枕”,那么应该是使用居多吧。为了印证自己的猜测,我回去了查阅了资料。瓷枕是我国古代夏令的主要寝具,大约自七八世纪的唐代早、中期以来,连续烧造长达1000多年,而且各个历史时期的瓷枕都具有时代特色,造型多样。瓷枕不仅是一种日常器具,更具有观赏、陈设、审美价值。不同瓷枕代表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不同群体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传统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具有普遍性、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及传播性的文化特性,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文化遗产。
关于枕的记载,至少可以上溯到《诗经》,《陈风?泽陂》篇曰“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唐风?葛生》篇说“角枕粲兮,锦裘烂兮”,可见周代枕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用具了。大体上,中国的枕可以分为软枕和硬枕,软枕一般为布帛丝棉,硬枕多为玉石、木质、陶瓷为主。
为什么人们要选择硬枕而不是使用舒适的软枕呢?查阅资料后我了解到,在出土的大量磁州窑瓷枕上,有不少墨文诗书直接点明了瓷枕的妙用,最突出的一个作用便是消暑纳凉。河北锯鹿宋代故城遗址出土的一件宋代磁州窑题诗瓷枕,上有一首五言诗:“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但是如果用瓷枕就寝,即使是正午白昼,也能解暑入梦。瓷枕因枕面有釉,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性能,在炎炎夏日,便成了清热消暑的首选。北宋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北宋词人晏几道有“罗暮夜犹寒,玉枕春先困”,都写出了玉枕清凉之感。原来人们是为了消暑纳凉才选择瓷枕的,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欠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善于发现生活,适应生活,改善生活,让人不得不敬佩啊!另外从诗词的另一个角度不仅反映了宋元时期瓷枕消暑纳凉的作用和效果,而且可以了解到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已经成为当时中下层大众普遍使用的消暑纳凉寝具。
瓷枕,警枕
瓷枕作为寝具,除了消暑纳凉妙用之外,还有其他用处吗?它的使用者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族呢?带着问题查找资料,发现原来瓷枕还真有许多衍生的用处。其中一个就是作“警枕”,河北邯郸市博物馆藏一件元代长方形白地黑花枕,枕面墨书七言诗一首:“常忆离家日,双亲拂背言。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再看天。古来冤枉者,尽在路途边。”此民俗诗为父母叮嘱远行孩子在外注意安全,真乃“可怜天下父母心”,读来感人至深。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馆藏一件磁州窑白地黑花叶形枕,书行楷五言诗:“在处与人和,人生得己何。长修君子行,自由是非多。”诗中“处”应作“外”,“己”作“几”。此诗语言本色,饱含“警戒”意味,体现修身洁己的处世哲学。另金代一磁州窑诗词枕上有“立身之法,孝顺为先,家和人善,富贵千年”的格言,每天枕着这样的枕头睡觉,对家庭、孩子是种养成教育。可见在瓷枕上题写或刻写劝勉警戒性诗词,既为现实生活的人指点迷津,也让我们看到不少古人的人生哲学和处事经验。
辟邪纳福
历史资料记载瓷枕还有另一个妙用是避邪纳福。《新唐书?五行志》中说:“韦后妹尝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邪,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由此可见,唐代已经有制作兽头枕的历史,用意在于辟邪、辟魅、宜男和服妖。避邪枕,既有墨书“镇宅大吉”、“勒鬼”等文字的瓷枕,也有虎枕、狮子枕等宣扬避邪的兽枕。还有宣示吉祥纳福涵义的,包括文字枕和吉祥物枕。有一个宋代磁州窑书法枕,枕面外框内设一个如意形,中有“寿山福海”四字,透露出满腔的祝福之情。现在也有很多人用装饰有虎头、狮子头等动物的瓷器作为吉祥物,祈求平安辟邪纳福。
小小的瓷枕竟然有如此多的效用,可见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以及他们对艺术的强烈追求和优秀创作成果。
凤纹的起源、发展
讲解员把我带到镇馆之宝——“秦代大型凤纹空心砖”的展柜前,一块约一米长的大型空心砖呈现在我眼前,这块空心砖的正面、上面和侧面计有浅浮雕凤鸟五只,背面有阳线刻凤鸟两只,美轮美奂,一派帝王气象。讲解员介绍到这块秦代空心凤纹砖是1990年代博物馆征集到的一件重器,出土于咸阳窑店秦宫遗址,它是一块保存完整的宫廷用砖,对于凤纹的起源发展和空心砖工艺的历史研究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较为珍贵成为镇馆之宝。
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是不存在的虚拟生物。这是第一次看到凤纹空心砖,我便对凤纹的起源和发展有了很大的兴趣。了解凤纹需要先知道凤鸟,凤鸟是禽类美化的象征,是在鸟图腾的基础上,融合原始时代多个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征,集大成之美而成的。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的时期,凤居百鸟之首,象征美好与和平,所以这个时期的凤鸟纹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在艺术性、技术、材料等方面均有创新,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镇馆之宝”上面的凤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凤纹起源于新时期石器,当时出现在陶器上,凤纹形态较为原始、朴拙,其象征意义与当时人们的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意义相一致。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是发展时期,直到秦汉时期,凤纹最为出彩,凤的头胸纹样清晰,凤昂首衔珠,凤眼圆睁,身体纹以各种条纹、人字纹以及圆珠纹,羽饰华丽,刻划细密,神态生动。这时凤纹还与动物纹、人物纹相结合,形成完美的画面,装饰图案相当丰富。凤纹到明清时期最为成熟,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专制政策和思想。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文化是政治的重要反映和体现。
空心砖工艺
人们常说“秦砖汉瓦”,砖的使用起源一定很早。我们现代空心砖是不是和当时的空心砖有异曲同工之处呢?空心砖的制作工艺是非常复杂而细致的,在当时陶窑不够先进的条件下,空心砖不可以与其他陶制品在同一批次烧制,因为空心砖的烧制时间更长,同一批次烧制时泥胎薄的泥制品烧过了火候而空心砖还未烧透。看来在当时的条件和技术下,想要烧制出空心砖是很不容易的,对技术也有很高的要求。对比现在的生产技术和条件来说,制作空心砖容易得多。
从汉代的陶窑形制与近代的陶窑对比可以看出,陶窑的形制自汉代以来变化不大,烧制工艺也应基本相似,通过王壮飞学者在1934年记述下来的砖的烧制工艺可以基本想象汉代空心砖烧制的基本流程。现代空心砖具有质量轻、强度高、保温、隔音、隔热效果好等优点,现在普遍使用陶粒空心砖进行框架结构的隔墙及保温外墙施工,这样的砖不仅质量轻且保温和隔音效果良好。
责任编辑: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