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堰市玉米经营模式、规模化经营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2016-01-12叶青松彭宣和蔡高磊安菲张凡肖能武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24期
关键词:十堰市种粮规模化

叶青松 彭宣和 蔡高磊 安菲 张凡 肖能武

摘 要:为探索湖北省十堰市玉米经营模式与规模化经营现状,从农村基本情况、经营模式种类、经济效益和规模化经营等方面问卷调查了十堰市6县市区的314户玉米生产情况,并根据十堰市玉米经营模式与规模化经营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积极推进玉米产业化经营机制构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土地流转管理、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等对策,旨在为十堰市未来玉米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Zea mays L.);经营模式;规模化;发展对策;十堰市

中图分类号:S513;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401-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4.080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rospects for the models and scale with corn business in Shiya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rural areas, the type of business models, economic benefits and its scale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ix areas included in Shiyan were known.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model and large-scale with corn business in Shiyan, we raised points: promoted the corn industrialization mechanism building actively; improved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land transfer; accelerated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and so on, which is aim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with corn business in Shiya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orn (Zea mays L.); business models; Large-sca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Shiyan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产量最高的谷类粮食作物[1],全世界有70多个国家包括53个发展中国家种植玉米,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玉米既是中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又是中国粮食增产的主力军[2]。十堰市位于鄂西北汉江中上游的秦巴山区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春播和夏播玉米的适宜种植区,其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居当地粮食作物首位[3],全市年均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8.33万hm2左右。近年来,十堰市围绕南水北调工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山区特色农业发展,茶叶、烟叶、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已形成专业化的区域经济优势,并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和著名农产品品牌,有效推动了十堰山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动力[4]。为保护丹江口库区水质、推行“一控双减三基本”、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的目标,十堰市农业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为了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提高玉米产量成了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通过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十堰市玉米主产区4个县1市1区玉米的经营模式、规模化经营的现状以及对各种经营模式的效益分析入手来研究十堰市玉米最适宜的经营模式、制约玉米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及今后玉米生产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促进玉米生产规模化,并为整个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十堰市玉米生产经营现状

1.1 全市基本情况

十堰市国土面积2.36万km2,辖4县1市5区、106个乡镇、1 857个村,总人口 3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6.4万、劳动力150.9万,耕地面积20.55万hm2,水域面积10.07万hm2,海拔500 m以上的山地面积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73.6%,山区特征十分突出,俗有“八山一水一分地”之说。境内南北气候兼备,立体气候明显,适宜玉米生长,常年玉米种植面积8.3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40.55%,是三大主粮之一。玉米主产区4县1市1区面积在8.24万hm2左右,占全市玉米面积的99%,2014年比2013年总面积增加0.65%,两年平均单产(公顷产量,下同)在4 593.00 kg左右,比湖北省平均单产4 646.25 kg低53.25 kg。其中2013年比湖北省平均单产4 721.25 kg低113.25 kg,2014年比湖北省平均单产4 571.25 kg高11.25 kg。全市99%的经营模式是单户经营,企业+农户、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合作社+农户四种规模化经营模式不到1%,其中后4种规模化经营模式2013年有1 216户,2014年增加到1 740户,增幅达43%。

1.2 抽样调查经营模式与规模化经营情况

2015年8月对十堰市玉米主产区的4县1市1区,即郧阳区安阳、大柳、刘洞、白桑、南化5乡镇16村,郧西县城关、涧池、香口、土门、观音5乡镇13村,房县土城、红塔、野人谷3乡镇7村,竹山县秦古、宝丰、溢水、擂古、楼台5乡镇18村,竹溪县水坪镇、龙坝、中锋、蒋家堰4乡镇8村,丹江口市习家店、蒿坪、土关垭3乡镇8村,共计314户农户进行了2013-2014年玉米的经营模式与规模化经营问卷调查。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十堰市6县(市、区)玉米种植区域以山区居多;农民文化以小学、初中为主、少量高中;耕种模式以人工牛耕为主、半机械化为辅;用工模式以家庭劳动力为主;家庭收入大多来源于外出务工。玉米经营模式情况有单户经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企业+农户四种经营模式。其中以单户经营为主,达到260户,其次是种粮大户30户,企业+农户类型有18户,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数量最少,仅为6户(表1)。

由表2可以看出,十堰市玉米的规模化经营还不成熟。农民种粮面积在0.67 hm2以下的居多,达到221户,随着种粮面积指标的增加,户数逐渐减少。愿意增加种粮面积的户数比不愿意增加种粮面积户数多24户;不愿意成为种粮大户的户数比愿意成为种粮大户的户数多48户;不愿意转让承包土地的户数较愿意转让承包土地的户数多出24户。粮食规模生产经营形式最多的可能是自家单户经营,有214户;其次为土地流转家庭农场,有54户,是单户经营的25.2%;第三位为农田托管服务型,有40户,是单户经营的18.7%;科研基地带动型有5户,是单户经营的2.3%;土地入股集体型数量最少,仅有1户(表2)。

1.3 各经营模式的效益分析

1.3.1 产量 2013年每公顷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单户经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企业+农户,每公顷产量相差最大可达1 884 kg;2014年4种经营模式每公顷产量相差比2013年小,仅为976.5 kg,由高到低依次为单户经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企业+农户(表3)。2014年与2013年的产量相比,在单户经营、企业+农户和家庭农场3种经营模式下是增加的,增速分别为1.9%、21.0%、10.1%,仅种粮大户经营模式下是下降的,增速为-2.5%。

1.3.2 投入成本 2013年投入成本由高到低依次为种粮大户、企业+农户、单户经营、家庭农场,四者之间最高成本与最低成本之间相差1 263元/hm2;2014年投入成本由高到低依次是企业+农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单户经营,最高成本与最低成本相差减少到912元/hm2(表3)。2014年投入成本较2013年仅企业+农户是增加的,增速为7.1%,其他3种经营模式则是下降的,增速分别为-2.2%、-4.3.0%,-0.2%。

1.3.3 经济效益 2013年种植玉米的利润由高到低依次为单户经营、企业+农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单户经营的利润分别是其他3种经营模式的1.50、1.71、1.91倍;2014年利润由高到低依次为单户经营、家庭农场、企业+农户、种粮大户,单户经营的利润分别为其他3种经营模式的1.31、1.35、1.53倍(表3)。2014年利润与2013年相比4种经营模式效益都是增加的,单户经营、种粮大户、企业+农户、家庭农场的增速分别为21.3%、35.5%、35.2%、76.3%。

2 调查结果分析

全市在玉米经营面积和单产上,按十堰市农业局统计数据,2010-2014年5年逐年上升,从8.15万hm2增加到8.32万hm2,增加2.1%,单产徘徊在4 500~4 605 kg。抽样调查的农户在经营模式中比例最高的仍然是传统的单户经营模式,占比83%,企业+农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只占17%,可见十堰市玉米规模化经营程度极低。在效益方面,单户经营效益高,但面积小,主要靠劳力精耕细作;都是自有土地,单产和效益好,但不成规模;粮食收入占不到家庭收入的20%,主要收入来源是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企业+农户模式种植面积在0.67 hm2以下,属订单农业,不需土地租赁费用(由企业提供),种植品种和技术有统一规范,收购价比其他稍高,效益比较稳定,粮食收入可达到家庭收入的20%,主要劳动力可在农闲时外出打工和其他副业收入。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平均种植面积大,以半机械化为主,管理粗放,需支付土地租赁费用,每公顷产值相对低,但规模化程度高,粮食收入占家庭收入达到70%,劳动力可就地就业。按照每户收益计算,4种玉米经营模式有巨大差异,平均每户种植面积越大,户收益越高,差异就越显著,收益由高到低依次为单户经营<企业+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从2年效益增速比较,规模化经营的家庭农场达到76%,种粮大户、企业+农户也达到35%以上,单户经营增速最低,可见规模化经营只有在管理和技术上方面提高,其潜力和效益才会大幅增加,而传统的单户经营模式,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增加潜力不大。

在辐射能力方面,玉米高效经营模式辐射带动能力相对不足。根据2013年和2014年玉米不同经营模式分析可以看出,这两年企业+农户、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的玉米种植面积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农户数量不多。只有通过高效经营模式的辐射带动,才可以实现分散农户、大户和农场的规模化分工,顺利实现与市场机制的有效对接,保证农户稳定的利益。

3 玉米经营和规模化的制约因素

3.1 劳动力不足,年龄大且文化水平低

调查发现,农户平均每户5人,在家务农人口平均年龄超过50岁,劳动力严重不足,文化水平集中在小学和初中程度,占总比90%以上。年轻人多外出务工,不事农业,不会种地,玉米生产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况。农民在玉米的生产经营特征上仍以粗放型为主,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相对较少,多以原始的劳动力投入为主。同时,由于土地紧张,经营规模有限,且生产技术水平不先进,玉米质量不高,造成了这些地区的农业经营效益低下,农民积极性下降。同时,调查中发现,农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中,粮食收入仅占28.62%,外出务工收入占31.80%,其他来源占39.58%。这同样说明了生产经营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此来保证玉米产量。

3.2 耕地贫瘠,机械化程度不高

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山区特征十分突出,耕地面积仅约20.5万hm2,而海拔500 m以上的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3.6%。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和“一江清水送北京”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政策的实施,造成一些低山、河滩不能改造成农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5];耕地面积没有集中成片,大都是单个分散的,难以规模化经营;耕地的质量比较差,坡度大、耕层浅、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影响了作物产量和质量,再加上山区耕作地块普遍较小,形状不一,农业机械在山区使用效率低,这种局面导致科学技术的劳动力转化较为困难,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深入进行[6],影响规模化生产效率。

3.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土地流转困难

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与农村的水利、电力等设施不配套,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有直接关系。十堰市的灌溉设施缺乏且年久失修,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7%左右,导致大片的玉米季节性干旱,影响产量。生产的农产品流通不畅,也与当地的仓储、交通、信息等硬件建设跟不上有密切的关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幅下降,加上山区耕作地块普遍较小,连片面积不大,不成规模,导致土地流转困难。问卷调查也证实农民不愿意转让出自己的土地,种植的土地大部分仍是自家责任田。十堰市现有的粮食规模生产经营形式大多是农民自己承包土地和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型,农户对于流转土地存有诸多顾虑,以自家承包的土地为自家的私有财产为观念,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后会丧失土地的承包权,而且土地出租费用较低,甚至有农户宁愿土地抛荒,也不愿意出租,大部分没有劳力的家庭选择把土地借给亲戚耕种,农户普遍对土地流转持有消极态度;种粮大户与家庭农场则希望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收入,却又产生了无地可租的矛盾。

3.4 粮食生产成本上涨,经营融资艰难

研究表明,十堰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高投入时代,由表3可以看出,肥料、种子和人工的价格近年来涨幅较大,造成农民投入增加,收益减少,直接导致农村许多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就业。这不仅打击了农民种田积极性,而且农村剩余的老人、妇女由于缺乏文化和科学知识,仍然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田间管理和种植,产量增幅潜力不大。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生产成本的上涨已经成为制约十堰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规模化经营的农户普遍反映影响种粮经营规模的最大因素是融资难,农户贷款的主要渠道是农村信用社,融资渠道狭窄、金额少、周期短、贷款利率高。由于种粮大户的经营规模较大,其资金的投入也比较大,现有的银行融资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资金缺口很大。

3.5 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利益没有保障

问卷调查显示,农民愿意增加耕种面积但是不愿成为种粮大户,究其根本则是因为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农民面临多重风险,特别是自然和市场两个方面的风险。十堰市地处南北交接地区,近年来生态发生了转变,自然灾害频发,加之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经常变动,而农民相应的保险政策扶持不到位,保险险种不足、覆盖面较小,农业保险赔付率较低,都制约着当地玉米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原因和缺乏有效的农产品价格信息,对市场流通没有正确的分析能力,销售价格不稳定,跟风似地进行生产和销售,具有盲从性,最终损失惨重,致使农民的利益没有保障。

4 玉米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对策

4.1 积极推进玉米产业化经营机制构建,保护好农民积极性

政策扶持不到位,保险险种不足、覆盖面较低,农业保险赔付率较低,而十堰传统玉米种植发展模式已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相关利益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已基本形成思维定势,尽快普及玉米产业化经营,获得产业化效益比较困难。正因如此,首先要摒弃小而全、效率低下的传统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到产业化生产经营进程中,通过引导推进玉米产业化的进程,来促进玉米产业化经营,注重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协调推进,建立规范机制,发挥地方政府的宣传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及扶持政策[7-9];其次,尽快构建利益保障和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制度氛围,为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要为产权让渡、经营权转移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10];第三,要加强政策调控,保护好农民积极性。近几年,国家适时启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稳定玉米市场价格、保持农民种粮合理收益从而保证玉米播种面积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这一政策措施要继续实施并逐步完善,要逐步提高临时收储收购价格,统筹考虑生产成本、比价关系和农民种植收益,探索对规模化经营的农户补贴政策;第四,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保险种类,扩大保险覆盖面,降低玉米生产风险。

4.2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现阶段我国农村正在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要抓住这一契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条件最恶劣、需求最紧迫地方开始,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电网改造、公路建设、技术推广等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范围之内,稳步推进田间工程如坡改梯、薄改厚,对具有耕地开发条件的非耕地等进行改造,有效改善全市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对于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要落实养护责任,量化到人,后续投入资金进行维护管理,严禁破坏、污染、圈占闲置耕地和损毁农田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条件,使其发挥长期效益。

4.3 加强土地流转管理,促进规模化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保证山区玉米规模化经营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彻底转让,促进土地流转政策的制定必须体现这个特点[11]。针对十堰市的山地特征,6县(市、区)的耕地面积和玉米产量有很大的差异,加强和引导土地流转管理,对土地流转的范围和流转土地的使用要进行科学规划,使其符合十堰市玉米产业发展的需要,使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向有利于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耕种集中,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位产量,提高粮食的商品化。同时要制定合理补偿政策,建立双向农地流转补贴制度。当前,关于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政府补贴,还仅限于对农业经营大户以及整合土地者进行补贴。这种单方面的补贴政策虽然有助于激励部分农户或其他经营者参与土地规模经营,但要实现农业集中用地的阻力仍然较大。在制定土地流转补贴政策时,有必要考虑对转出土地的农户进行适当的补贴,使其在转出土地时不仅能获得转出土地的租金收入,还能获得相应的政府奖励,激励那些对土地流转有担心或不满足于土地流转租金收入的农户转出土地。这一政策有助于土地集中和部分农户彻底脱离农业,实现双赢[12]。

具体措施为: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可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亲自讲解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解疑答惑,消除农民们的顾虑,使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地进行;二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农场经营、合作社经营、企业经营、种粮大户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三是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创新,支持基层先行先试,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四是坚持经营规模适度,既要注重提升土地经营规模,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确保农地农用,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

4.4 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劳动力素质

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相互结合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大突破口,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向全世界宣告了科学技术的运用转化在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上的巨大作用[6]。目前,虽然在部分地区已实现玉米机械化播种及收获,但十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仍低于省内平均水平。

1)大力发展机械化,积极推广玉米机械整地和精量播种,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模式化作业。把发展玉米机收作为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点,组织开展玉米收获关键技术和适应山区机具研发,不断推出新产品、新科技、新技术和新设备[13];发挥机械收获抢农时、保季节、降损耗的作用,解决玉米收获费工、费时、成本高的问题。对于部分农户、种植大户及家庭农场在先进机械上缺乏购买力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价格优惠、价格补贴等方式帮助农户更新生产设备,便于农业机械使用范围的扩大。

2)调整种植结构。根据玉米生产的地域,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比如在浅山丘陵区、川道河谷和河滩地等具有地势平坦、气候温暖、热量阳光充足的优越条件的田块,可以重点推广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玉米+大豆、萝卜/玉米/芝麻、春玉米/秋玉米/大白菜、马铃薯/玉米/甘薯等主体栽培模式。而在高海拔地区和背阳地阴湿区气候冷凉、光热资源不足的区域,可以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早播促热技术。在不同生态类型区创建试验示范区,辐射带动玉米集成配套增产技术大面积推广普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14]。

3)科学布局,以基地单元建设带动玉米产业化。目前,十堰市已经意识到本地区在烟叶、茶叶、水果、食用菌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在部分县市建立了多个基地单元,形成种、管、收和售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和扩大粮食作物的建设、投入和扶持,以生产来带动加工和销售环节,增强基地单元的辐射能力来带动玉米产业化的发展,保障玉米产业的稳产增收,也可以根据玉米和其他作物之间的产业关联性建立全新的联合型生产基地,形成相互促进作用。

4)加大对玉米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培育知名品牌。我国玉米加工产业产品品种众多,而十堰市玉米加工产品和企业相对比较匮乏,在保证玉米足够食用的前提下,需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促进玉米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而扩大玉米加工企业的地区影响实力。建立玉米产销网络,对生产、加工、销售有相对应的一条龙服务,实行订单生产,可有效解决农民的销售问题,避免盲目性。对玉米生产企业紧抓不放手,积极建立企业与农户间的联系,拓展玉米农产品加工,增加收益。

5)开展针对性的种植技术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户对农业科学知识和新技术、新措施、新农艺的利用水平。依托十堰市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业教育部门,开办农技培训课程或下乡亲自进行技术指导、现场培训,不断提升生产经营规模化和良种、良法的应用与推广,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经营素质和市场素质。

参考文献:

[1] 徐艳霞,李旭业,王晓春,等.建国以来我国玉米育种技术的发展与成就[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 (6):165-168.

[2] 赵久然,王荣焕,史洁慧,等.国内外玉米动态及展望[J].作物杂志,2008(5):5-9.

[3] 徐 涛,肖能武,秦光明.十堰市玉米生产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种业,2013(6):40-42.

[4] 袁本华.鄂西北农业结构现状分析与特色农业经济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88-90.

[5]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农村统计年鉴(2009)[Z].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6] 宋建武,刘恒新.加快突破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瓶颈[J].中国农机化,2010(2):18-21.

[7] 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8): 69-70.

[8] 蔡伟民.对农业产业化几个重点问题的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1998(2):25-30.

[9] 王化信.论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J].农业经济问题,1997,(1):58-66.

[10] 李剑涛.健全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焦点和核心: 千阳县蚕桑、烤烟加工[J].中国农村经济,1996(9):99-100.

[11] 叶剑平,蒋 妍,丰 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农村观察,2006(4):48-55.

[12] 刘凤芹.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J].管理世界,2006(9):71-79

[13] 胡志超,张会娟,钟 挺,等.推进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考[J].中国农机化,2011(5): 16-18.

[14] 周 军,叶青松,彭 敏,等. 湖北省十堰市玉米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269-270.

猜你喜欢

十堰市种粮规模化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五(5)中队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宝藏》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隧道LED照明规模化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