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北地区小麦隐性自然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

2016-01-12凌冬刘先斌唐清张鹏飞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24期
关键词:鄂北防控技术小麦

凌冬 刘先斌 唐清 张鹏飞

摘要:分析研究了鄂北麦区阶段性干旱、土壤湿害、低温冷冻害、干热风、烂场雨等隐性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并从品种选择、耕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生产环节提出综合防控的技术体系,旨在为鄂北地区小麦生产抗灾减灾和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隐性灾害;防控技术;鄂北

中图分类号:S512.1+1;S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177-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4.019

Abstract: The law of the wheat recessive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periodical drought, water logging, heat stress, cloudy and drizzly weather and frost chilling in the north of Hubei were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and from production processes of the variety selection, soil preparation, planting, field management, harvesting and so on, the technical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a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a technical support for fighting and reducing natural disasters in wheat production of northern Hubei.

Key words:wheat; recessive natural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northern Hubei

鄂北麦区是中国夏粮主产区和湖北省粮食增产核心区。近些年,伴随全球气候变化,鄂北地区小麦生育期间阶段性干旱、土壤湿害、干热风、烂场雨、低温冷冻害等隐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呈不断上升趋势,逐步演变为本地区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十二五”开始,在开展多点调查和多项试验的基础上,对鄂北地区小麦隐性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示范推广,为该区域小麦抗灾减灾,连年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1 鄂北地区农业生态特点

鄂北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大陆性气候过渡区,年均气温15~16 ℃,10 ℃以上积温4 750~5 060 ℃,年均降水量820~1 200 mm,年均日照1 800~2 100 h[1]。四季气候总体表现为春季冷暖无常,大风多;夏季气温高,降雨集中;秋季降温迅速,阴雨连绵;冬季寒冷时间短,干燥少雨[2]。鄂北麦区主要集中在襄阳-随州的北部岗地和东南河畈丘陵地带。其中北部岗地属于温和少雨多旱类型区,耕地以岗地为主,田地宽阔肥沃,地表水不足,降水少且稳定,易发生低温冷害;东南及汉江两侧河畈丘陵属于温暖湿润易涝类型区,耕地以水田为主,降水适中,但分配不均,易涝易旱[3]。近些年,随着气候因子变幅加大,区域性气候与小麦生长发育的不吻合性加剧,直接诱发隐性灾害频繁发生[4]。

2 鄂北地区小麦隐性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发生规律

根据多年气象资料分析和生产调查,对鄂北地区小麦生产影响较大的隐性自然灾害主要有阶段性干旱、土壤湿害、烂场雨、高温热害和低温冷冻害5种类型。这些灾害基本上每年都会不同程度交叉重叠发生,不仅直接影响小麦正常生长,而且加重病虫害、倒伏等次生灾害,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

2.1 阶段性干旱

鄂北地区属于雨养农业区,小麦生育期间降水总量较多,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降水与小麦生长需水期之间耦合程度差,导致小麦生育期出现水分亏缺,抑制正常生长发育,影响产量和品质。由表1可知,2007-2015年小麦生长期间,降水量每三年出现一次峰值,年际间最大极差234.6 mm,相差达2.3倍。由图1可知,小麦生长期间的12月至次年2月降水偏少,平均降水不到25.0 mm,秋、冬季干旱是本区域最主要的灾害之一。

2.2 土壤湿害

湿害主要是由于田间含水量达到饱和造成根系缺氧,从而根系活力降低,对植株正常生长发育造成的伤害。本区域东南部的稻茬麦田以及其他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的低洼地是渍害的多发区,全市常年发生面积在3万hm2以上。2007-2015年小麦生育期间平均降水量约为340 mm,70%集中在4、5、10月份,平均降水量分别为66.5、110.1、47.1 mm。4月初至5月上中旬是该区域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成熟的时期,此期间常遇到持续降雨或强降雨天气引发渍害,导致结实率、千粒重下降,对减产影响较大。如2014年秋播前降水多,土壤湿度大,耕整播种困难,大部分麦田播种期推迟7 d左右,11月10日后迟播面积超过10%,历史比较少见。2014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襄阳持续降雨达134.8 mm,东南部部分水田小麦渍害较重,最高减产超过56%。

2.3 烂场雨

鄂北地区小麦收割期主要集中在5月25日前后10 d,此期间遭遇阴雨或强降雨天气概率较大,影响收获进程,造成部分小麦穗发芽或霉变,影响小麦的品质和生产效益。由表1可知,2008-2015年小麦生育期内总降水量与收获期降水量基本呈正相关,收获期间(5月下旬)降水量超过25 mm、烂场雨明显成灾的年份超过一半。如2009年小麦收割期间降水量达到115.9 mm,是常年的2~3倍,连续强降雨导致主产地襄州区小麦平均穗芽率达到50%,霉变率超过10%,当季小麦产量、品质下降,秋播用种极度短缺。2013年5月23日前收获的小麦质量好,经历5月24~25日的强降雨后,在田小麦出现大面积穗发芽和倒伏。因此,本地区烂场雨发生频繁,为害重,是“龙口夺粮”、增加效益的重要威胁。

2.4 低温冷冻害

低温冷冻害是指气温低于小麦生长发育最低极限温度,使生育期推迟,甚至发生生理障碍造成减产的气象灾害[5]。近些年冬季积温偏高,因春性品种早播旺长、发现大量弱苗等原因导致的小麦冷冻害面积高达10%,对产量影响大。小麦冷冻害发生区域以鄂北岗地较重,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期:一是越冬期骤然大幅度降温,造成叶片受冻,分蘖弱小或茎蘖冻死;二是起身拔节后气温回升快、起伏大,易发生“倒春寒”,导致小麦死茎、死蘖。如2004年冬季低温,2008年元月的罕见雨雪、冰冻天气,2010年的春季低温多雨天气等都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冻害,造成小麦黄苗,成穗数不足,穗粒数减少。

2.5 高温热害

当气温超过作物生长发育上限温度时,会发生高温热害,伤害植株组织,降低光合速率,降低光合同化物输送能力,导致灌浆期缩短,子粒不饱满,严重时导致小麦植株迅速死亡[6]。本区域小麦灌浆阶段(5月上中旬)常会出现连续多日高温低湿或高温高湿天气,引发不同程度的高温逼熟为害。如2008和2011年5月上中旬都曾出现过30 ℃以上的高温,其中2011年5月8日和18日最高气温分别达到33 ℃和36 ℃,连续3 d平均气温超过25 ℃,高温热害导致小麦子粒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下降。

3 小麦隐性自然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3.1 防御技术体系

3.1.1 选择适宜的抗逆稳产品种 小麦的抗逆稳产性能主要由品种内在的遗传基因决定,因地制宜选用抗逆稳产品种是小麦隐性灾害防控最直接、最有效的技术措施。针对鄂北麦区隐性灾害发生特点,在品种选择上,应以半冬性和弱春性红粒品种为主,除了满足高产、优质,抗病能力强、灌浆速度快、分蘖成穗率较高等要求外,还要对渍害、冻害、高温逼熟和穗发芽有较强的抗耐性[7]。具体品种可参考当年湖北省小麦主导品种公告,目前可供选用的品种主要有襄麦25、襄麦55、鄂麦596和郑麦9023等[8]。

3.1.2 应用标准化耕种技术 实践证明,采用标准化耕种技术,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对一播全苗,培育壮苗,提高小麦的抗旱、抗寒、耐渍、抗倒伏能力,争取高产稳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精细耕整地。鄂北麦区素有“种好的小麦管好的秋”的农业谚语,精细耕整地是高质量播种的基础。为缓解近年来因麦田连年旋耕作业,土壤耕层变浅、紧实度增加,保肥、保墒能力下降的问题,可采用遇足墒每隔3~4年机械深翻耕1次,其他年份实行机械少免耕(含旋耕或浅耕)的耕地方式,既可破除犁底层,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下扎[9],又能降低耕作的成本。耕后要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进行1~2次耙地或镇压,以破碎土块,踏实耕层,达到上虚下实的标准。

2)施好底肥。据2012年襄阳市土壤肥力调查,全市有机肥平均施用量为7 900 kg/hm2,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仅为1.56%,不到国家中等地力水平。要通过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施用,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地力水平。具体要求是,前作秸秆全量还田后,在底施小麦专用复合肥或配方肥的基础上,再底施优质有机肥15 000 kg/hm2,中高产田氮肥底施量一般占到氮肥总量的60%。

3)普及药剂拌种。吡虫啉拌种对麦蚜危害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和超长的持效期,可有效控制小麦生育期内蚜虫危害[10],杀菌剂拌种可以降低一些病害越冬菌源基数,减小春季病害流行的压力。近些年,鄂北麦区坚持大力推广粉锈宁、吡虫啉等药剂拌种技术,对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和蚜虫的防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抢墒适期播种。凡耕之本,在于适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因素中,播期﹥品种﹥播期×播量互作﹥播量,适期播种产量高,过早或过迟播种产量均降低[11]。根据小麦冬前形成壮苗需要0 ℃以上有效积温530~670 ℃的标准推算,本地区小麦适宜播种期通常在10月18日至11月5日之间,最佳播种期为10月20~30日。应根据土壤适耕性,灵活采用播种方式,力争在适播期内播种。适播期间土壤湿度大、整地困难时,稻茬麦地可采用少免耕技术播种;适播期内干旱时,有条件的灌溉播种,无灌溉条件的可抢墒早播或干播等雨,确保出苗充足,但正常年份提前播种出苗不要早于10月20日。近年来,秋季作物收获完毕后,农民朋友因急于外出打工,抢墒早播的现象比较突出,常年10月10日前早播面积超过10%,发生冷冻害的风险较大,必须引起重视。

5)适量播种。正常情况下,鄂北地区旱茬麦播种量为150 kg/hm2左右,稻茬麦播种量为180 kg/hm2左右,基本苗保持为230万~300万/hm2,实际播种量应根据土壤墒情、整地质量、种子发芽率、播期、播种方式等因素增减。现在,随着农业机械的广泛运用,整地质量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受“稠麦产量高”的习惯影响,不少麦田播量仍处于220~370 kg/hm2。播量太多,群体过大,不利于冬前壮苗的形成及产量的提高。

6)采用机械条播。机械条播可以做到播深一致、出苗均匀整齐,麦苗素质高、抗逆能力强。要根据茬口和墒情,因地制宜选用不同机型机械进行条播。土壤条件适宜时采用联合播种机条播;土壤湿度较大、适耕性差时,可采用少免耕和机械开沟覆土方式条播,确保播种进度和播种质量。值得注意的是,秸秆还田麦地播后务必进行1~2次镇压,促进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其保墒、防旱、防冻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7)提高沟渠水平。提倡使用机械开沟机开好厢沟、围沟、腰沟,做到沟渠配套,沟沟相通,降低地下水位,确保排灌畅通。春季要注意加固沟厢,清理沟厢,预防湿害发生。

3.1.3 落实好日常田管措施

1)看苗追肥,促弱控旺。具体来讲,一类麦田前控后促,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穗大粒多;二类麦田促苗稳健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三类弱苗麦田以促为主,促苗早发快长,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麦田追肥可分2~3次进行,冬前针对晚弱苗,在三叶期前后看苗追施平衡肥;小麦第一节间达到定长时,根据苗情普施拔节孕穗肥(氮肥),占氮肥施用总量的25%~30%;扬花、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肥。

2)科学防控病虫草害。根据病虫害预报和发生情况,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蚜虫、麦圆蜘蛛等病虫害的防控工作。要抢在小麦抽穗至开花初期积极主动落实好“一喷三防”措施,可采用多酮+菊酯类农药+磷酸二氢钾等药肥组合普遍喷雾1~2次,既可减少频繁用药次数,减少农药残留,节约生产成本,又可增强小麦后期抗逆能力,提高粒重。此外,要在冬前或春季气温较高和土壤墒情较好时,选用高效低毒除草剂科学防除田间杂草。为提高防效、减少药害,最好由配备有高效植保机械的专业化服务组织进行统防统治。

3)搞好灾前应急预防。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灾害天气来临及隐性灾害形成前,根据灾害类型及时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如干旱时及时灌溉或喷洒防旱保水剂;旺长田块及时镇压或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制生长进程,培育壮苗;低温来临前及时喷施生长调节剂或钾肥增加抗寒性;雨前清沟排渍,蜡熟期抢晴机收等,有效减轻灾害天气对小麦生长、生产的影响。

3.2 补救技术体系

小麦受灾之后行之有效的补救技术措施就是加强肥水管理,养根护根,延长麦株功能期,促进弱苗转壮、壮苗更稳健,尽快实现恢复性生长。补救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尽快消除直接障碍因子,避免危害持续加重;二是因天、因地、因苗进行中耕培土,及时喷施速效氮肥、叶面肥或促根剂,促进植株恢复性生长;三是密切关注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及时选用合适的高效低毒药剂进行防治,避免加重对受害小麦的不利影响。

4 小结

隐性自然灾害具有发生初期隐蔽、发展缓慢、恢复正常生长较慢和累积危害大的特点。鄂北麦区隐性灾害防控应构建起“防御为主、补救为辅”的技术体系,要遵循灾害发生规律,在进一步加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抗逆稳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步伐的同时,科学运用栽培集成技术,培育强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增强抗逆能力,达到高产稳产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襄樊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襄樊市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54-64.

[2] 徐樵利.湖北农业地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121-130.

[3] 叶向斗.襄樊综合农业区划[M].襄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68-75.

[4] 韩天富,张卫建,胡国华,等.隐性自然灾害对中国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农学学报,2013,3(2):44-49.

[5] 薛桂莉,唐文俊,刘治权,等.低温冷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J].农业与技术,2004,24(1):85-86.

[6]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等.农业隐性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作物杂志,201l(5):2-3.

[7] 陈桥生,张道荣,周芳菊,等.鄂北地区小麦抗逆稳产品种对隐性灾害的防控[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2):4989-4990.

[8] 刘先斌,凌 冬,徐峥艳,等.襄阳市小麦耐湿、抗穗发芽高产稳产品种筛选[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7):3998-4000.

[9] 王法宏,王旭清,任德昌,等.土壤深松对小麦根系活性的垂直分布及旗叶衰老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3,17(1):56-60.

[10] 刘爱芝,陶岭梅,韩 松,等.吡虫啉拌种控制全生育期小麦蚜虫有效剂量评价[J].植物保护,2009,35(2):10-12.

[11] 程顺和,郭文善,王龙俊,等.中国南方小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71.

猜你喜欢

鄂北防控技术小麦
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鄂北二期工程初步设计获批复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茶树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唐县~尚市隧洞施工方案优化
杨显东与“鄂北抗大”
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分析
鄂北农民银行壹圆券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