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有充类至尽 才能触类旁通*——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做到触类旁通

2016-01-12罗贤辉

物理通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外力摩擦力例题

只有充类至尽 才能触类旁通*
——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做到触类旁通

罗贤辉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江苏 南京210011)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度第十期课题“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物理深度备课行动研究”,项目编号:2013JK10-L002

摘 要:举例说明教学中对新知识的外延部分作充分的推究,是深化知识的一种途径,促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只有对知识 “充类至尽”才能做到“触类旁通”.

关键词:知识外延推论触类旁通

收稿日期:(2014-12-01)

“充类至尽”,语出《孟子》,即推究同类事理到极精密处,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论.“触类旁通”,语出《周易》,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规律,就能推知同类事物.

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对相似的问题做归纳,找出共性归为一类,形成专题,期望学生以后面对这类问题时,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显然是一种很高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对问题归类时,既要看到共性,更要看到差异和细节,见微知著方能弄清本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须对知识点外延部分作细致推究,做到“充类至尽”,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方方面面,才能让学生在面对同类问题时做到“触类旁通”.

下面举一个静力学的例题说明这个道理,难度从“高考要求”过渡到“竞赛水平”,效果从“笔算”过渡到“口算”.目的不是为了解题,而是强调细致推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遇到类似问题时也不必从头再来.推究过程做到“充类至尽”,使缺乏数学基础的高一学生接受起来也能轻松愉快,毫不费力.

【例题】静止于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一个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力F的作用,无论F为多大,都不能推动该物体,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至少为多大(最大静摩擦力按滑动摩擦力计算).

这是一道普通的静力学问题,高一学生既没有三角变换知识,又缺乏处理复合函数的能力,需要教师做大量的点拨.即使学过三角函数后,学生可以借助数学工具解出正确结果,却又难以理解其力学本质,只能就题论题,无法做到触类旁通推及其他.先看常规解法的局限性.

图1

正交分解法:物体受力如图1,因其处于静止状态,故水平方向

Fsinθ=f

竖直方向

N=mg+Fcosθ

f=μN

所以

F(sinθ-μcosθ)=μmg

因与F无关,所以

sinθ-μcosθ=0

μ=tanθ

正交分解法公正平和,四平八稳,是中学物理中重要的解题方法,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多力平衡时要养成进行正交分解的习惯.不足之处是过于机械,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推究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既是力学平衡问题,自然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与外力F的大小无关,说明在外力增大了ΔF的过程中,因外力变大而增加的动力效果与增加的阻力效果抵消,即

ΔFsinθ=μΔFcosθ

所以

μ=tanθ

推究1着眼于施加外力后,对物体产生的影响互相抵消这一力学本质,理解容易,计算简单,不需要三角函数作前提,比正交分解法简洁高效得多.这一物体静止现象称为“力学自锁现象”,理解其原理,学生便可以轻松地解释“螺栓与螺母”间的关系、螺旋式千斤顶等机械的工作机理.

触类旁通1:如图2,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于倾角为θ的斜面上,现用一竖直向下的力F压物体,能否使物体沿斜面下滑?

图2

物体能静止在斜面上,说明

mgsinθ=μmgcosθ

而外力F的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相同,故

Fsinθ=μFcosθ

增加的动力效果与阻力效果互相抵消,所以无法推动物体下滑.学生只需看一眼便可得出结论.若用正交分解法,岂不要从头再来?当然,此题也可以把压力等效为增大了物体的重量来理解,思路也很简单.

推究2:分析力的作用特征.例题中提示最大静摩擦力可当成滑动摩擦力来计算,而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即摩擦力与支持力的合力T的方向保持不变,如图3所示.从图中看出,如果推力F沿着T的反方向推动,则无论F多大,其增加的动力效果ΔFsinθ总与其增大的阻力效果μΔFcosθ相抵消,若θ<α,则Fsinθ<μFcosθ总成立,无论多大的力都无法推动物体,故临界位置处

μ=tanθ

图3

推究2着眼于一个细节,即“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由此可以推出“摩擦力与支持力的合力方向保持不变”这一结论,可谓小中见大出奇制胜!合力与竖直方向不变的夹角称为“摩擦角”,这一概念原属于竞赛内容,近些年高考中却屡有提及,从发展学生思维角度出发并不过分,毕竟不是十分繁难的内容,只要合理安排,学生接受起来并无障碍.

触类旁通2:用力拉着一个物体沿水平面匀速前进,已知水平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问拉力沿什么方向时最省力?

高一学生没有学过利用三角函数求极值的数学方法,掌握摩擦力特征的上述推论后,可以成功避开数学障碍.先把摩擦力与支持力合成一个力T,且T的方向不变.然后应用熟悉的“图解法”求得正确结果,如图4所示.当拉力的方向与T垂直,即拉力与水平面的夹角

时即拉力最小.

图4

不难看出,这一能力要求较高的静力学问题,经过分析,最终可以“口算”出结果来,否则就需要借助于艰涩的数学推导来求函数的极值了.

可见,方法简单源于对摩擦力“周边知识”的精细推究,本题分析出平衡问题的“类型”后没有停留在常规的解法上,而是继续分析得出推不动的本质原因,这是对知识点的进一步“深化”,接着再分析得出推力变化但合力的方向不变这一特征,这已经是对原知识点的“升华”了,使之由一道普通例题,演变成与之相关的更深入的其他问题.若在讲授每个知识点时,教师都像这样力求穷尽其理“充类至尽”,展示出知识的丰富外延,那么学生就能细究缘由“触类旁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遇到类似问题时,学生也就能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猜你喜欢

外力摩擦力例题
『摩擦力』知识巩固
理顺摩擦力
透析摩擦力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带低正则外力项的分数次阻尼波方程的长时间行为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神奇的摩擦力
常见运动创伤的简单处理方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