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的形成

2016-01-12高明,夏玲玲

论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的形成

高明,夏玲玲

(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基于对技术制约因素的分析,从产业技术联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形成的模式、动力、运行机制等;认为构建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应采取政府引导模式,联盟机制应包括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风险共担和利益分享、开放发展、成果扩散和辐射带动、人才培养五个方面,并且政府对联盟运行应实施引导、激励、保障和协调对策。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产业;产业技术联盟;政府引导模式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技术路线图导向的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形成与稳定性研究”(2014A035);福建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福建省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与升级路径研究”(2015R01010099)

作者简介:高明(1965-),男,吉林农安人,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源环境管理、区域经济;夏玲玲(1992-),女,安徽宣城人,福州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资源环境管理、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6;X5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4-12

大气污染防治一直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要领域,并且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已从为环境治理提供支撑上升至拉动内需、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地位。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成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为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是为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控制与减排,以及废气处理等方面提供技术、设备、服务和信息的产业,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脱硫、脱硝、除尘和汽车尾气处理行业[1]。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技术因素。为了促进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发展,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因此,我国应建立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将其作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一、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形成的迫切性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已进入全面推进和综合整治的新阶段,对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主要包括脱硫技术、脱硝技术、除尘技术、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等[2]。“十一五”以来,我国开展了大量科技攻关,并取得了一批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成果,但同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技术问题仍是制约我国大气污染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仍需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对其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技术改良[3]。例如国内多条脱硝催化剂生产线的生产技术就以引进为主;在PM2.5等环境空气监测设备市场上,国内企业仍需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关键技术,无法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关键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且国内自主技术开发受到严重挤压,使我国难以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而国外引进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又面临国情适应性差、技术费用高等问题,这不利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健康发展,也难以满足国内日趋增长的产业需求。

(二)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的标准化尚未实现

就目前国内市场来看,脱硫、除尘设备种类多样,且技术参差不齐、质量高低不一,而脱硝技术近年来刚刚兴起,并非十分成熟。由于尚未实现技术及产品标准化,缺乏市场准入门槛和行业标准,众多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也盲目进行相关领域的拓展,使产品质量缺乏保障,扰乱了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秩序。例如脱硫技术的引进使脱硫行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大量企业的进入造成了市场竞争混乱,并在快速发展中出现部分烟气脱硫工程建设质量不过关、脱硫设施投运率低等问题。由于缺乏准入门槛与行业标准,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产业难以实现其规范化与科学化发展。

(三)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产业专业化水平较低,产业内高科技产品有限,为了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鼓励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间的合作,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二者之间没有形成紧密联系。高校及科研机构作为产业相关知识和技术资源的重要来源和支撑,对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市场需求了解不足,所进行的科研活动与现实需要存在脱节现象,不利于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总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中的产学研结合仍不够紧密,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政府引导型模式的选择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是技术问题,需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入手,研发重大关键技术。产业技术联盟是以产业技术进步为目标、由产业内两个或两个以上技术创新主体形成的互相联合致力于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4]。通过产业技术联盟这一组织形式,各主体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关系,有效整合产业资源并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根据主导力量的不同,产业技术联盟可以分为政府引导型、学研驱动型和市场导向型三种模式[5]。不同类型和特征的联盟模式需要对应不同的成员基础条件、需求和优势(如表1)。联盟内各成员自身优势的发挥有赖于合理的组织模式,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模式。

表1 产业技术联盟模式比较

通过对以上三种模式的对比,笔者认为构建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应采用政府引导型模式。一方面,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产业,其技术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具有风险大、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又是典型的政策引导型产业,其市场需求取决于国家强制政策。因此,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产业仍处于成长阶段,产业内充斥着中小型企业,企业平均规模较低,且大多不具备技术创新的资源和实力。面对技术创新的高风险,产业内企业大多不愿为其投入较大的精力和资源,而没有足够的企业资金的支持,高校及科研机构也无法独立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因此,构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应采取政府引导型这一组织模式,由政府主导,为联盟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三、政府引导型联盟的形成动力

(一)动力结构

构建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应采取政府引导型模式,因此,政府才是联盟构建的最有力的推动者,发挥主导作用。只有通过政府的大力引导,为联盟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构建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如图1)。政府作为主导者,通过制订合理有效的计划、构建联盟的运行机制并实施有效的引导措施等,使产业技术联盟能够有效运行。在主导联盟构建和运行中,政府将产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融入到技术联盟中,将技术联盟上升到国家创新体系在产业层面的推进,推动产业技术战略的构建和发展,从而整合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创新资源,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

图1 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的动力结构

(二)联盟构建

联盟的构建,要以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集聚技术创新资源,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上的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如图2)。政府作为发起机构,首先应明确构建产业技术联盟的目的,即攻克重大关键技术,促进产业发展,进而制定联盟目标。其次是成员选择。联盟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具有相关学科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内的龙头企业。选择成员时,应遵循优势互补,目标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标准。最后是对联盟的运行进行管理。联盟是一种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为保障的创新合作组织,但组织成员在合作中可能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需承担起管理联盟运行的责任。

图2 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的构建

(三)机制内涵

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是包括了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政府等多个主体的有机体,并处于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中。为了使联盟良好的运行,必须对各主体进行有效的协调、激励和约束,否则联盟有机体就会出现紊乱,从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因此,为联盟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6]。综合考虑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现状,本文认为联盟运行机制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机制。联盟内集合了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构成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且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化集成形成联盟优势。联盟的资源共享并非是一种简单的集合,而是根据技术创新的需要和进展进行动态、有机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为联盟成员带来更高的收益。大气污染治理企业涉及多个领域,且具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并掌握着市场需求的动向;高校与科研院所则为联盟提供前沿的知识技术、先进的实验仪器、高素质的科研人员等。实现这些优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是联盟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风险共担和利益分享机制。联盟内成员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因就是共担风险、共享利益,风险控制和利益分配也是联盟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相继出台了多种污染排放物控制标准并快速得到实施,加大了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风险,因此,必须通过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来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联盟内成员的合作是一种竞争性的合作,各个成员仍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而联盟活动创造的是联盟整体效益,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将整体效益平稳转化为不同成员的个体效益,从而保证联盟运行的稳定性。

三是开放发展机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产业主要是被动满足国家政策要求,从而难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差异,产业规模的扩大主要依靠大型企业的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没有被充分激发,因此,必须建立开放发展机制,加大联盟的对外开放。一方面是对行业创新主体开放,与各创新主体建立广泛的联系,尤其是将中小企业作为联盟力量的重要补充,激发其发展潜力;将产业发展需求扩展至全球市场,实现对全球相关领域企业开放。另一方面是技术标准的开放,联盟除进行技术保护外,还要对技术进行市场推广,并不断与国际标准接轨,进而打开国际市场。

四是成果扩散和辐射带动机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较为缓慢,因此,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果扩散和辐射带动机制。联盟内部成果扩散主要通过知识产权的共享来实现,行业内的辐射带动则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其他为行业提供服务的方式。为了促进产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把联盟打造成产业技术转化应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使广大中小企业不断受益,激发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使行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五是人才培养机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存在人才资源储备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而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致力于攻克重大关键技术,处于技术创新的前沿,为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联盟在集结了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各类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育,如通过联合攻关培育创新团队;综合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优势,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或共建相关学科等。

四、政府保障对策

政府作为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的主导者,承担着联盟运行管理的责任。为了保证联盟的顺利运行,政府应通过有效的政策工具对联盟成员进行引导和激励,为联盟运行提供保障,对联盟活动进行协调[7],具体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供相关政策支持,积极引导联盟的构建和发展

政府可通过出台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相关发展政策、技术创新计划等引导产业技术联盟在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内的开展;通过税收政策,如针对技术研发和新产品的减免税,对产业技术联盟技术创新成果进行税收优惠,增加政府补贴等,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及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通过相关的信贷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发项目的信贷支持,降低联盟内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增加企业参与产业技术联盟的积极性。

(二)加大对联盟成员的激励,激发技术创新者的积极性

重大关键技术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和技术创新本身的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等特点,会导致技术创新缺乏效率,并可能面临市场和组织的双重失灵现象,因此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激励加以弥补。其一,制定政策,对取得专利、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的创新个人或团体给予奖励或补贴,提高其研发的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潜力;其二,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技术开发基金或课题基金等方式激励科学知识的创新,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其三,针对企业设立创新基金,或通过制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联盟。

(三)完善投融资体系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联盟运行提供保障

首先,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因资金沉淀性强而面临融资难的困境,政府应建立有效的投融资体系,为联盟提供持续和足够的资金支持。一方面要通过专项资金引导、财政补贴等给予支持;另一方面要引导风险投资、担保机构、金融机构等给予联盟更多的资金支持和优惠待遇。其次,政府必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切实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中各方的合法权益,从而保障联盟的利益。最后,政府应该通过担保、补贴、税收优惠、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等方式对科技中介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保证其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协调联盟成员间的利益关系,保证联盟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运作

联盟内各成员有着不同的角色地位和利益诉求,其间难免会出现矛盾冲突,并影响联盟的有效运行,因此必须协调好联盟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一是协调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整合多种技术创新力量,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二是协调政府各部门间的职能关系。联盟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的参与和密切配合,为减少因政策或操作上的脱节、抵触给联盟运行带来的不良影响,必须协调好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三是政府应制定政策、法规对各主体的权责利进行规范,约束各参与主体行为,从而保持联盟技术创新活动的良好运作。

五、结语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仍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技术因素的制约。为了促进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优化发展,应构建产业技术联盟,联合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攻克重大关键技术。基于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是政策引导型产业,并且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性,政府在联盟构建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才能有效构建、运作及管理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技术联盟。

参考文献:

[1]高明,黄清煌.基于产业链视角下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产业分析[J].理论学刊,2014(4):49-54.

[2]黄振中.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综述[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26(2):30-34.

[3]孙克勤,徐海涛,沈凯,等.电力工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开发的反思与模式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6):91-95.

[4]陈宝明.产业技术联盟:性质、作用与政府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07,7(6):34-37.

[5]胡大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08.

[6]马永红,王丽丽,王展昭.产业技术联盟的运行机制分析与构建[J].科技和产业,2011,11(8):90-94.

[7]冯海红,王胜光.产业技术联盟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5):65-67.

On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lliance in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GAO Ming, XIA Ling-ling

(SchoolofEconomicsandAdministration,Fuzhou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chnical restriction facto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rmation pattern, motiv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lliance in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rom the angl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llian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attern of government guidance should be adopted in constructi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alliance in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hose mechanism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optimal allocation, risk and interest sharing, opening development, result diffusion and radiation driv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at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guidance, stimulation, guarantee and coordination for the alliance.

Key words: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dustry; industrial technology alliance; the pattern of government guidance

(编辑:赵树庆)